一场跨越千年的权力对决,兵权钱粮全落败,赢家藏得深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16 17:17 1

摘要:唐朝那会儿,有个叫李林甫的吏部尚书,在含元殿外头,亲手给皇帝递了份名单,上头三百多个官儿,谁升谁降谁滚蛋,都是他一笔一划写出来的,皇帝就瞅了一眼,章就盖了,那一刻,他手里攥着的权力,比宰相还实在,吏部尚书,玩的就是“人”。

吏部、兵部、户部,这三个尚书到底谁说了算,这事儿不能光看官帽子大小,得看谁能在要命的时候,捏住别人的七寸,决定一支军队的生死,甚至一个国家的走向。

先看看吏部尚书。

唐朝那会儿,有个叫李林甫的吏部尚书,在含元殿外头,亲手给皇帝递了份名单,上头三百多个官儿,谁升谁降谁滚蛋,都是他一笔一划写出来的,皇帝就瞅了一眼,章就盖了,那一刻,他手里攥着的权力,比宰相还实在,吏部尚书,玩的就是“人”

从隋唐起,一个官的前途,出身、履历、考核、升迁,这四条命根子,全都攥在吏部手里,你就算在战场上立了天大的功劳,吏部不给你那个“告身”文书,你就当不了官,你文章写得天花乱坠,吏部不点头,翰林院的门你一辈子也别想进。

到了宋朝,权力虽然被分走了一些,可每年考核官吏的“京察”和“大计”,还是他说了算,明清两代,内阁大学士能提意见,可最后皇帝盖章前,吏部尚书看谁不顺眼,照样能把人打回去重议,说白了,他想让谁上,谁就能上,想让你在穷山恶水待一辈子,你就永远别想回京城

再说说兵部尚书。

明朝正统十四年,土木堡那叫一个惨,五十万大军说没就没,皇帝都让人家给俘虏了,北京城里,当官的哭天抢地,太后问谁能守城,兵部尚书于谦站了出来。

他压根没等皇帝批复,直接调辽东的精锐、宣府的大炮进京,连夜签发文件,把南京武库里头的十万支火箭、两万斤火药,顺着漕河一船一船往北运,德胜门外头,于谦自己披上盔甲上城墙督战,也先的蒙古骑兵冲了好几次,全被神机营的火枪给打了回去,那一仗,兵部尚书就不是个管档案发工资的文官了,他就是事实上的总司令

可这种高光时刻,一千年也就这么一回。

大多数时候,兵部尚书就是个被架空的摆设,宋太祖赵匡胤搞了个“杯酒释兵权”,调兵的权力给了枢密院,带兵的权力给了三衙,兵部就剩下管管仪仗队、民兵、地图这些杂事,清朝更绝,八旗和绿营的头头直接跟皇帝汇报,兵部就是个核对名册、盖章备案的。

所以兵部尚书的实权,就像个弹簧,打仗的时候能顶破天,不打仗的时候,就被压得跟纸一样薄。

最后是户部尚书。

清朝康熙年间,黄河决口,苏北好几个州县都泡在水里,户部尚书王骘跪在乾清门外,手里捧着账本,嗓子都喊哑了,跟皇帝报账,说国库里还剩多少银子,粮仓里还剩多少米,要是全拿出来,能救三个月的灾,要是再从江南调粮,就得等到明年开春。

康熙听完没说话,三天后,命令下来了,从江南漕运里截留五十万石粮食,再从自己的小金库里拿出四十万两银子,让王骘去全权负责救灾,户部尚书的权力,就是“钱”和“粮”

全国的田赋、盐税、关税,每一笔钱,都得从他手上过,明朝张居正搞改革,推行一条鞭法之前,就是户部尚书张学颜先在全国清查土地,查出来三百多万顷藏起来的田,一年就给国库多收了四百多万两银子,清朝雍正的时候,户部尚书蒋廷锡发明了“养廉银”,把那些乱七八糟的灰色收入变成了合法的补贴,老百姓不闹了,官员的腰包也鼓了。

可户部尚书也有他的天花板,钱再多,他也调不动一个兵,粮再足,他也提拔不了一个县官,他的权力是国家的命脉,但不是捅人的刀把子。

那么,回到最开始的问题,这三个人,到底谁更厉害。

答案其实藏在明朝嘉靖年间的三张奏折里,第一张,吏部尚书严嵩大笔一挥,直接把一个叫胡宗宪的御史,提拔成了兵部左侍郎,让他去总管东南的军务,第二张,同一个月,兵部尚书杨博上奏,请求调动宣府大同的精兵去浙江支援,嘉靖皇帝把奏折留下了,理都没理,第三张,户部尚书方钝上报,说浙江那边加征的三十万两银子已经到账,可以当军饷用。

结果呢,胡宗宪靠着吏部的一张纸当上了总督,又靠着户部拨下来的三十万两银子招募了戚家军,兵部想调的兵却迟迟到不了位,最后倭寇被打跑了,论功行赏,头功是胡宗宪的,二等功是给了钱的方钝,那个想调兵的杨博,就得了句“调度有方”的空话。

历史已经说得很明白了。

和平年代,吏部尚书决定你是谁,战乱年代,兵部尚书决定你的死活,而户部尚书,决定你拿什么去活命,可不管是平时还是战时,吏部尚书都能让兵部的人当不上官,也能让户部的钱拨不出去。

所以,真要给这三位的实权排个座次,吏部尚书,永远是那个坐在暗处,却握着最大筹码的人

参考文献

1.《明实录·世宗实录》卷四九八至五〇二,吏部、兵部、户部相关奏疏。

2.张显清:《明代政治制度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第217-243页。

3.王其榘:《清代六部职权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第98-132页。

来源:策略rF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