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6.4%”——先别急着滑走,这不是股票涨跌,是去年每四个高中生里就有一个被焦虑筛成“红灯”。
“26.4%”——先别急着滑走,这不是股票涨跌,是去年每四个高中生里就有一个被焦虑筛成“红灯”。
更扎心的是,他们中间真正走进诊室的不到四分之一,剩下的都在教室里硬扛,扛到胃绞痛、手抖、月考当天发烧。
上海精神卫生中心门口那排共享单车,早上七点就被穿校服的小孩扫光。
医生陈俊说,家长最爱问的一句话是:“他就是不爱说话,也算病?
”——算,当然算,只是家长把“社交焦虑”翻译成“脸皮薄”,把“考试焦虑”翻译成“不刻苦”,一句“青春期嘛”就把孩子摁回房间。
这次世界精神卫生日,住友制药把课堂搬进医院,让中学生现场玩“焦虑温度计”:扫码进去,AI先问“昨晚几点睡”,再追问“有没有一口气把朋友圈刷到底”,两分钟给出红黄绿码。
红码的小孩被请到隔壁小房间,里头没有白大褂,只有沙发和Switch,医生先陪他打一局马里奥赛车,再聊心跳——这叫“游戏破冰”,比“你最近有什么烦恼”好用十倍。
数字干预不止这点花活。
国家去年悄悄给中小学塞了个新任务:年底之前,100%学校必须上线心理监测平台,学生每月一次“情绪打卡”。
上海浦东已经跑通“家校医”三方数据,小孩在平板里点了个“经常想哭”,老师手机立刻跳出预警,家长同步收到短信,精神科医生第二天坐进校医室等他。
听起来像Big Brother?
确实,可数据也救过人——上周南汇一所初中,女生在平台留了一句“想结束”,系统凌晨两点推送,值班老师冲去宿舍,把她从阳台劝下来。
政策也在后面赶进度。2024开始,心理课成绩要算进中考综合素质,跟体育一样,想靠临时抱佛脚没戏。
财政部更直接,28亿元专项资金已经切块,一半给医院建儿童门诊,一半给学校买设备——听说有的县城中学用这笔钱装了“情绪宣泄室”,里面吊着沙包,贴着“今天不骂你,打它”。
可硬件再贵,也替代不了人。
医生吕钦谕说,最靠谱的“药”是爸妈把“作业写完了吗”换成“今天有没有笑”。
他让家长做实验:一周不催学习,只记录孩子笑点,结果有人发现娃原来喜欢看土味吃播,有人第一次听见儿子模仿班主任的口音,全家笑到拍桌子——笑声一多,焦虑温度计就往下掉两度。
活动结束,工作人员发了一张贴纸,上面写着“做更好的自己”。
有小孩反手贴在手机壳上,盖住那条摔裂的缝。
医生说,别小看这一下,能把裂缝亮出来,就是治疗的第一步。
来源:爆头阁vq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