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国十五年,江南小镇乌镇的雨,总是来得缠绵。青石板路被雨水浸得发亮,倒映着两岸的白墙黛瓦,乌篷船划过浣月河,船桨搅碎了水面上的烟雨,也搅碎了镇上人的心绪。
民国十五年,江南小镇乌镇的雨,总是来得缠绵。青石板路被雨水浸得发亮,倒映着两岸的白墙黛瓦,乌篷船划过浣月河,船桨搅碎了水面上的烟雨,也搅碎了镇上人的心绪。
镇上的恒通当铺,最近出了件怪事。掌柜的张万发,这些日子总是愁眉不展,每天关了铺子就往城隍庙跑,烧香拜佛,捐钱捐物,可心里的疙瘩还是解不开。张万发是乌镇的有钱人,当铺开了二十多年,家底殷实,可他总觉得自己的功德不够,所以这些年一直在做布施,可越是布施,心里越慌。
这天,张万发听说有位高僧要到乌镇的福严寺讲经,这高僧不是别人,正是大名鼎鼎的弘一法师。张万发心里一动,他早就听说弘一法师精通佛法,看透世事,说不定能帮自己解开心里的疑惑。于是,他提前一天就备好了一些茶叶,第二天一早就往福严寺赶。
福严寺坐落在乌镇的东头,依山傍水,古色古香。这天寺里挤满了人,都是来听弘一法师讲经的。张万发挤了半天才挤到前面,只见弘一法师穿着一身灰色的僧袍,面容清瘦,眼神平和,正坐在台上讲经。他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奇特的力量,让在场的人都静下心来。
讲经结束后,众人纷纷上前向弘一法师请教问题。张万发赶紧走上前,把准备好的茶叶递了过去,恭敬地说:“法师,弟子张万发,诚心向您请教。弟子这些年一直在做布施,捐钱修庙,救济穷人,可总觉得自己的功德不够,心里很是不安,您能告诉弟子,怎样才能积累更多的功德吗?”
弘一法师接过茶叶,又把它递给身边的小和尚,然后温和地看着张万发,说:施主,功德大小,不在于布施了多少,而在于是否做对了三件事。张万发愣了一下,疑惑地问:“法师,哪三件事?弟子愿闻其详。”
弘一法师微微一笑,说:“施主别急,听老衲慢慢道来。这第一件事,便是‘存善念’。心中有善,方能行善。若是心中无善,即便布施再多的钱财,也不过是表面功夫,算不得真正的功德。”
张万发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弘一法师接着说:“老衲给你讲个故事吧。从前有个商人,家财万贯,却为人吝啬,从不肯帮助别人。后来他听说布施能积功德,便每年都拿出一些钱来救济穷人,可他每次救济穷人时,都要对着穷人说:‘我给你们钱,是为了积功德,你们可得好好感谢我。’ 穷人虽然得了他的钱,却心里不自在。
后来这商人死了,判官说他虽然布施了钱财,可心不诚,善念不纯,所以没有积下功德,最后还是入了恶道。”张万发听了,心里一震,他想起自己每次布施时,总想着别人能记住自己的好,能给自己带来好名声,这不就是法师说的 “心不诚” 吗?
弘一法师看出了张万发的心思,继续说:“施主,存善念,就是要发自内心地想帮助别人,不图回报,不图名声。就像阳光照耀大地,不图万物的感谢;雨水滋润万物,不图草木的回报。只有这样的善念,才是纯粹的,才能积累真正的功德。”
张万发连忙说:“法师教诲,弟子谨记在心。那第二件事呢?”弘一法师说:“这第二件事,便是‘行善事’。有了善念,还要付诸行动,去做真正对别人有帮助的事。有些人心存善念,却总是犹豫不前,或者只做一些表面的善事,这样是远远不够的。”
说着,弘一法师又讲了一个故事。在一个偏远的山村,村里没有学校,孩子们都没地方读书。村里有个老秀才,心里很着急,想建一所学校,可他没有钱。于是,他每天都上山砍柴,把柴卖掉换钱,又开垦荒地种庄稼,把收获的粮食卖掉,一点点地攒钱。村里的人都嘲笑他,说他不自量力,一个老秀才,还想建学校。
可老秀才不管别人怎么说,依旧坚持着。就这样过了十年,老秀才终于攒够了钱,建了一所学校,让村里的孩子们都能读书。后来老秀才去世了,村里的人都很怀念他,为他立了碑,称他为 “善士”。
弘一法师说:“老秀才没有多少钱,也没有什么大的能力,可他凭着自己的坚持,做了一件对村里所有人都有帮助的事。这件事,比那些捐了很多钱却不办实事的人,要珍贵得多,积累的功德也多得多。”
张万发听了,羞愧地低下了头。他想起自己虽然捐了很多钱修庙,可从来没有真正关心过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比如镇上那些吃不饱饭的乞丐,那些没钱看病的穷人,他只是偶尔给他们一点钱,却没有想过从根本上帮助他们。
“那第三件事呢?” 张万发急切地问。弘一法师说:“这第三件事,便是‘守善德’。做了善事,还要守住自己的品德,不被外界的诱惑所动摇。有些人一开始还能行善事,可后来被金钱、权力所诱惑,渐渐变得贪婪、自私,不再行善,甚至做坏事,这样之前积累的功德,也会慢慢消失。”
弘一法师又讲了一个故事,从前有个官员,刚上任时,清正廉洁,关心百姓,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百姓都很爱戴他。后来,有个商人想让他帮忙办事,给了他很多钱。一开始,官员还能拒绝,可时间久了,他看着别人都过着奢侈的生活,心里渐渐不平衡了,就收下了商人的钱,开始为商人谋私利。
后来他越来越贪婪,收了很多贿赂,做了很多坏事,百姓对他怨声载道。最后,他的罪行被揭发,被革了职,关进了大牢,之前积累的功德,也因为他后来的恶行,荡然无存。
弘一法师说:“施主,守善德,就是要坚守自己的本心,不被欲望所左右。就像莲花,生长在淤泥中,却能保持自身的洁净。只有守住善德,才能让自己的功德不断积累,不被消耗。”
张万发听完弘一法师的话,恍然大悟,他对着弘一法师深深鞠了一躬,说:“法师,弟子以前真是糊涂,以为布施得多,功德就多,现在才明白,真正的功德,在于存善念、行善事、守善德。弟子以后一定按照法师说的做,不再追求表面的功德,而是发自内心地帮助别人,坚守自己的品德。”
弘一法师点了点头,说:“施主能明白,便是好事。功德不是用来炫耀的,也不是用来换取回报的,它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善,一种对他人的关爱,一种对品德的坚守。只要施主能坚持做对这三件事,自然能积累真正的功德,心里也会变得平和、安宁。”
张万发谢过弘一法师,带着满满的收获回了家。从那以后,他变了一个人。他不再像以前那样,只注重表面的布施,而是开始真正关心镇上的百姓。
后来有一次镇上的码头需要维修,张万发知道后马上拿出钱,还雇了工人,把码头的路面修好了,而且还在路边建了避雨的亭子。百姓们走在修好的路上,都纷纷称赞张万发是个大善人。张万发听了,心里没有了以前的骄傲,反而觉得这是自己应该做的。
以前,张万发很看重钱财,当铺里的伙计要是不小心犯了错,他就会严厉地批评,甚至扣工资。现在,他变得温和了很多,伙计们有困难,他都会主动帮忙。有个伙计的母亲生病了,没钱看病,张万发不仅给了他钱,还亲自带着他去镇上的药铺抓药。伙计很感激,工作更加认真了。
张万发还经常去福严寺,不过不再是为了求功德,而是为了听弘一法师讲经,学习道理。他每次去,都会带上一些自己做的点心,分给寺里的和尚和来听经的百姓。弘一法师看到张万发的变化,很是欣慰,经常和他一起分享心得。
时间一天天过去,张万发做的好事越来越多,镇上的百姓都很尊敬他。以前,他心里总是很慌,总觉得自己的功德不够,现在,他的心里变得很平和,很安宁,因为他知道,自己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发自内心的善,都是真正有意义的。
有一年,乌镇遭遇了洪水,很多百姓的房子被冲毁了,无家可归。张万发立刻拿出自己的积蓄,在镇上建了临时的安置点,给百姓们提供食物和住处。他还组织当铺里的伙计和镇上的年轻人,一起帮助百姓重建家园。在张万发的带领下,百姓们齐心协力,很快就重建了家园。
洪水过后,百姓们都来到张万发的当铺,向他表示感谢。张万发笑着说:“大家不用谢我,我们都是乌镇的人,互相帮助是应该的。”
弘一法师听说了张万发的事迹,特意来到当铺看望他。弘一法师说:“施主,你现在已经真正明白了功德的含义,也积累了真正的功德。你看,百姓们对你的尊敬和爱戴,就是你最大的功德。”
张万发看着弘一法师,真诚地说:“法师,这都是您的教诲,要是没有您,我现在还在追求表面的功德,不会明白真正的善是什么。”
弘一法师微微一笑,说:“施主不必谢我,是你自己有悟性,能迷途知返。功德就像种子,只要你种下善念的种子,付出行善事的努力,坚守善德的土壤,它就会慢慢发芽、长大,最终结出丰硕的果实。”
后来,张万发活到了八十多岁,去世的时候,镇上的百姓都来送他。大家都说,张万发是个大善人,他的功德,会永远留在乌镇百姓的心里。
而弘一法师关于功德的教诲,也像乌镇的烟雨一样,在江南大地上流传开来,让更多的人明白,真正的功德,不在于布施了多少,而在于是否存善念、行善事、守善德。这简单的三句话,蕴含着深刻的人生智慧,指引着人们在行善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寻找内心的平和与安宁。
江南的雨依旧缠绵,浣月河的水依旧流淌,而弘一法师的智慧,却像一盏明灯,照亮了人们的心灵,让善的种子,在每个人的心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大家如果还有别的看法,欢迎在评论区进行留言和讨论,同时也欢迎收藏和转发。(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来源:小橘子励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