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各位听众,大家好!我是《十堰那些事》的主讲人景山。今天的故事内容比较丰富,希望大家能耐心看完。如果我的分享对您有所启发,还请点赞支持,谢谢!
各位听众,大家好!我是《十堰那些事》的主讲人景山。今天的故事内容比较丰富,希望大家能耐心看完。如果我的分享对您有所启发,还请点赞支持,谢谢!
在前几期节目中,我们追溯了102厂的创业历程和东风汽车公司的成长史。许多老一代建设者在评论区感慨万分,十堰和二汽的发展之路确实充满艰辛。
上周日,我有幸与几位东风轮胎厂的退休老师傅畅谈往事。谈及102厂和二汽时,他们依然心潮澎湃。东风轮胎厂与这两家企业命运相连,休戚与共。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东风轮胎厂的沧桑岁月。
上世纪六十年代的鄂西北,群山静默,林深似海。1966年,二汽建设的先行者已踏入十堰这片土地。在这些人中,化工部工程师潘春生怀揣罗盘与图纸,踏遍宜昌、荆门、郧阳的崇山峻岭,只为寻找符合“靠山、分散、隐蔽”原则的轮胎厂址。
转机出现在1968年寒冬。在化工部基建办主任冯伯华的带队下,经二汽厂长饶斌推荐,土门这片昔日只有犬吠相闻的土地,最终被选定为工业梦想的起点。
1969年成为十堰工业史上值得铭记的一年。
1月23日,化工部正式确定“东风轮胎厂”厂名,青岛橡胶二厂承担包建任务,带来先进技术和丰富经验。
4月,国家计委批复工厂设计任务书,规划年产100万套轮胎的宏伟蓝图。
5月,建工部102工程指挥部七团专司轮胎厂建设。这支从北京、包头、沈阳等地调集的建设队伍,与其他配套人员共计四万余人,背着简单行囊,住进临时工棚,用钢钎和铁锤唤醒沉睡的山谷。
当时的土门,既无平整厂房,也无畅通道路。建设者们白天开山凿石,夜晚在煤油灯下商讨方案。“一天顶两天干”的口号在山谷间回响,成为那个时代最动人的乐章。
让我们铭记这些关键节点:
1968年11月,东风轮胎厂在土门汤湾破土动工。
1969年,化工部选定张湾区汉江街八亩地村建厂。同年,年产100万套轮胎的建设规划获批。
1970年,国家建委102工程指挥部多个团队共同承担起轮胎厂的建设、安装和配套工程。
就在建设如火如荼之际,一项特殊任务不期而至。
1970年3月15日,“政治车”任务让东风轮胎厂迎来首次大考。为确保百台军用越野车按时参加五一游行,建设者利用北京橡胶工业研究院搬迁遗留设备,48小时内搭建起年产1.5万套轮胎的临时生产线。
这个被命名为“315车间”的生产线,虽设备简陋,却创造了奇迹。当第一套11-18子午线越野轮胎从硫化机中取出时,工人们欢呼着将安全帽抛向空中。山谷里第一次弥漫起工业的气息。
此后的奋斗征程从未停歇:
1971年,一条6公里专用铁路在群山中蜿蜒铺就。龚家沟隧道提前四个月贯通,为设备原料运输开辟了关键通道。
1973年8月1日,铁路专线通车的汽笛声,成为献给建设者的最美赞歌。
1974年5月,八大生产车间相继投产,形成年产30万套轮胎能力。当年实际生产轮胎49077套,完成产值2224.49万元。
1975年,产量提升至59325套,产值达3518万元。这些看似微小的进步,正为未来的发展积蓄力量。
如果说创业期的东风轮胎厂是“破土幼苗”,那么改革开放后的它已然“茁壮成长”。
1976年,12R18越野子午线轮胎研发成功,让企业在业内初露锋芒。这款为二汽越野车配套的产品,凝结着技术人员无数不眠之夜。当轮胎稳稳安装在军车上驰骋测试场时,中国自主研发的子午线轮胎终于打破技术壁垒。
随后,11R18、12R20等规格轮胎相继投产,东风轮胎厂成为军工领域“可靠伙伴”。然而受历史因素影响,1976年企业未能完成生产计划,陷入经营亏损。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的召开,为工厂注入新活力。企业与科研单位联合仿制的双模定型硫化机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这一荣誉让企业在当年实现利润1000万元,彻底扭转亏损局面。
同年,经验丰富的邸永魁厂长上任,引领工厂迈入“扩权增效”新阶段。1979年,工厂成为湖北首批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单位。“东风”牌商标获准注册,工厂被化工部列为全国重点化工企业,同时荣获大庆式企业称号。
自1980年起,工厂以前瞻眼光从美、日引进先进设备,完成工业总产值13286万元,综合产能提升至60万套。美国固特异总裁的到访,标志着企业开始与世界对话。
20世纪80年代,东风轮胎厂成为“创新与开放”的典范。
1983年,工业总产值突破1.74亿元。1984年,工厂成为湖北省厂长负责制试点。1985年,总产值达2.6亿元,形成年产百万套轮胎能力,主要为二汽配套。
1985年,来自西德、日本、意大利的专家带来前沿技术。1986年,子午线轮胎生产设备的引进实现技术跨越。1987年,车用经编纺织技术成功落地,法国米西林专家指导推动质量管理与国际接轨。
在这个时期,无数普通工人用坚守诠释工匠精神。司机曲庭树五年安全行驶20万公里,硫化工蔡先斌十四年创造3.6万条内胎无次品的纪录。
1992年,东风轮胎厂迎来“黄金时代”,工业总产值13.88亿元,税收1.01亿元。
1995年,工厂投资建设子午线轮胎生产线,9.00R20、10.00R20等多种规格轮胎相继投产,开始为神龙、长城、金杯等车企供货,深度融入中国汽车工业链。
那时的工厂,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工业社区”。中央,《飞轮小天使》雕塑静静矗立,守护着这片奋斗的热土。
1971年,东风轮胎厂专用铁路开建,1973年建成通车,全长6公里。这条铁路如同坚韧的纽带,为工厂输送着发展动力。
教育体系同步完善。1971年,东风轮胎厂和102工程指挥部创办子弟小学。1975年,技工学校成立。1989年,子弟学校更名为市十六中学,纳入正规教育体系。工厂还拥有职工大学,为职工继续教育提供平台。
文化生活丰富多彩。1985年,工人俱乐部拔地而起,成为职工休闲娱乐的好去处。1987年,工厂建立科协,为科技创新注入活力。
在医疗领域,1969年10月创建的东风轮胎厂总医院,于2001年更名为十堰市红十字医院,2004年移交市管。如今,这家位于张湾区的医院已发展成为国家二级甲等医院,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于一体,服务十堰北部百姓。
截至2008年,医院科室设置完善,拥有16位高级职称专家、85位中级职称医师,配备西门子双排螺旋CT等先进设备,能开展胰头癌切除等复杂手术。
子弟学校和职工大学如知识灯塔,照亮学子前程;医院守护健康,承担十堰北部医疗重任;影剧院和运动广场丰富着文化生活。这里承载着数千人的梦想,成为他们永恒的精神家园。
东风轮胎厂勇担十堰北部社会责任,在推动经济、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作出重要贡献。
在国企改革浪潮中,合资曾被视作老牌国企重获新生的捷径。然而对东风轮胎厂而言,1993年与马来西亚金狮集团的“联姻”,却带来连续十年亏损、债务高达11亿元的困境,最终以破产重组告终。
当企业仍带着计划经济余温时,引入外资获取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本是明智之选。实力雄厚的金狮集团加入被寄予厚望。但合资之初的股权结构已埋下隐患:金狮持股55%获得控股权,但控股权不等于对中国市场的深刻理解。
战略层面出现严重偏差:重生产轻市场、重资本轻品牌。
市场渠道崩坏,原有销售网络未能有效维护;金字招牌蒙尘,“东风”品牌在市场宣传中被边缘化;过度依赖为东风汽车配套,未能开拓其他主机厂市场,也错失私家车市场爆发机遇。
企业内部,外方现代企业制度与工厂“厂办社会”文化激烈碰撞;维持医院、学校等社会职能的巨额开支,使企业在成本竞争中处于劣势。
合资公司斥资引进新生产线带来沉重财务压力,加之市场竞争失利,营收锐减,企业陷入“经营亏损→银行借贷→支付利息”的恶性循环。11亿元债务正是十年来持续“失血”的写照。
外部环境同样严峻。上世纪90年代末,国际轮胎巨头大举进入,国内民营企业快速崛起。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波及金狮集团大本营,可能使其在华战略趋于保守。
这场合资失败是典型的“结构性失败”:控制权与市场知识错配;战略重心失衡;历史包袱沉重。在内外夹击下,这个行业巨人被拖垮。
2003年,东风轮胎厂全面停产,4000余名职工生活陷入困境。2005年,企业下放十堰市管理。2006年,经法院清算,宣告东风轮胎集团相关企业破产。
2005年,青岛双星集团对东风轮胎厂实施托管。历史仿佛完成一个轮回:1969年由青岛橡胶二厂包建,2005年又由青岛企业整合。
员工安置成为最大难题。在政策性破产框架下,全员“下岗”实质是原国企职工身份“置换”。企业破产后,劳动合同依法终止,这是实现体制转换的关键一环。
政府给予经济补偿,安置标准在全省工业企业中最高,体现了维护稳定的努力。
双星集团收购资产后成立新公司,开展选择性重新招聘。一部分年轻有技术的职工被优先录用,但许多年龄偏大、技能单一的老员工未能返岗。
员工去向主要分为:被新公司聘用;领取补偿后自谋职业;办理内退或提前退休;登记失业接受再就业帮扶。
这一过程伴随阵痛,许多奉献毕生的老员工被迫改变人生轨迹。职工上访事件正是改革之痛的体现。但这也是无奈之下的“外科手术”,不卸下人事负担,新资本难以激活困局。
东风轮胎厂的员工安置是那个时代国企改革的典型缩影,是为了拯救企业、盘活资产而不得不采取的必要举措。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仅为个人观点,可能未能完全体现下岗员工的心声,不足之处敬请指正。
2005年,青岛双星集团托管工厂,2007年正式收购,更名为“双星东风轮胎有限公司”。双星注入资金与理念,推动工厂复苏:2008年实现253万套产量、4.8亿元产值,证明“老厂新活力”的可能。
真正的蜕变始于2017年12月1日,十堰市政府与双星集团签订环保搬迁协议,投资建设华中首个轮胎工业4.0智能化工厂,项目列入湖北省2018年省级重点计划。
2019年10月,新厂在张湾工业新区试生产。这座占地481亩的工厂彻底告别传统车间模式。在这里,一条轮胎仅需35秒即可产出,满负荷日产量达1万条,年产中高端半钢轮胎500万套、全钢轮胎150万套。
数据大屏跳动参数、AGV小车穿梭往来、全流程自动化链路,印证着“不创新,就死亡”的真理。“东风胜利”为新能源汽车护航,“东风鹰击”破解胎噪烦恼,“东风城市王者”以耐磨性能征服市场。
更值得骄傲的是,双星东风军胎连续亮相五次重大阅兵仪式,荣获2012年“优秀军品供应商”称号。
如今,汉江路221号的旧厂区已变身十堰快递物流产业园,肩负新的城市使命。张湾新区智能化工厂里,机器轰鸣依旧,却多了“智慧”的温情。
回首来路,三线建设时期铸就坚实根基;智能化工厂展现科技力量。东风轮胎厂的奋斗历程,勾勒出中国工业从“站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跨越。
这是一代建设者“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精神的生动写照。也是十堰这座“车城”与工业共生共荣的有力见证。
“不畏山高路远的跋涉者,山川回馈以最奇绝的秀色”。当岁月的风拂过十堰的群山,东风轮胎厂的故事仍在继续。那些刻在厂房墙上的奋斗印记,那些融入轮胎纹路的工匠精神,终将随着滚动的车轮,驶向更远的未来。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我讲述这些,不是为了颂扬苦难,而是为了抵抗遗忘。我们要记住,这座我们安居乐业的城市不是凭空而来的。它是一群普通人,用最坚韧的意志,在最艰苦的年代创造出来的奇迹。
请记住东风轮胎厂。记住这群为我们今天的生活奉献了全部青春的无名英
来源:湖北十堰美景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