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谢晋,1 923年11月出生在浙江省上虞县谢塘镇的一个书香门第之家。 这一带自古以来是江南水乡,风光宜人。谢晋的祖父、父亲都系乡绅经商.前辈均有深厚的古风遗传,书艺诗教都蛮精通。谢晋是谢氏家族的长房长孙,父母平时对他十分疼爱,从小就把毛笔杆插入他小手指缝中,把
谢晋:个性里满是真的人
谢荣 张弓
谢晋,1 923年11月出生在浙江省上虞县谢塘镇的一个书香门第之家。 这一带自古以来是江南水乡,风光宜人。谢晋的祖父、父亲都系乡绅经商.前辈均有深厚的古风遗传,书艺诗教都蛮精通。谢晋是谢氏家族的长房长孙,父母平时对他十分疼爱,从小就把毛笔杆插入他小手指缝中,把着手教他写字。可他就爱捣蛋,待父亲一走开,他掷下笔就往绿盈盈的田野里走,到土坡上的树丛中捉蝉儿,翻开砖碴堆提蟋蟀。
最使他深为高兴的仍是书,特别是一些书中插图人人儿,可使他在小凳上坐着一阵儿。 从小,父亲就替他买了一摞又一摞的书,他明知小谢晋还看不懂,可还是买。
最使谢晋难忘的是1933年,当他十周岁生日时,远在香港去办事的父亲,送给他的生日礼物,既不是玩具,也不是漂亮的衣物,却是整整一书柜的书,把他睡的房间装得满是书籍:《论语》、《古诗源》、《千家诗》、《唐诗三百首》等,面对着这些书本,乐得他张开嘴傻笑。
那时节,有一阵晚上,当他翻开书卷儿,耳边传来镇上的锣鼓喧天声,县里的绍兴大班和女子“的笃班”轮番来演出,他就挤进去看,看着戏文里的大刀、盔甲,长长的雉毛和红颜绿色的脸谱,他竟迷得在院子里发“疯”。 另有一件难忘的事,跟着族里的长辈去县城看。影戏”,挪电影里闪动的景物,栩栩如生的人像,开拓了谢晋童年时代的视野。 那活动着的“影戏”,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书本里再有兴趣的描绘,都激不起“影戏”那样的兴趣。
浙江一带,自古诗礼传家,封建意识积存较深。上虞是虞舜故地,人才辈出,古代的王充、稽康、谢灵运,直到近代的经亨颐创建了春晖中学,汇聚了叶圣陶、夏丐尊、朱自清、朱光潜、丰子恺、巴人等、名流。 当时盛行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和“自居官宦,一生显赫”的遗训,使谢晋的父亲谆谆教导他:。晋儿,爸爸希望你好好读书,将来功成名就,或从政,或经商,或做科学家,才能光宗耀祖。” 然而谢晋没有接受这些训诫,他有一颗非常强烈的向往艺术的心,毅然违背老父的愿望,放弃了要他远涉重洋、出国留学的良机,决心投考国立剧专。
梢息传来,引起一场轩然大波,族里的长辈们指着谢晋的鼻梁大骂:。你这个败家子,好好的留学生不当,却去做戏子,甘愿和三教九流合污.杵逆啊,杵逆!” “你要当戏子,谢家门不要你这个不肖子孙,从家谱中除名。”
谢晋没有屈服,少年壮志不低头,顶着沉重的压力,离开家乡,浪迹天涯,开始了他艺术生涯的艰苦、曲折的道路。当他提着藤篮和一箱书籍走出谢塘镇的小河头时,深情地向着他的故居凝视了片刻,他的童稚的心却显得不平静,过早失去天真的脸上很庄重,他默默地自喃着:“学艺为什么不好呢?你们会理解我的!”
1937年在抗日战争烽烟弥漫中,一个有着浓重绍兴口音的小伙子来到南京国立戏剧专科学校话剧科报到。一批进步的教师汇集于剧专,谢晋从师于张骏样、吴仞之、曹禺、洪深、马彦祥、焦菊隐等戏剧名流,从事研究戏剧表演和理论,在名师的指点下,谢晋进步很快。
1937年底由于日寇入侵,南京沦陷。全城十室九空,血雨腥风,大火不熄,三十万生灵被杀戮。 1938年剧专师生沿着长江辗转南下,被迫撤至重庆。安顿没有几月,1939年初又迁往川南江吏县。 谢晋在江安三年多时间里,刻苦学习戏剧文学和表演艺术学科,在理解中国古典戏曲发展至现代话剧的兴起缘由的同时,还涉猎了美国和苏联的一些戏剧、电影导演理论,为今后的艺术探索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1943年,刚满二十岁的谢晋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国立剧专。 抗战时期商业凋零、满目苍夷,进步的戏剧艺术在“大后方”陷入极端困顿的危机中,谢晋好不容易托人在重庆中青剧社找到一个位子,当起场记或在一些剧目中跑跑龙套的角色。
抗战胜利后,他应张骏祥、吴仞之等人之邀来到了上海。 当时的上海,宣传反内战、要和平的进步电影先后问世。张骏祥同志也编导了《还乡日记》与《乘龙快婿》等影片,他以辛辣讽刺的笔触,尖锐地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利用胜利和“劫收”向人民掠夺勒索的丑行。
1948年对于谢晋个人的事业和生活来说,是很难忘怀的一年。那一年,大同电影企业公司邀请他拍摄影片,从此,开始了他的导演生涯。他从影的第一部影片是吴仞之根据法国戏剧家安那托里·法朗士同名舞台剧改编的《哑妻》,由吴仞之导演,谢晋任副导演,主要演员是沙莉、韩涛、史原等。紧接着,他在洪深、赵清阁编剧,何兆璋导演的《几番风雨》中继续担任副导演,主要演员有林默予、朱琳、束夷、高博等人。
与此同时,丘比特神箭也向他射来了。有一位姑娘出现在他的面前,她就是当年曾在重庆私立文德中学高中部毕业的女学生徐大雯,恰好她是江安人,两人谈起江安的风土人情。更增进了彼此的理解。徐大雯倾心于这位高个子年轻人,谢晋心里对她的印象也极其深刻。洪深老师了解了这个“秘密”,就竭力作伐,使这对恋人终成眷属。
那时,江浙已临解放前夜,上海也微露曙光,官僚资本家奔避台湾,远遁欧美,近逃香港,私营电影厂也岌岌可危,资金紧缺,一部由田汉编剧、郑小秋任导演、谢晋任副导演、吕玉坤主演的《梨园英烈》,只能拍拍停停,谢晋虽有满腔热情,也只能静待天明。
解放后,谢晋作为副导演,协助执导了《鸡毛信》、《一场风波》、《妇女代表》等。
1955年,他作为导演,独立执导了第一部影片《水乡的春天》。
1957年,由他编导,刘琼、秦怡、向梅、曹其纬等人主演的《女篮五号》开拍。这部影片的选材较好,故事比较完整,抒发了男女主人公的感情,富有人情味,深受观众的欢迎。
1962年秋,他推出了优秀影片《红色娘子军》。 这部影片题材新颖,故事具有强烈的传奇性,人物突出,塑造了南国姑娘吴琼花和红军指导员洪常青的朴实、真挚的形象。 在拍摄过程中,谢晋要求演员贴近生活。
“不要把自己当成是拍电影的演员,忘掉自己的演员身份,才能出戏”。他要求祝希娟每天脚扎绑腿,枪不离手,甚至在化好妆后不允许她跟饰演南霸天的演员多谈话,以免上镜头时忘了他是“南霸天”,淡化了表演情绪。正因为拍摄前的严格,影片中的表演如此逼真,难怪观众的情绪也亢奋.纷纷赞扬演员们出色的表演,影片终于被评为首届“百花奖”优秀故事片奖,谢晋也被评为优秀导演。
《红色娘子军》的成功,标志着谢晋导演艺术的渐趋成熟。
接着,他一鼓足气地接受了那部具有独特色彩的影片《舞台姐妹》。这部影片是谢晋命运磨难的开始。 按理,《舞台姐妹》是一部真实表现旧社会越剧艺人坎坷生涯的作品。谢晋从年幼时起对越剧就爱好,对浙江的乡土人情,景物风貌更为熟悉。电影剧本就由谢晋自编,他在编剧时构思:“剧中写的是艺人生活,有舞台前的.也有舞台后的.有歌的旋律.也有舞的场面.很多篇幅是抒发主人公内心激情的。我们不仅要写出旧社会的残酷.还应该从正面人物的行为和平凡的生活中体现出诗意来。因此它应该是一1、抒情正剧。”(《(舞台姐妹)导演阐述》) 1963年初,《舞台姐妹》剧本完成后,谢晋特地送请夏衍同志审看,并请他提意见。夏老阅毕剧本热情地给谢晋去信并提出这样的意见:“是个好剧本.‘回忆过去’,对艺术界进行‘忆苦思甜’教育.是很好的,是有教育意义的。不必加情节,可用街景、道具、广播声音、报纸.乃至自然的话中来透露一些……”
影片完成后.极富江南色彩和韵味.生活气氛很浓烈,人物形象也很自然。照理说这是一部很难得的好影片。然而,旷世未有的“十年浩劫”开始了,谢晋与他的作品一起+受到了无情的冲击、批判。
80年代初,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政策深入人心.平反冤假错案的严肃课题摆在全中国人民面前.一批振聋发聩的艺术作品脱颖而出。鲁彦周的小说《天云山传奇》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谢晋读了小说后,这个感情容易激动的人,好久不能平静,反复深思:“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同时也应该是一个思想家,应该通过他的影片,对一些社会问题发言。”于是,一个新的创作欲念萌生了。决心把它搬上银幕.他约请作家把小说改编为电影剧本。
毫无疑问,当初摄制这样的影片是触及了一个很敏感的题材——“反右”斗争扩大化的历史教训。一些好心的同志劝他: .“老谢,拍这类影片没有生命力,这政策变来变去谁也不知道,你苦头吃得还不够吗?” 也有人好心提醒:“这部影片政治性太强.怕将来脱不掉手!” 面对这种劝说,究竟应该怎么办?谢晋的心里琢磨不透。后来在四届文代会期间,他带着这个问题请教陈荒煤同志。
荒煤同志意味深长地说:“听说你要拍《天云山传奇》,我很高兴,这篇小说很好,你值得搞,好好选择些演员,好好在风格样式上闯一闯。”
他听取了陈老的话,得到了极大的鼓舞,回到厂里,一头就扎在《天》剧的拍摄上。可是,在我们国家,由于长期遭受极左路线的干扰,风声鹤唳的不正常精神状态,以及种种阻力自然而出。谢晋据理力争,顶着种种困难.坚持把它拍完。 电影公映后,谢晋就《天云山传奇》答记者问时说: “影片出来了,我竟收到了几万封来信,几万封热情洋溢的信哪!这部影片.引起观森共鸣是那么强烈。几万封来信不仅仅是赞扬艺术方面的,他们之中绝大多数人看完了影片之后,都把自己摆了进去,与剧中人共诉共泣,夫妻抱头痛哭,全家抱头痛哭。有的从冯晴岚身上找到了生活的勇气;有的有宋薇式的经历,痛不欲生;当然也有像吴遥式的看了不舒服。我看这些观众的来信看得泣不成声。这种情景,在全世界的导演生涯中也是罕见的,也许获奥斯卡奖的导演,还是获戛纳奖的导演,都不可能与人民取得如此亲密的心灵和情感的沟通。西方的评论家们,尽管评论水平很高,但要理解这种感情可能是很难的。”
一段时间.影片的反响殊为强烈.几乎形成了众人说《天》片的热潮。导演的创作意图毕竟通过他的作品被人们接受了,被人们理解了。中国电影“金鸡奖”首届评委会把《天云山传奇》评为最佳故事片。评语是:“《天云山传奇》比较深刻地反映了我国近二十余年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充满激情地剑造了动人的银幕形象,发挥了电影作为综合艺术的丰富表现力。”谢晋也由于《天》片创作中“富有创造性地体现了剧作的风格和特色,充满激情地调动各种艺术手段.塑造了感人的银幕形象,显示了导演的功力”,被授予最佳导演奖。
1981年至1 982年之间,谢晋根据张贤亮的小说《灵与肉》改编拍摄了《牧马人》。影片基本上按照小说的内容和情节入手。接触了实际生活中的一个更为复杂的现象。谢晋设想以两条故事线索互相交织:一是描绘牧马人许灵均到北京与国外归来的父亲许景由相见、送行的过程;二是许灵均怎样困父亲在海外的关系被以莫须有的罪名当了“右派”的过程。
实际上,影片是《天云山传奇》核心人物罗群类似经历的继续,所不同的是揭示了“左”倾思潮泛滥时,普通人民之间因有海外关系这口“黑锅”而透不过气的事实,同时在电影中较早地客观反映了海外华侨归国探亲的心态,因此是谢晋执导的又一部有特定意义的现实主义的力作。
影片在塑造李秀芝和郭嗝子两个可爱的形象时,较小说更为丰富。李秀芝那种体现着中国劳动妇女美好特征和她在苦难中满怀希望不倦挣扎的精神,特别是她的善良、忠厚的态度,同情人的品质震撼了观众的心灵。
谢晋对郭口扁子这个形象.寄予了深厚的感情。这个人物同情和扶持许灵均.他在许灵均的命运中占有超越许父、许妻的位置。这个人物在苦难中不屈不挠的意志,和他特有的批判社会、直面人生的幽默性格,使许多观众为之倾倒。 难怪当时《中国青年报》举办“我最喜爱的青年银幕形象”时,李秀芝被广大读者推为青年人最喜爱的银幕形象之首,主要是人们在她身上发现了追求生活的人性和追求光明的悟性。
部队作家李存葆反映老山前线战士可歌可泣精神韵牛篇小说《高山下的花环》,受到整个社会的关注,也引起了谢晋的兴趣。当他阅读小说、接触到那些感人的情节时,自己控制不住感情的闸门,竟哭出声音来了;看第二遍仍忍不住掉眼泪,读第三遍时两只眼睛还是湿湿的。读了三遍.遍遍都感动。他的决心下定了,非把它搬上银幕不可。
影片公开放映后受到了观众们的热情称赞—— 在军营,当一支部队开拔到前线去的时候要求看《花环》影片。一个战士因为看了《花环》,英勇杀敌,立了战功,光荣获得了军功章,可他把军功章寄给了谢晋,说是谢导的影片使他立了功。
女排在看了《花环》后。情绪十分激动。郎平当时曾经这样说:“我们得到‘三连冠’时,我都没有像今天那样哭过。”
1985年春,影片激起全国观众强烈的共鸣。当年评选第八届“百花奖”最佳故事片时,收到选票1 003984张,《高山下的花环》得票912250张,荣登榜首,比《红衣少女》多了一半以上的票数。扮演梁三喜的演员吕晓禾获得最佳男演员奖,扮演靳开来的何伟和扮演梁大娘的王玉梅双双获最佳男女配角奖。 当年1月,影片被易名为《卫国军魂》,在香港十四家电影院大联映。激起香港观众的强烈反响。11月6日晚上谢晋偕同吕晓禾、何伟、王玉梅、唐国强等在九龙普庆戏院举行的首映式上露面,受到热烈欢迎。电影放映中,不少观众流下了眼泪。放映结束时,全场观众对谢晋等报以热烈的掌声。
最为有趣的是,有些香港记者曾经和谢晋打赌,记者看电影绝不流泪,结果那些记者被剧中悲壮的气氛和感人的情节激动得热泪涟涟,看见谢晋只得抹着眼睛认输。影片在香港献映的票房收入创国产影片在港上映的最高记录。
1985年秋,谢晋打算拍摄《芙蓉镇》,消息传出,刘晓庆写信向他表达了心愿,信里写了三个“非常想演胡玉音”。接着姜文、徐松子、祝士彬等演员,在他亲自观看了他们的人物造型小品后一一落实了。
于是,他采取了一个令人瞩目之举,邀集了国内外一些电影家、作家、评论家,还特邀了香港著名导演许鞍华,美籍华人学者、传播中美文化交流的著名评论家董鼎山等到湖南召开了长达十多天的学术讨论会。与会者一致肯定谢晋选拍《芙蓉镇》的意义非凡,但在改编的风格问题上,一种方案提请谢晋从人性的角度上去开拓,另一种方案建议他拍成政治风俗画。后一种意见比较容易通过,尽量避免那场灾难性的“文革”对人性的摧残,着重描绘千年小镇传统的风俗人情如何受“文革”的冲击。
谢晋认为这种政治风俗画的说法是十分牵强的,他断然选择了前一种方案。事实上,从小说提供的那么丰富的紊材来看,必须从人性的角度上去开拓。只有揭露“四人帮”对人性的摧残,以胡玉音、秦书田等人善的人性被扭曲,对李国香、王秋赧等人恶的人性的披露,才能引伸到这场运动遭致全民族蒙难的悲剧性,才能使影片有助于观众对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的认识。
1986年春,摄制组在谢晋带领下来到湘西古老的王村镇。在这里,谢晋反复强调“巨片意识”的理论:“我们处在一个伟大的时代,这是一个出大作品、出巨片的时代,我说的‘巨片意识’,我们要拍出一部叉一部震撼人心,经得起时间和观众考验,凝聚着深刻社会内涵的巨片来。《芙蓉镇》提供了拍摄一部巨片的可能,我们将以出大作品、出巨片的意识锐意要求自己,朝着出巨片的目标去努力。”
这部影片一出来就引起了观众的共鸣。1987年电影市场受录像、歌舞及其它文化样式的冲击,但《芙蓉镇》上座率却空前之高.票房价值出现了顺转的好景象。因为观众们认为《芙蓉镇》比谢晋以往的影片层次更深,八位演员演活了一台戏,它的容量大,震撼力强。
在第七届中国电影“金鸡奖”和第十届“百花奖”上,《芙蓉镇》获得最佳故事片奖,谢晋获“双奖”特别奖。
谢晋执导的《红色娘子军》、《天云山传奇》、《牧马人》、《高山下的花环》、《芙蓉镇》五次获得大奖。为此,百花奖”评委会特授予他“五连冠”荣誉称号。
在1 988年7月举行的第26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上,全体评委以其“深刻的社会意义.很高的艺术价值”,授予《芙蓉镇》电影节最高奖——水晶球奖。这是我国影片首次在该电影节上荣获大奖。扮演李国香的演员徐松子以其出色的表演,被捷克斯洛伐克戏剧家协会授予评委奖。
1988年7月下旬一个闷热的伏天,谢晋在《最后的贵族》摄制组里,百感交集地对潘虹说:“林青霞因受到阻力,无法来上海拍片了,李彤的角色就由你顶。”
潘虹听了一怔:“哦,真的!如果您决定了,那我就演李彤,可我……”
事情还得回溯到1 985年,那是谢晋去美国举办个人影展时,第一次与国民党高级将领白崇禧之子、台湾作家白先勇邂逅,两人聊起天来,白先勇告诉谢晋说:“台湾原来想拍根据我的小说改编的影片《嫡仙记》,因为外景大都在纽约,投资太大,未曾拍成。”谢晋听他介绍了剧情,觉得《嫡仙记》里人物的个性特征,尤其是故事情节,在国内电影题材中是别具一格的。因此,他打算推出《嫡仙记》,唯手头正在筹拍《芙蓉镇》,只能对白先勇说,愿意回来研究。
《嫡仙记》里的李彤,出身贵族,性格怪僻,具有孤傲离群、桀骜不驯的悲剧性格。这个既有现代开放意识、又有封建思想,沉沦于纸醉金迷的浮华生活而不可自拔的悲剧人物,必须挑选一个能演戏,能叫座的令人瞩目的明星来演。
很巧,1986年2月,谢晋从法国凯撒国际电影节回沪途经香港,听美籍华裔著名演员卢燕介绍:林青霞正在香港拍片,谢晋立刻要求跟林青霞会晤。 林青霞早已熟知这位国际著名的谢导演,当夜就由卢燕陪同抵达谢晋所住的宾馆,他们作了愉快的交谈。
看着林青霞姣美的风采和高雅的气质,谢晋当时就热诚地邀请她出演李彤。林青霞微笑地没有直接回答,只是说:“白先勇这部小说很动人。”实际上这是含蓄而礼貌地回答了谢晋的邀请。
回来后,谢晋就暂时搁着这件事,而是倾注全力拍摄《芙蓉镇》,《芙》片一完,他立即和好邻居、老朋友、诗人白桦亮了底:“下部就上《嫡仙记》,老白,剧本非请你改编不可。”白桦望着热情、深挚的谢晋.一口应允。他苦战三伏.终于拿出了初稿,并在《十月》杂志上发表了电影文学剧本。 剧本传到美国、传到台湾,林青霞捧读剧本时萌生了一个意念:“李彤就是我。”后来在美国加州,林青霞又正式对谢晋说:“李彤具有的许多心理因素我都有。我推辞了几部影片,争取上您的这部戏。”
1988年初,谢晋着手挑选演员,一眼就选中潘虹演第二主角黄慧芬。
为了促成海峡两岸的电影艺术家合作拍片,3月至6月,谢晋、白桦轮番去香港和林膏霞会面。这时,大陆和香港的一些报刊纷纷刊载了《谢晋筹拍(嫡仙记).邀请林青霞主演李彤》的消息,一时舆论震动,一致认为,这对海峡两岸电影家的艺术交流和沟通,是件大好事。
几个月来,谢晋四处设法、疏通、敦促,青霞小姐准备行装来大陆开机之时,却面临好事多磨,台湾影剧主管当局悖于常理,作出了违拗两岸影迷心愿的下策,阻止林青霞来大陆拍片,还使青霞小姐承受了很大压力。消息传来,举世大惑,深为遗憾。
面对此等局面,谢晋早已胸有成竹,制订了以不变应万变之策,决定由潘虹替补林青霞。
经过半年多努力,影片除了一部分外景需去纽约拍摄外,其余均已摄制完成。在摄制组等待去纽约拍外景时,一百多个人因办理出国护照及签证耽搁了几十天时间。当时有人认为,这么多人出国拍外景费用浩大,是否值得。
谢晋眉宇中坦然的神色告诉大家:“怎么会不值得?许多年来,只有外国人来中国拍电影,因为老外有钱。从来没有中国人到外国拍片,因为中国人穷。今天,我谢晋就是要带些人去美国拍片。告诉全世界:中国电影创作人员也走出去了,是扬了我们的威。至于这些钱肯定挣得回来,我们这一百多人在纽约拍片,是条大新闻。”
如今,谢晋最大的心愿是为观众拍出更多更好的影片。他曾经向友人倾述过心声:“有信心拍到2000年”,争取再拍摄一、二十部优秀的好片子来,在国际上赢得更高声誉。这就是谢晋探索未来的真谛,让我们祝福他的宏愿实现。
来源:老何话乡贤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