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办、国办《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明确要求“顺应城市发展规律,尊重人民群众意愿,以内涵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为路径”。白银市作为西北工业城市与资源型转型代表,将城市更新视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核心抓手。依托“兰白一体化”副核心区位和“大工大
基于中办、国办《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精神,关于甘肃省白银市城市更新改造状况、措施及优化路径的研究报告:
一、引言:政策背景与白银城市更新的战略定位
中办、国办《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明确要求“顺应城市发展规律,尊重人民群众意愿,以内涵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为路径”。白银市作为西北工业城市与资源型转型代表,将城市更新视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核心抓手。依托“兰白一体化”副核心区位和“大工大农”市情特征(2023年三次产业结构为32.8:18.1:49.1),白银以“人民城市为人民”为核心理念,统筹推进功能完善、生态修复与城乡融合,探索资源型城市“精致化”更新路径。
二、现状与成效:城市更新的核心进展
(一)人居环境提质升级
1. 老旧小区改造规模化推进2023年实施改造86个老旧小区、376栋楼,新增绿地面积80公顷,城市绿地率达36.99%。典型案例长通小区通过“拆墙拓路、公园融合”模式,打通内部道路连接市政路网,植入商业服务设施,实现“高龄小区”向宜居社区转型。
2. 便民服务体系完善
- 制定《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三年规划(2023-2025)》,在白银区、平川区建设26个便民生活圈,覆盖90%以上城市社区,集成养老托幼、物流配送等20余类服务。
- 创新“双地址户籍制”保障进城农民土地权益与城市社保,破解城乡融合壁垒。
(二)基础设施与安全韧性强化
1. 市政设施系统更新
- 建成西北唯一国家首批地下综合管廊26.25公里,实施污水管网改造21.64公里,再生水循环利用率达100%;
- 2024年完成户内燃气改造18.3万户、供水管网更新186.86公里、供热管网改造218公里,公共供水漏损率压降至9%以内。
2. 交通网络优化实现“四个百分百”:县区通高速、乡镇通油路、建制村通硬化路和客车,新建改造道路26.45公里,打通区域微循环。
(三)生态修复与绿色转型
- 海绵城市建设达标面积22.21平方公里(达标率27.08%),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85.55%;
- 建成区新增口袋公园167座,推进国家储备林建设105万亩,构建黄河上游生态屏障。
(四)产业支撑与智慧治理
- 产业载体升级:形成“一区六园”工业格局(规划面积300.54平方公里),入驻企业700余家,刘川工业园产值166.44亿元(2023年);
- 智慧化赋能:部署终端传感设备202台,搭建城市管理平台处理投诉1.06万件,建设充电桩2074个解决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
三、核心措施:系统化推进城市更新的实践
(一)制度保障:规划引领与全域体检
- 坚持“无体检不更新”原则,建立覆盖住房、基础设施等维度的城市体检体系,结果直接指导更新项目库建设;
- 编制《精致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明确“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实施框架。
(二)重点行动:四大工程协同
1. 宜居提升工程通过完整社区建设补齐“一老一小”设施短板,如昌安里社区嵌入日间照料中心、托育班,形成服务闭环。
2. 韧性升级工程推进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项目19个,改造排水防涝系统消除内涝点,采用“先建后拆”保障民生需求。
3. 绿色低碳工程推广装配式建筑(占比27.66%),新建建筑100%执行节能标准;试点“碳汇代偿”生态修复,创建省级绿色工厂4家。
4. 智慧治理工程推动“红色物业”与社会治理融合,打造12个示范小区;开发“业主+物管双小程序”实现线上报修缴费。
(三)特色路径:城乡融合与资金创新
- 城乡权益平衡:通过“五融合三不变”机制保障农民带权进城,促进要素双向流动;
- 多元资金整合:统筹中央补助、专项债(如2024年争取1081万元县域商业资金)、社会资本(如天泰苑停车场PPP模式)。
四、问题诊断:更新行动面临的挑战
1. 产业支撑结构性失衡传统工业(有色金属、化工)占比高,数字经济企业仅20家,研发强度1.1%(低于全国2.5%),制约更新可持续性。
2. 历史保护与活化不足工业遗产(如旧厂区)改造缺乏IP化运营,文化消费贡献率不足5%,对比阳朔糖舍等案例存在差距。
3. 资金压力与机制短板
- 生态修复项目财政依赖度高达75%,社会资本参与仅2%(因回报率低、周期长);
- 碳汇交易额不足800万元/年,生态价值转化机制缺失。
4. 协同治理效能待提升
- 部门规划冲突(如文旅与工业用地重叠)协调周期达10-16个月;
- 老旧小区改造方案与居民需求匹配度仅50%,公众参与机制不健全。
五、优化路径: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构建“全链赋能”产业体系
1. 传统工业绿色升级推动氢冶金技术应用,目标绿氢产能5万吨/年(2027年);建设镍钴资源循环利用实验室,攻关稀贵金属提取技术。
2. 培育新兴业态利用风光资源建设大数据中心,引入头部企业,目标数字经济企业超100家(2027年);开发“铜城工业遗产”文旅IP,增设VR体验馆。
(二)创新历史空间活化模式
1. 活态利用工业遗产借鉴“阳朔糖舍”模式,在旧厂区植入“冶金工艺工坊”“数字矿山展厅”等业态,制定《工业遗产保护技术导则》明确修复标准。
2. 破解产权分割困境推行“政府主导+专业运营+原住民入股”共享模式,设立省级历史文化保护专项基金。
(三)拓宽资金渠道与价值转化
- 创新融资工具:发行绿色城市更新债券,争取黄河流域生态补偿试点;推广“污水厂+光伏”模式(如七里河厂区),激活碳汇交易市场(目标2027年交易额超5000万元)。
- 生态产业融合:在沙化区推广“草田轮作”种植柠条、沙棘,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园(如靖远文冠果基地)。
(四)深化多元协同治理机制
1. 公众参与制度化推广“参与式设计工作坊”,开发“白银更新APP”实现需求在线征集与投票,老旧小区改造方案匹配度提升至80%。
2. 打破部门壁垒设立市级更新办公室,推行“一张蓝图+联合审批”,压缩协调周期至3个月。
3. 政策工具创新
- 容积率奖励:对提供公共空间项目最高奖励15%容积率;
- 税收优惠:社会资本参与更新项目享受所得税“三免三减半”。
六、结论:白银经验的启示与未来展望
白银市通过“精致城市”目标引领,在老旧小区改造(如长通小区)、城乡融合(如“双地址户籍制”)、智慧治理(如“红色物业”)等领域形成特色经验,其核心启示在于:
- 更新逻辑:以“一老一小”破题民生痛点,实现服务精准嵌入;
- 城乡协同:通过“优中心、强县域、夯基础”三策联动破解二元结构。
未来方向:
- 深化“双碳”目标:2027年建成零碳建筑示范项目3个,新能源装机占比超85%;
- 打造“铜城IP”:将工业遗产与黄河文化融合,发展沉浸式文旅产业链;
- 建设“西部样板”:为生态脆弱区提供“民生为本、绿能为底、数智驱动”的白银范式。
通过持续完善“规划-体检-项目-共治”闭环机制,白银有望成为全国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标杆,彰显中国式现代化城市更新的深层内涵。
数据来源说明:
本报告数据均来自白银市政府公开文件(2023-2025年)及国家部委政策通报,涵盖住建、发改、生态环境等多领域。
来源:时刻在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