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可现实是,汉语国际教育、新闻学、生物工程这些曾经的 “香饽饽”,现在成了 “啃老重灾区”—— 毕业生要么找不到对口工作,要么薪资低到养不起自己,最后只能靠家里补贴。
很多家长和考生选专业时,总觉得 “名字好听、大家都报的专业,就是好专业”。
可现实是,汉语国际教育、新闻学、生物工程这些曾经的 “香饽饽”,现在成了 “啃老重灾区”—— 毕业生要么找不到对口工作,要么薪资低到养不起自己,最后只能靠家里补贴。
不是这些专业本身 “烂”,而是很多人没看清背后的 “隐性门槛”,盲目跟风才踩了坑。
一、汉语专业:“汉语热” 听着美,实际 “教谁都难”
“汉语国际教育” 这名字一出来,家长们就觉得 “能去国外当老师,又体面又赚钱”,可毕业生真到找工作时,才发现 “教谁” 是个大难题。
先说海外市场,确实有 “汉语热”,但需求集中在 “高端岗位”—— 比如孔子学院招老师,要求英语专八 + 跨文化交际经验 + 教学资质,普通学生连面试资格都没有;小国家的语言学校薪资低到离谱,还没保障,很多人去了半年就跑回来。
再看国内,对口的岗位就更少了。
想当语文老师,得跟 “汉语言文学” 专业的学生抢名额,人家比你多学了古代文学、现代汉语理论,考试更有优势;想做对外汉语培训,现在机构都要 “双语 + 教学经验”,刚毕业的学生没案例没口碑,根本没人要。
最后很多人只能去做文员、客服,月薪 3000 多,连房租都不够,只能靠家里贴补。
其实汉语专业不是不能选,但得提前练 “双语能力”—— 大二考雅思、大三考教资、假期去培训机构实习,不然毕业就是 “高不成低不就”,只能在家啃老。
二、新闻学:懂 “倒金字塔” 没用,得会拍会剪会运营
以前学新闻,毕业能进报社、电视台,算 “铁饭碗”;现在传统媒体萎缩,新媒体又 “门槛低、竞争大”,学了四年新闻的学生,反而没了优势。
学校教的还是 “新闻五要素”“倒金字塔结构”,可企业招的是 “能做短视频、会运营账号、懂数据分析” 的人。
比如新媒体公司招运营,要看你有没有自己做过账号,会不会用剪映、写脚本;公关公司招文案,要你能写推文、能做直播策划,光懂 “新闻理论” 根本没用。
有毕业生投了 50 份简历,最后只找到一份广告公司文案的工作,月薪 4000,还不如学设计的专科生赚得多。
更尴尬的是,很多岗位 “不限专业”,学英语、学中文的都来抢,新闻学学生没技能没经验,自然成了 “炮灰”。
不是新闻学不行,是现在的 “新闻人” 得是 “多面手”—— 在校时就得自己拍 vlog、运营小红书,练剪辑、学数据分析,不然毕业只能看着别人抢岗位,自己在家啃老。
三、生物专业:本科只是 “入门票”,名校博士才是起点
“生物工程”“生物科学” 听着像 “高科技”,家长觉得 “能进药厂、做研发,薪资高”,可实际是 “本科毕业等于没毕业”,想就业至少要读硕士,想做研发必须是名校博士。
本科毕业生能做的工作,基本都是 “体力活”—— 比如药厂的实验员,每天重复加样、测数据,月薪 4000 左右,没技术含量,做十年也涨不了多少;生物公司的销售,要跑医院跑实验室,压力大还不稳定,很多人做半年就辞职。
想往上走,就得考研考博,而且必须是 985、211 的名校。普通院校的生物硕士,进不了研发岗;博士要读 5-6 年,还得发 SCI 论文,家里得一直供养到 28 岁甚至 30 岁。
要是家庭经济条件一般,根本扛不住这种长期投入,最后只能放弃,在家啃老。
生物专业适合 “家里有条件、真心喜欢科研” 的学生,普通人盲目跟风,只会把自己拖进 “学历内卷” 的坑,最后既没工作,又浪费了时间。
其实没有 “绝对不能选” 的专业,只有 “盲目跟风的人”。
汉语、新闻学、生物这些专业,只要提前看清门槛、补足能力,一样能找到好工作;但要是只看 “热门”,不做准备,毕业只能在家啃老,浪费了四年时光。
26 届考生选专业时,多查 “麦可思就业报告”,多问在读学长学姐的真实就业情况,别被 “好听的名字” 迷惑。毕竟,选对专业、提前准备,比跟风报热门更重要。
来源:狐狸先森讲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