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新乡民企第⑩把交椅:年入35.66亿!幕后大老板“查无此人”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14 21:03 1

摘要:在豫北平原上,新乡这座三线城市正以独特的经济活力诠释着中国民营经济的韧性。南临黄河,北依太行,这片曾经见证牧野之战、陈桥兵变的古老土地,如今正孕育着现代工业的奇迹。

在豫北平原上,新乡这座三线城市正以独特的经济活力诠释着中国民营经济的韧性。南临黄河,北依太行,这片曾经见证牧野之战、陈桥兵变的古老土地,如今正孕育着现代工业的奇迹。

2025年9月30日,河南省工商联发布的民营企业100强榜单显示,新乡市共有10家企业跻身全省百强,形成了独特的“新乡军团”现象。

其中,河南省大方重型机器有限公司以35.66亿元营收位列全省第95位,稳坐新乡民企第⑩把交椅。这家藏身于“中国起重机械名城”长垣的企业,

背后却隐藏着一个令人费解的谜团——实际控制人李泰壮在网络上查不到任何个人信息,没有出生年月,没有籍贯,没有履历,没有照片,仿佛一个“隐形人”。

而站在台前的董事长马俊杰,则有着截然相反的鲜明形象。

长垣,这个新乡下辖的县级市,有着与众不同的工业基因。

上世纪80年代,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这个黄河岸边的县城,一批长垣人开始背着黄油扳手和螺丝刀,走南闯北从事起重设备安装维修。

他们不会想到,几十年后,这里会成为全国最大的桥门式起重机生产基地。

“长垣的起重行业,是从修修补补起步的。”当地一位老企业家回忆,“最早是一批人外出搞维修,后来慢慢开始制造零部件,再到整机生产,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

马俊杰,就是在这个环境中成长起来的。1971年,马俊杰出生在长垣市恼里镇一个普通农村家庭。那时的长垣,还是国家级贫困县,农民除了种地,唯一的出路就是学一门手艺。

“我从小就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好学生’。”马俊杰曾在一篇自述中坦言,“课本上的公式定理总让我昏昏欲睡,却在武侠小说的忠肝义胆和《三国演义》的金戈铁马中找到了精神乐园。”

初中毕业后,年仅16岁的马俊杰没有继续上学,而是跟随父亲在家里办的小加工厂里摸爬滚打。

这个只有几个人的小厂,主要生产维修电动葫芦等机械器件,规模虽小,却是当时长垣数百家家庭作坊的典型代表。

“能把这个小厂管好,才有可能做得更好。”父亲的这句朴实教诲,成了马俊杰创业路上的第一课。

七年间,他白天带着工人干活、跑市场,晚上挑灯研读起重机加工和企业管理知识。这段经历,为他日后创办大方集团打下了坚实基础。

1993年,对于22岁的马俊杰来说,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当时的马家,通过经营小加工厂,家境已相当富足,一年能挣五六万元,这在90年代初的农村堪称富裕。

但马俊杰却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迷茫。“现在的生活与我的梦想差别太大,我想出去闯闯试试。”马俊杰向父亲吐露了心声。

知子莫若父。老人最终选择支持儿子,变卖了家里的设备,将30万元积蓄交到马俊杰手中。这笔钱,在那个万元户尚且稀少的年代,堪称巨款。

带着这30万元的全部家当,马俊杰直奔海南——当时改革开放的最前线。

在海南的两年里,他经历了人生的第一次重大考验。从熟悉的家乡到完全陌生的环境,从管理家族小厂到独自面对市场风浪,这个河南小伙不得不快速成长。

“记得有一次,面对拖欠货款的客户,我用‘以退为进’的谈判策略,不仅成功追回欠款,更意外收获了一个长期合作伙伴。”马俊杰后来回忆。

海南历练后,马俊杰又转战广东发展。凭借“厚道做人、踏实做事”的信条,他严把质量关、主动优化方案、从不拖欠工钱,很快就在外地扎下了根。

在韶关,他带领着近百人的团队,成为业界有名的金牌业务员。然而,当事业风生水起之时,心底的乡愁却与日俱增。

“就像风筝飞得再高,线轴始终在故乡手中。”马俊杰如此形容那时的思乡之情。

2006年,是中国重型机械制造业发展的关键年份。随着国家基础设施建设进入高潮,起重机械需求激增。也正是在这一年,35岁的马俊杰做出了人生中的重要决定——返乡创业。

与三位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马俊杰在恼里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在黄河滩的荒地上建起了大方集团。

“当时选择回来,一方面是因为乡情,另一方面也是看到了家乡起重产业集聚的优势。”马俊杰后来解释。

创业初期的艰辛,远超外人想象。黄河滩边的荒地,基础设施几乎为零。马俊杰和工人们一起住工棚、啃干粮,亲自参与厂房建设。

“从金牌销售转型管理者,我除了出差,其他时间都在公司,并坚持早晚巡视生产现场。”马俊杰说。

他始终践行三大准则:战略定方向、团队聚人心、激励添动力,绝不做“保姆式”管理,避免陷入“累死老板、管死团队”的怪圈。

这种管理模式,逐步打造出了一支“忠诚度高、正能量足、善于合作、能打硬仗”的团队。

然而,在大方集团蓬勃发展的背后,却隐藏着那个始终难解的谜团。

股权穿透显示,马俊杰持有河南省大方重型机器有限公司22%股份,大方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持有河南省大方重型机器有限公司67%股份是该企业的实际控制人。

而河南辰川企业管理有限公司则持有大方控股集团有限公司100%股份,李泰壮个人持有河南辰川企业管理有限公司99%股份,处于绝对控股地位。

这意味着,虽然马俊杰是公司的董事长和法定代表人,但李泰壮才是真正的幕后掌控者。

这种“前台明星”与“幕后隐形人”的组合,在民营企业中并不罕见,但李泰壮的彻底隐形仍然显得极不寻常。

一位熟悉河南企业界的业内人士分析:“这种结构可能源于多种原因,比如家族企业的代际传承还未完成,或者实际控制人出于各种考虑选择隐身幕后。”

相比之下,董事长马俊杰则频频亮相,成为大方集团对外的形象代言人。他先后荣获“长垣市武装工作先进个人”、“长垣市五四优秀青年”、“长垣市最美孝星”等荣誉称号。

在马俊杰的管理理念中,德孝文化占据着核心地位。这种重视,或许源于他的个人经历。马俊杰是村里出了名的孝子,“马总周六中午回家陪父母吃饭”是公司员工都知道的“规矩”。

他平常吃住在公司,但每周六中午都要带饭菜回家里陪父母吃饭。有时实在不能回去,他会提前向父母说明原因,让员工把饭菜给父母送过去。

这种个人信仰,最终演化成了企业的核心文化。从建立伊始,河南大方集团就着眼于德孝文化建设,坚持不结交不孝的朋友、不聘用不孝的员工、不支持不孝的经理。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马俊杰将这一理念深入到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公司经常举办“我给父母洗洗脚”“我陪父母说说话”等德孝活动,弘扬德孝文化。

如今,大方集团已经连续举办了十一届德孝文化节,每年德孝文化节都会评选集团孝星,组织优秀员工和父母出去旅游。

与此同时,大方集团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建立了长垣县产业扶贫就业基地,为当地人民、毕业大学生提供数千个就业岗位;

每年中秋、春节,马俊杰总会带头慰问贫困户和孤寡老人,帮扶困难家庭学子。据不完全统计,这些年来,集团累计捐赠达三千万元。

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大方重机很早就开始了转型升级之路。

公司的数字化征程可以追溯到几年前。当时,企业面临着特色销售模式需求与传统CRM系统不匹配、供应商协同效率低下等多重挑战。

“大方重机的销售业务具有显著的地区特色和行业定制化需求,这种复杂的销售模式需要更灵活、更智能的CRM系统。”一位熟悉公司数字化转型的业内人士指出。

为此,大方重机自主开发了基于本地销售模式的CRM系统,该系统能够提供特色业务的解决方案,如委托管理、账款管理等,显著提升客户满意度和市场响应速度。

同时,为解决产品交付生产上下游协同问题,大方重机开发了起重机ERP管理平台,包含集中销售管理、集中生产管理、集中采购管理等业务模块,

打通起重机业务的销售、设计、采购、生产等关键环节,实现产销一体化。此外,为提升供应商协同效率,大方重机开发SRM系统,

通过与内部采购管理系统的数据实时交互,完成与供应商之间的信息实时共享和业务协同。这些数字化举措,让这家传统制造企业焕发了新的生机。

如今的大方集团,总占地面积85万平方米,员工2000余人,产品年销量突破5万台,钢结构8万吨,综合实力稳居行业前三。

公司拥有384项专利,参与招投标项目4700余次,具备年产7万台起重设备和10万吨钢结构产能。

大方重机的崛起,离不开新乡这片沃土的滋养。作为豫北地区的重要工业城市,新乡有着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发展基础。这种四通八达的地理位置,为物流运输提供了天然便利。

更重要的是,新乡有着坚实的工业基础。作为曾经的平原省省会,新乡在建国初期就积累了一定的工业底蕴。如今的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更是为当地企业提供了创新平台。

2024年,新乡市地区生产总值3569.70亿元,比上年增长4.9%。这座在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中排名第67、全国数字经济百强市中排名第80的城市,正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新乡的民营企业有一个共同特点——扎实、低调、注重实效。”当地一位经济研究者评价,“他们不追求虚名,而是深耕主业,逐步构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如今,站在大方集团厂区里,龙门架高耸,车间机器轰鸣,工人们忙碌而有序。只有那个真正的掌控者李泰壮,依然隐藏在一片迷雾之后,成为这个商业传奇中最难解的一道谜题。

在新乡这片古老而充满活力的土地上,民营经济的故事还在继续书写。

而大方重机的传奇,只是其中的一个缩影——既有台前的辉煌,也有幕后的神秘,共同构成了中国实体经济最为真实的图景。

来源:华商精英圈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