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宗馥莉刚从娃哈哈辞职,转身忙着推“娃小宗”,她叔叔宗泽后就带着“娃小智”杀进市场,招商会开得热热闹闹,还喊出“配方和娃哈哈一样,价格更便宜”的口号。短短几天签了153家经销商,看着挺风光,但圈里人私下都在嘀咕:这老爷子是不是犯傻?先不说饮料市场早卷成了红海,单
文/白鸽
宗馥莉刚从娃哈哈辞职,转身忙着推“娃小宗”,她叔叔宗泽后就带着“娃小智”杀进市场,招商会开得热热闹闹,还喊出“配方和娃哈哈一样,价格更便宜”的口号。短短几天签了153家经销商,看着挺风光,但圈里人私下都在嘀咕:这老爷子是不是犯傻?先不说饮料市场早卷成了红海,单说他这“踩着侄女上位、蹭着老东家热度”的操作,简直是把自己架在火上烤。真不是泼冷水,宗泽后这步棋从根上就错了,傻在战略短视,错在拎不清风险,更没看懂现在的市场早就不是“有配方就能赚钱”的年代了。
一、战略傻:复刻“旧配方”当宝,把红海熬成死海
宗泽后最核心的错,是把“复刻娃哈哈”当成了制胜法宝,可这招在2025年的饮料市场,纯属主动跳坑。他的招商人员拍着胸脯说“产品配方和娃哈哈一模一样”,还觉得低价能抢市场,这想法简直停留在二十年前——当年娃哈哈能成,是因为物资短缺、竞品稀少,现在光无糖茶饮赛道就有农夫山泉、元气森林等品牌占着70%的份额,谁还缺一瓶“便宜的老味道”?
错把“情怀”当流量,没搞懂消费者要啥
宗泽后总提“娃哈哈是80、90后的回忆” ,可他没琢磨透,回忆不能当饭吃。80、90后现在买饮料,要么看“健康”,比如0糖0卡0添加;要么看“新鲜”,比如季节限定、联名款;就算图便宜,也有蜜雪冰城、冰红茶这些深耕低价市场十几年的老玩家。“娃小智”呢?既没像“娃小宗”那样主打“无糖健康”贴年轻人,也没在包装、场景上玩出新花样,就靠“老配方+低价”,这不叫差异化,叫“捡剩饭”。
有经销商算过一笔账:“娃小智”矿泉水比娃哈哈便宜两毛,AD钙奶便宜五毛,可消费者真会为这几毛钱换品牌吗?大概率不会——喝惯娃哈哈的认老牌子,追求新潮的看不上“复刻款”,最后只能卡在中间不上不下。就像当年诺基亚抱着“耐用”的老本不放,结果被智能手机淘汰,宗泽后现在的操作,跟这没啥区别。
品类贪多嚼不烂,资源分散等于白扔
更傻的是,“娃小智”还想搞“全品类覆盖”,从矿泉水、AD钙奶到便携餐具、预制菜调料全掺和。宗泽后可能觉得“多铺品类多赚钱”,但他忘了自己没宗馥莉那套成熟的供应链——宗馥莉的“娃小宗”背靠宏胜集团,这可是承接娃哈哈1/3生产订单的老牌代工厂 ,而“娃小智”只是找了12家零散厂商贴牌,品控都未必能稳住。
快消行业早就验证了“单点突破”的重要性:元气森林靠气泡水打开市场,农夫山泉靠矿泉水站稳脚跟,没有哪个新品牌一上来就敢“全品类作战”。宗泽后手里的资源本就有限,一会儿管饮料生产,一会儿盯厨具质量,最后很可能哪个都做不精。经销商私下吐槽:“他自己都没捋清主次,我们跟着拿货心里也没底。”
二、时机傻:踩着侄女“抢跑”,把一手好牌打稀烂
宗泽后选在宗馥莉辞职当天高调开招商会,明眼人都看得出是想“趁乱抢食”,可这时机选得有多鸡贼,就有多危险。他以为是“捡漏”,实则是跳进了宗馥莉都没趟过去的坑,还把“宗家内部掐架”的牌子彻底亮了出来。
错估渠道形势,撞在娃哈哈的“封杀令”上
宗泽后可能觉得“低价+低门槛”能吸引经销商——3万起拿货就能代理,10万就能拿独家资格 ,听着挺诱人。可他忘了,娃哈哈刚下了“封杀令”:经销商敢代理“娃小宗”,就取消娃哈哈经销资格。虽说“娃小智”没被直接点名,但顶着“宗家品牌”的帽子,谁敢轻易站队?
要知道,99%的娃哈哈经销商都不敢得罪老东家——娃哈哈再怎么动荡,还是有稳定的下沉市场基本盘,放弃老生意去赌一个新品牌,风险太大。宗泽后现在签的153家经销商,大多是没拿到娃哈哈授权的小商户,渠道质量根本没法比。等娃哈哈后续再施压,这些经销商很可能集体“跑路”,到时候“娃小智”的货只能堆在仓库里。
消耗家族信誉,把“宗家身份”变成负资产
宗泽后最该珍惜的,是“娃哈哈早期创始人”的身份,可他偏要把这层信誉当“碰瓷工具”。之前搞“宗师傅AD钙奶”,就因为包装像娃哈哈被官方澄清“无关联” ,现在又搞“娃小智”,名字蹭着“娃”字,还喊着“同配方”,明摆着打擦边球。
更败好感的是他对宗馥莉的态度:一边在朋友圈骂侄女“没文化、德艺不够”,一边踩着她辞职的热度办招商会,吃相太难看。消费者对“家族内斗”向来反感,当年国美黄光裕兄弟反目,直接影响品牌口碑,现在宗泽后这么一闹,网友都骂“吃相难看”,谁还愿意为这种品牌买单?
宗家身份本是他最大的优势——要是好好做差异化,比如主打“老配方升级”,或许能吸引一波情怀粉,可他偏要走“碰瓷+内斗”的路,把加分项变成了减分项。这就像手里拿着金饭碗,却非要用它讨饭,傻得离谱。
三、风险傻:裸奔式入局,法律和资金全是雷
宗泽后敢这么高调下场,大概率没算清自己的“风险账”。他以为有“宗家身份”就能兜底,可从法律到资金,到处都是没填的坑,稍微踩错一步就是万劫不复。
法律风险没设防,“蹭热度”可能吃官司
“娃小智”的名字从一开始就埋着雷。律师早就说了,“娃小宗”蹭娃哈哈热度可能涉嫌不正当竞争,“娃小智”更过分——不仅名字带“娃”,还直接宣称“配方和娃哈哈一样”。要是娃哈哈真较真起诉,他未必能赢。
要知道,娃哈哈对商标看得极紧,之前宗馥莉想把商标划到自己公司都被国资否决,更别说宗泽后这种“外人”蹭热度了。之前他搞“娃茅酒业”,娃哈哈立马发声明澄清“无授权” ,这次“娃小智”直接对标核心产品线,很难说不会被追责。真到了打官司的地步,“娃小智”刚起步就得停摆,前期投入全打水漂。
资金链是“纸糊的”,没抗风险能力
更要命的是宗泽后的资金状况。2023年他刚因股权转让纠纷被强制执行6317万,还被限制高消费 ,说白了就是缺钱。“娃小智”搞低价策略,利润本就薄,还要给经销商补贴、铺渠道,这些都得烧钱。
他可能指望靠招商回款周转,可经销商都是“首批拿货3万”的小户,回款慢且少,根本撑不起供应链。反观宗馥莉,宏胜集团每年有稳定盈利,还握着重金砸研发,就算“娃小宗”初期不赚钱,也能扛得住。宗泽后这纯属“裸奔式创业”,一旦某个环节缺钱,整个盘子立马垮掉,参考朱一航造车烧光37亿最后崩盘的教训,他这操作简直是在复刻悲剧。
四、格局傻:只算眼前账,把长期路堵死
退一万步说,就算“娃小智”靠低价抢了点市场,宗泽后这波操作也把自己的长期路全堵死了。他眼里只有“抢经销商、蹭热度”的短期利益,却没看到背后藏着的“死局”。
把行业路走窄了,没人敢帮他
快消行业讲究“抱团取暖”,可宗泽后这波“内斗+碰瓷”操作,把同行都得罪光了。想找大厂代工?人家怕被娃哈哈牵连;想找大渠道合作?人家嫌他“吃相难看”;想融资?投资人看他有“被执行”记录,躲都来不及。
反观宗馥莉,虽然和娃哈哈闹掰,但还握着29.4%的股份,宏胜集团和娃哈哈还有生产合作 ,留了转圜余地。宗泽后倒好,一上来就把关系做绝,真遇到坎儿了,连个帮他的人都没有。这就像在江湖上到处树敌,看着威风,实则危机四伏。
毁了“宗家品牌”的最后价值
最可惜的是,他亲手毁了“宗家”在饮料行业的最后信誉。娃哈哈之所以能活近40年,靠的是“宗庆后”的口碑和“国民品牌”的情怀。宗馥莉推“娃小宗”,还想着“传承与创新”,试图延续这份价值,可宗泽后搞“低价复刻+内斗”,直接把“宗家品牌”变成了“蹭热度、搞内耗”的代名词。
以后就算有宗家后人想在快消行业做事,一提到“宗家”,大家想到的不是“娃哈哈的情怀”,而是“叔侄掐架、低价碰瓷”,这才是最致命的。就像新东方当年清退家族成员才保住发展空间,宗泽后反其道而行之,把家族信誉当赌注,格局小得可怜。
结语:不是傻,是太急着“捡便宜”
说宗泽后傻,不是说他笨——毕竟他早年卖花粉口服液、闯美国做生意,也曾有过风光时刻 。他的傻,是急功近利的“短视傻”,是高估自己的“盲目傻”,更是拎不清风险的“侥幸傻”。
他以为复刻老配方、蹭个名字、踩侄女上位就能赚钱,却忘了现在的市场早就变了:消费者不认“情怀税”,渠道不缺“低价货”,法律不饶“擦边球”,资金撑不起“大野心”。就像有人看到别人开饭店赚钱,自己连菜谱都没搞懂就租门面,倒闭是早晚的事。
“娃小智”现在看着签了百来家经销商,像模像样,可这层泡沫一戳就破。等到娃哈哈施压、资金跟不上、消费者不买账,宗泽后大概才会明白:商业不是“趁乱捡漏”的游戏,而是需要敬畏市场、算清风险、守住底线的长跑。他这波操作,看似抢了先机,实则早把自己的结局写死了。#宗泽后#
来源:沐南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