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刷火车站的视频发现个有意思的现象:才10月中旬,背着大包小包往老家方向走的人就比往年多了不少。距离春节还有俩多月,按说正是在外打拼冲业绩的时候,怎么提前出现返乡人流了?仔细打听才知道,这波返乡的不是临时探亲,大多是打算长期回去的,尤其这3类人最集中,背后的
最近刷火车站的视频发现个有意思的现象:才10月中旬,背着大包小包往老家方向走的人就比往年多了不少。距离春节还有俩多月,按说正是在外打拼冲业绩的时候,怎么提前出现返乡人流了?仔细打听才知道,这波返乡的不是临时探亲,大多是打算长期回去的,尤其这3类人最集中,背后的原因和要注意的事儿得提前捋清楚。
第一类是被城市就业“挤出来”的大龄农民工。现在城市里的岗位对年纪的要求越来越苛刻,尤其是建筑、制造这些农民工集中的行业,超过50岁找活就难了——2023年的数据就显示,农民工里三分之一都超过50岁,这批人成了就业市场的“边缘群体”。
更现实的是岗位本身在缩水。江苏、广东一些工厂要么订单转到了越南、印尼,要么换上了自动化设备,以前一条流水线要20个人,现在机器手臂一上,剩5个人就够了。今年春天就有不少工厂提前停工,当时就走了一批人,现在到了下半年,没活干的人索性直接返乡。
这批返乡的农民工心里其实有本账:在城里租个单间每月要一千多,吃顿饭最少十几块,要是没活干,坐吃山空撑不了多久;回农村老家,自己有房,吃的菜能自己种,生活成本一下子降下来。而且现在农村路修好了,快递、手机信号都通,比以前方便太多,这也是大家敢回去的底气。
第二类是在城市“扎不下根”的应届大学生。2024年毕业人数比上年还多,应届生就业率不足八成,很多人投了几十份简历都没回音,就算找到工作,工资刚够付房租,想攒钱买房更是遥不可及。
反倒是老家的机会多了起来。现在县域就业比例已经升到27%,农村电商、新农业这些领域特别缺年轻人。有人回去帮家里开网店卖土特产,有人搞直播带火家乡的农产品,还有人加入乡村建设的项目,这些工作既能用上年轻人的新想法,又能守着家。国家也在推政策,中央一号文件专门提了要增加青年返乡机会,地方还有创业补贴、培训课程,比在城市“漂着”踏实。
郑州一个刚返乡的大学生算了笔账:在郑州租房每月1200元,工资4500元,除去吃喝剩不下多少;回县城搞农产品直播,第一个月就赚了3000多,住家里不用交房租,实际能存下的钱反而更多。这也是越来越多大学生愿意回去的原因。
第三类是受产业调整影响的工厂技术工人。以前流水线靠力气就能干,现在很多工厂升级设备,机器组装、自动化检测成了主流,不少老工人跟不上技术变化,只能被淘汰。但这批人有手艺,回农村反而成了“香饽饽”。
乡村里的小作坊、合作社正缺熟练技工,会维修设备、懂简单机械操作的人,找活特别容易。山东就有个以前在电子厂干维修的工人,返乡后帮周边的农机户修设备,还带了两个徒弟,收入不比在城里少,关键是能天天回家陪孩子。还有人转型做家政、搞运输,靠着以前在工厂练出的细致劲儿,把小生意做得有声有色。
这波提前的返乡潮,其实是城乡变化的缩影。以前大家挤破头往城市跑,是因为农村机会少、条件差;现在不一样了,农村基础设施上来了,国家又在推乡村振兴,就业岗位从2022年的1220万涨到2025年预计的1500万,吸引力自然不一样。
但回去也不是毫无顾虑,几个现实问题得提前想清楚。找工作不能光凭老经验,农村现在缺的是懂技术、会经营的人,最好先了解老家的产业需求,比如当地种经济作物多,就可以学农产品加工;电商普及的话,短视频运营、物流调配都是好方向,提前学门手艺再回去更稳妥。
社保医保衔接也得盯紧,在城里交的社保可以转到老家,城乡居民医保和职工医保的报销差异要弄明白,别等生病才发现手续没办好。家里的老房子要是长期没人住,回去前最好先简单修整,水电燃气检查一遍,避免回来后麻烦。
对老家来说,这波返乡也是机遇。年轻人带回来的新想法能激活乡村经济,比如直播卖货、发展民宿,这些都是以前农村少见的业态。但也得注意配套跟上,比如电商需要物流,创业需要资金支持,这些都得靠当地政府和返乡人一起推动。
有人说这是“逃离城市”,其实更像是“理性选择”。在城市能拼出未来就留下,要是压力太大、机会太少,回老家靠着熟悉的环境和政策支持重新起步,未必不是好路。2025年城市失业率5.3%的新高,让更多人看清了现实——工作不只是为了赚钱,能兼顾家庭、过得踏实更重要。
不过有个现象值得琢磨:现在返乡的不是“啃老”的,大多是带着想法回去干事的。他们把城市的经验带到农村,又把农村的资源对接城市,反而让城乡联系更紧密了。就像经济学家说的,以前是农村往城市输血,现在是双向流动,这才是真正的城乡融合。
最后想问问大家:你身边有这波提前返乡的人吗?他们回去后过得怎么样?如果是你,会选择在城市继续打拼,还是回老家寻找机会?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来源:徐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