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唐朝历史的长河中,公元756年是一个极具转折意义的年份。这一年,安史之乱的烽火熊熊燃烧,大唐盛世的繁华表象被无情撕裂。唐玄宗李隆基在马嵬驿之变后逃往蜀中,而太子李亨则在灵武自行登基称帝,遥尊李隆基为太上皇。李亨此举虽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人心,组织起平叛力量,但
在唐朝历史的长河中,公元756年是一个极具转折意义的年份。这一年,安史之乱的烽火熊熊燃烧,大唐盛世的繁华表象被无情撕裂。唐玄宗李隆基在马嵬驿之变后逃往蜀中,而太子李亨则在灵武自行登基称帝,遥尊李隆基为太上皇。李亨此举虽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人心,组织起平叛力量,但他登基后对待太上皇李隆基的态度和行为,却充满了复杂的意味,甚至可以说颇为“刻薄”。
权力剥夺:从至尊到被禁锢
李亨登基后,首要的举措便是对李隆基权力的逐步剥夺。在李亨于灵武称帝之前,李隆基作为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决策权和统治权。然而,李亨的自行登基,使得唐朝出现了两个权力中心。为了巩固自己的皇位,李亨必须削弱李隆基的影响力。李亨在灵武称帝后,迅速组建了自己的朝廷班子,发布政令,指挥平叛战争。而远在蜀中的李隆基虽然名义上还是皇帝,但实际上已经无法对局势进行有效的掌控。当李隆基得知李亨称帝的消息后,虽然无奈之下只好承认这一既成事实,但他的权力已经被架空。
回到长安后,李隆基居住在兴庆宫。兴庆宫原本是李隆基做藩王时的府邸,后来成为他长期居住和处理政务的地方,周边百姓众多,与外界联系较为密切。李亨对李隆基居住在此十分忌惮,担心他利用旧部和民众的支持重新夺回权力。在公元760年,李亨听从了宦官李辅国的建议,将李隆基强行迁往太极宫。太极宫位于宫城最里面,相对封闭,与外界隔绝。这一举措实际上是对李隆基的变相禁锢,限制了他的行动自由和与外界的联系,进一步剥夺了他可能存在的潜在权力。
人员离散:孤立李隆基
除了权力上的剥夺,李亨还通过离散李隆基身边的亲近人员,来孤立这位太上皇。李隆基身边有许多陪伴他多年的亲信和旧臣,这些人对他忠心耿耿,也是他在政治上的一股潜在力量。李亨为了消除这一隐患,采取了一系列手段。高力士是李隆基最为信任的宦官,陪伴他数十年,在宫廷中有着极高的地位和影响力。李辅国在李亨的默许下,以“潜通逆党”的罪名,将高力士流放到巫州。高力士的流放,对李隆基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失去了这位贴心的老伙计,李隆基在精神上更加孤独和无助。
陈玄礼是马嵬驿之变的主要参与者之一,也是李隆基的禁军将领,对他忠心不二。李亨同样没有放过他,将陈玄礼逼令致仕,也就是让他退休。这样一来,李隆基身边的重要军事力量也被瓦解。通过离散李隆基身边的亲信和旧臣,李亨成功地将他孤立起来。李隆基身边再也没有能够为他出谋划策、提供支持的人,只能在孤独中度过余生。
情感淡漠:亲情的缺失
从情感层面来看,李亨对李隆基也表现出了明显的淡漠。李隆基毕竟是李亨的父亲,曾经的皇帝。然而,李亨在登基后,并没有给予李隆基应有的尊重和关怀。在李隆基回到长安后,李亨虽然表面上对他进行了一些礼节性的探望,但这种探望更多的是一种形式。例如,李亨在迎接李隆基回长安时,曾脱下皇帝的黄袍,换上臣子的紫袍,向李隆基行礼。但这一举动更像是为了做给天下人看,以显示自己的孝道和对父亲的尊重。
复杂原因:权力与情感的纠葛
李亨之所以如此“刻薄”地对待李隆基,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从权力角度来看,安史之乱使得唐朝的政治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李亨在灵武自行登基,面临着巨大的政治压力和挑战。他必须巩固自己的皇位,消除一切可能的威胁。李隆基虽然已经成为太上皇,但他的影响力依然存在。李亨担心李隆基会利用旧部和民众的支持重新夺回权力,因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剥夺他的权力,离散他身边的人员,以确保自己皇位的稳固。
李亨在安史之乱中趁势登基后,对太上皇李隆基在权力、人员和情感等方面都表现出了“刻薄”的一面。这种“刻薄”是唐朝政治局势变化和他们父子之间复杂关系的产物,也反映了权力斗争的残酷性和人性的复杂。李隆基在生命的最后几年里,在孤独和凄凉中度过,这无疑是他辉煌一生的一个悲惨结局,也为唐朝的历史增添了一抹沉重的色彩。
来源:辽宁胖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