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特效再亮,也遮不住剧情的黑洞——昨晚刷完《创:战神》,我满脑子只剩一句:迪士尼把科幻拍成了大型屏保。
特效再亮,也遮不住剧情的黑洞——昨晚刷完《创:战神》,我满脑子只剩一句:迪士尼把科幻拍成了大型屏保。
1.5亿美元票房,中国观众贡献两成,首周末1.2亿,数据漂亮得像P过。
可走出影厅,我旁边的小哥第一句话:“画面炸裂,可我到底看了个啥?
”一句话,把片方遮羞布撕得精光。
故事简单到发指:莱托演的AI战神,想从电子世界爬进现实,理由?
一句“我要永生”就带过了。
前作里“程序也有灵魂”的纠结,被压缩成三句台词,像赶进度条。
人类角色更惨,全程负责张嘴看特效,感情线靠BGM硬推,连吻戏都像PPT翻页。
技术确实香。
Volume棚里拍出的霓虹赛道,亮得晃眼;AI辅助渲染把制作周期砍一半,成本降三成。
可再牛的算法也填不满剧本的坑。
我想起2010年《创:战纪》,当时也被吐槽剧情弱,但至少还有父子情做抓手。
这回连抓手都省了,只剩光轨甩尾,甩完什么都没留下。
迪士尼倒很淡定,直接官宣第四部,主题“数字永生”,2026年见。
同时Disney+开刷衍生剧,一副“IP不死,只是榨干”的架势。
观众却不傻:烂番茄57%新鲜度,爆米花87%,差距大得像两代人。
说白了,专业影评人看故事,普通观众看烟花,烟花放完,谁还记得剧情?
我更在意的是,这套操作正在杀死科幻。1982年前作票房扑街,却留下“虚拟生命”的先知提问;今天技术能把提问拍成答案,我们却再也提不出新问题。
AI渲染越来越快,人类脑洞越来越窄,最后只剩流水线奇观,循环播放。
片尾彩蛋,莱托在数据海里睁眼,预告下一局。
我盯着屏幕,忽然明白:迪士尼不是拍给影迷,是拍给股东。
只要光轨够亮,票房就能回本,哲学深度算哪门子KPI?
可再亮的灯,也有烧坏的一天。
等到观众对特效免疫,谁来给好莱坞续命?
霓虹熄灭,影厅灯亮,我耳机里自动跳出1982年原声,老合成器“哔哔”作响,像在提醒:当年那部票房惨败的片子,至少敢问“我是谁”。
今天这部票房破亿,却只剩一句“看我多亮”。
亮完,就是黑。
来源:江边静赏渔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