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创新守护绿色遗产 2025世界粮食论坛青禾农遗对话会在罗马举行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16 10:12 1

摘要:意大利罗马当地时间2025年10月15日,由联合国粮农组织青年妇女司、驻老挝代表处、驻蒙古代表处、世界粮食论坛(中国)及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共同主办的“2025世界粮食论坛青禾农遗对话会”在意大利罗马成功举办,活动获得了清华大学、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可持续发展创新实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焦梦、杨霄霄、金玲、徐林、马骅)意大利罗马当地时间2025年10月15日,由联合国粮农组织青年妇女司、驻老挝代表处、驻蒙古代表处、世界粮食论坛(中国)及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共同主办的“2025世界粮食论坛青禾农遗对话会”在意大利罗马成功举办,活动获得了清华大学、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可持续发展创新实验室(成都)的支持。本次对话会以“青年行动守护绿色农遗”为主题,汇聚50多名来自全球十余个国家和地区的青年代表、农业专家和国际组织官员,共同探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青年创新的融合路径。

农业文化遗产是人与自然协同演化的活态见证,链接着古老的生态智慧、深厚的文化根基与未来的粮食安全。然而,全球约三分之一的农业遗产正面临严重威胁:机械化耕作侵蚀着梯田的脉络,城市化进程割断了古茶林的呼吸,代际断层更让传统技艺濒临失传。极端气候挑战与农业人口老龄化进一步加剧了这些困境,如何保护这些“会呼吸”的活态遗产成为全球共同课题。

图为2025世界粮食论坛青禾农遗对话会会场。

2025年适逢联合国及粮农组织成立80周年、中国与欧盟建交50周年,在意大利罗马联合国粮农组织总部举办的2025年世界粮食论坛是本年度最具影响力的全球粮农治理高端对话平台。活动以“农耕文明”为纽带,凝聚中国、亚洲及全球青年的创新力量,搭建起遗产地之间互助合作、经验分享的机制化平台。

图为联合国粮农组织青年妇女司司长北冈和树在2025世界粮食论坛青禾农遗对话会致欢迎辞。

联合国粮农组织青年妇女司司长北冈和树在欢迎致辞中表示:“农业遗产系统连接着人类与自然的对话,体现着生态智慧、文化根基和粮食安全的未来密码。今天,来自中国、老挝、蒙古的世界粮食论坛各国分会的青年领袖和众多合作者首次组织这场青年边会,为建立更包容、创新和可持续的青年赋能示范机制提供了重要机会。”

图为联合国粮农组织驻蒙古代表刁青云博士(右)在2025世界粮食论坛青禾农遗对话会致开幕辞。

联合国粮农组织驻蒙古代表刁青云博士在开幕致辞中表示,“值此联合国与粮农组织成立80周年之际,我们共同回顾人类农业智慧滋养世界的非凡历程。今日对话汇聚中国、老挝、蒙古等国的青年先锋,生动诠释创新与传统如何共生共荣。让我们继续赋能青年群体,使其不仅是可持续、包容性、韧性农业粮食体系转型的受益者,更是这一变革进程的共同缔造者。”

图为中国外文局总编辑高岸明在2025世界粮食论坛青禾农遗对话会致辞。

中国外文局总编辑高岸明在致辞中指出:“农业文化遗产是人类与自然共生的智慧结晶,是跨越时空的可持续发展启示。”他同时介绍了“青禾农遗行动”的项目成果:来自十多个国家的青年代表共同提出了12项创新提案,并制作了6部微纪录片。这些成果在韩国济州岛和老挝万象举行的活动中进行了分享,线下参与超400人次。相关多语种新闻和社媒内容,全球总触达已突破2亿次。

图为“青禾农遗行动:全球文化共栖”系列片在活动现场首发。

图为联合国粮农组织驻老挝助理代表占塔拉特·蓬玛拉在2025世界粮食论坛青禾农遗对话会致辞。

联合国粮农组织驻老挝助理代表占塔拉特·蓬玛拉在致辞中表示,应对气候变化必须转向可持续实践,并加强区域协作。保护农业遗产是改善农民生计的关键,可通过推动农业旅游、开发深加工产品、研究抗逆作物等方式促进经济增长与粮食安全。另外,提升公众意识对培养自豪感、激励共同行动至关重要。

在展示环节,来自老挝、蒙古、中国和法国的青年实践者带来了精彩发言。老挝青年代表Ekasith Vanmany分享了老挝农业遗产领域的国家框架与青年参与情况。蒙古青年牧民代表Namjildorj.B分享了他在草原上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中国青年代表顾诗静、侯雨莹、刘元瑞则从生态农业、乡村创业、科技赋能等角度,展示了中国青年在农业文化遗产地的创新实践。来自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的法国青年创业者Noé Gabriel Alexandre Michon,分享了将塑料废弃物通过科技创新手段转化为再生材料,开发制作成文化创意类展品,并联动国家文化产业相关机构和博物馆等,传播非遗、农遗文化。

之后的国际青年圆桌对话由世界粮食论坛巴基斯坦负责人Ayesha Sabir主持。世界粮食论坛成都负责人龚君、联合国粮农组织青年妇女司世界粮食论坛国别行动负责人Sabin Lamichhane、联合国粮农组织青年妇女司世界粮食论坛文化负责人Flora Igoe以及来自老挝和蒙古的青年代表,围绕青年行动推动绿色农业遗产创新,就政策支持、技术创新、文化传播、社区参与等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共同探讨由青年主导的、面向农业文化遗产系统可持续未来的解决方案。

图为现场展示的四川省攀枝花市盐边县农特产品,以及《中国东盟报道》10月刊。

在活动现场,还展示了来自中国四川省攀枝花市盐边县的农特产品,以及《中国东盟报道》10月刊。从个体创新到生态构建,在四川盐边这个偏远的山区小城,正由政府与高校、企业、社会组织共同开启一场历史性的系统化实践。青年将自己的创新融入传统农耕之中,开发出深受大众欢迎的芒果、桑葚休闲食品、充满文化气息的钛产品,以及融合民族元素的手工作品。《中国东盟报道》是中国外文局所属期刊,10月刊封面报道主题为“顺天时、量地利: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的存续与新生”,报道梳理中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历程与基本经验,分享云南红河哈尼梯田、内蒙古阿鲁科尔沁草原游牧系统、福鼎白茶文化系统等五个各具特色的典型案例,探讨如何邀请青年人参与农业遗产传承与创新的实践。

图为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设立的专题展示区。

活动联合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设立专题展示区,汇聚了来自中国乡村的创新项目,从非遗产品到环保材料的科技应用,展现了青年一代在乡村振兴与遗产保护领域的积极探索。多国代表对这些源自中国实践的项目表现出浓厚兴趣,切身感受创新为传统农耕文化带来的生机与活力。

来源:中国网视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