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经商不种田:一个时代的落幕与反思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16 09:29 1

摘要:曾几何时,“仓廪实而知礼节”是治国安邦的基石,“阡陌纵横,鸡犬相闻”是乡土中国最温暖的图景。然而,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成为社会风潮,当全民经商的巨浪席卷而来,我们脚下那片曾经孕育了五千年文明的田野,正以惊人的速度走向荒芜。这不仅是土地的

原创 窦楠山 斋笔漫坛 云南

一个时代的落幕与反思

文:窦楠山

曾几何时,“仓廪实而知礼节”是治国安邦的基石,“阡陌纵横,鸡犬相闻”是乡土中国最温暖的图景。然而,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成为社会风潮,当全民经商的巨浪席卷而来,我们脚下那片曾经孕育了五千年文明的田野,正以惊人的速度走向荒芜。这不仅是土地的变迁,更是一个关乎国本与未来的深刻命题。

走入今日之城乡,一派商业繁荣的景象扑面而来。昔日宁静的街巷被琳琅满目的商铺占据,互联网将每一个人都链接进庞大的商业网络,直播带货、微商创业、资本运作成为时代热词。人们言必谈“流量”、“风口”、“估值”,似乎只要投身商海,便能迅速积累财富,实现阶层跃迁。

这种繁荣是真实的。它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激活了市场经济,改变了无数个体的命运。商业文明带来的效率与便利,也深刻地重塑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场被资本与欲望驱动的集体狂欢,它许诺了一个快速致富、阶层跃迁的“中国梦”。然而,在这片喧嚣之下,一个沉默的危机正在滋生——田野的荒芜。

当青壮年劳动力如潮水般从农村涌向城市,当“种田不如打工”成为社会共识,谁来守护那万亩良田?我们看到的景象是:村庄里只剩下老人与孩童,曾经精耕细作的土地长满荒草,先进的农业技术因无人继承而搁置。农业,这个最古老、最基础的产业,在急功近利的社会氛围中,显得如此“不合时宜”。

古人云:“洪范八政,食为政首。”粮食,是国家稳定最脆弱的“压舱石”。它将社会的底线,赤裸地维系在一年一季的收成之上。全民经商带来的产业结构失衡,使得国民经济漂浮在虚拟经济与服务业构筑的泡沫之上。一旦遭遇全球性的危机、贸易中断或重大自然灾害,我们手中的钞票与数字资产,能否换来足以果腹的粮食?这并非危言耸听,而是历史上无数次王朝更替早已验证的残酷逻辑。将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一种深远的战略智慧。 全民经商所冲击的,远不止于经济结构,更是社会的价值根基。

农耕文明孕育的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务实与坚韧,是“春种秋收”的耐心与远见,是对自然规律的敬畏与遵循。这是一种“厚土”文化,它深沉、稳定、富有韧性。而纯粹的商业文化,若缺乏约束,极易滑向投机与浮躁。它崇尚“快钱”,追求“一夜暴富”,信奉“流量为王”。当这种心态成为主流,踏实劳作、专注研发、深耕基础领域的精神便会贬值。社会心态会变得焦虑而短视,人们热衷于在流通环节寻找套利空间,而非在创造实际价值的生产端投入心血。长此以往,国家的创新根基与工匠精神将无从谈起。我们并非要否定商业的价值,回到小农经济的孤岛。历史的车轮无法倒转。关键在于,如何在社会发展与国家根基之间找到平衡,重铸一种农商共生的新文明范式。

田野的沉默,是对喧嚣时代最严厉的提问。一个健康的文明,既需要商业的活力作为血脉,更需要农业的稳定作为骨架。我们不能在追逐财富的浪潮中,忘记了脚下这片供养我们的土地。唯有当田野重现生机,当稻浪与商潮并涌,当我们的繁荣深深扎根于最坚实的大地,这样的发展才是可持续的,这样的文明才是坚韧而长久的。这不仅是治国之道,更是一个古老文明在历经浮沉后,应有的智慧与远见。

来源:草根练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