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岁法务部部长接替宗馥莉执掌娃哈哈,浙江大学法学毕业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14 22:06 1

摘要:2025 年 10 月 10 日,一则人事变动消息让承载三代人记忆的国民品牌娃哈哈再度站上风口 —— 集团董事会宣布,宗馥莉辞去相关职务,31 岁(1994年出生)的许思敏被任命为总经理,而董事长一职暂空。

2025 年 10 月 10 日,一则人事变动消息让承载三代人记忆的国民品牌娃哈哈再度站上风口 —— 集团董事会宣布,宗馥莉辞去相关职务,31 岁(1994年出生)的许思敏被任命为总经理,而董事长一职暂空。

消息一出,资本市场波动、经销商网络震动:这个从宗庆后到宗馥莉的 “父女传承” 故事,为何突然转向 “职业经理人接棒”?更耐人寻味的是,同日一个认证为宏胜饮料集团(宗馥莉实际控制)的 “娃小宗” 微博账号曝光(9 月 30 日审核通过,未发一言),仿佛揭开宗馥莉 “另起炉灶” 的底牌。

当外界还在热议宗馥莉的 “退场”,我们更该聚焦这位突然走到台前的许思敏:他是谁?为何能在千亿企业中 “火箭式” 晋升?他的到来,能解开娃哈哈的治理困局吗?

许思敏毕业于浙江大学法学专业担任过宏胜集团的法务部部长。

对多数人而言,“许思敏” 是个陌生名字,但在娃哈哈内部权力图谱里,他的崛起早有伏笔。

企查查数据显示,截至 2025 年 10 月,许思敏已深度绑定娃哈哈体系 —— 既是集团总部及创投公司监事,也是吉林、重庆两大核心生产基地的法定代表人兼总经理,还兼任实业股份公司董事。从 2024 年 8 月首次进入集团高管层任监事,到 2025 年密集接管生产、资本业务,短短 14 个月的 “火箭式晋升”,背后藏着三段关键履历:

1. 21 岁创业碰壁:餐饮行业炼就 “实战思维”

1994 年出生的许思敏,2015 年(21 岁)就跨界餐饮,创办中西快餐品牌 “原牛道” 并亲任法人。尽管这次创业未达预期,但接近宏胜集团的人士透露:“餐饮的现金流管理、客诉处理、供应链纠纷应对,和快消行业底层逻辑相通,这些实战经验成了他后来的‘隐形资产’。”

2. 宏胜法务部起步:靠 “商标案” 获宗馥莉赏识

2015 年创业遇挫后,许思敏转入与娃哈哈渊源极深的宏胜集团(宗馥莉实际控制,娃哈哈核心供应链伙伴)法务部。入职不久,他就撞上硬骨头 —— 娃哈哈与达能的商标权后续纠纷(2009 年双方曾对簿公堂,和解后子品牌授权争议不断)。

许思敏牵头梳理 300 余件商标的使用台账,逐一厘清宏胜与娃哈哈在代工生产中的权责边界,严谨度让宗馥莉印象深刻。2021 年,他再迎转折点:宏胜多家工厂因环保升级需整改,他提出 “分阶段改造 + 申请政策补贴” 方案,既避免工厂停产(减少巨额损失),还节省近千万元成本。这次危机处理后,他从法务专员破格升为法务部部长,跻身宏胜核心团队。

3. 入列娃哈哈:14 个月接管 “生产 + 资本” 核心权

2024 年 8 月,宗馥莉在宗庆后去世后全面接管娃哈哈,随即启动人事调整 —— 许思敏以 “宏胜核心骨干” 身份进入娃哈哈任监事,迈出跨界关键步。

此后的职务变动密度惊人:2024 年底接管吉林生产基地(承担东北 60% 产品供应),2025 年 3 月兼任重庆涪陵基地经理(掌控西南产能),6 月进入创投公司决策层(涉足资本运作)。这种 “法务 + 生产 + 资本” 的复合履历,在娃哈哈 35 年历史中从未有过。

更关键的是他的 “双重信任” 特质:既因宏胜履历被视作 “宗馥莉体系人”,又因长期处理合规事务(如商标、环保),获得国资股东(持股 46% 的杭州上城区文商旅集团)认可 —— 这在娃哈哈 “三足股权格局” 中,成了稀缺优势。

二、为什么是许思敏?娃哈哈的 “选帅逻辑”

娃哈哈董事会选 31 岁的许思敏掌舵日常运营,绝非偶然。背后是集团延续数年的治理危机,以及各方势力博弈下的 “最优解”,核心逻辑可拆为三点:

1. 股权制衡:他是 “三足格局” 的 “平衡者”

宗庆后去世后,娃哈哈形成 “国资 46%、宗馥莉 29.4%、职工持股会 24.6%” 的三足股权结构,且职工持股会因 2018 年股权回购纠纷,权属至今存争议。这种格局下,任何决策都需兼顾三方利益:

国资关注 “资产安全与合规”(如 2025 年叫停宗馥莉推动的商标转让,疑防国有资产流失);宗馥莉要维护 “家族利益与品牌控制权”;职工持股会则牵扯 50 余名退休员工的历史遗留问题。

而许思敏恰好是三方都能接受的人选:对宗馥莉,他是宏胜出身的 “自己人”;对国资,他的合规经验能化解商标权属等争议;对职工持股会,他无家族背景,不易引发 “偏袒” 质疑。2025 年 5 月商标转让叫停后,双方分歧停滞,许思敏被视作潜在 “破局者”。

2. 能力匹配:他能解娃哈哈的 “眼前困局”

当前娃哈哈正面临三大难题,而许思敏的履历恰好 “对症”:

经销商动荡:他管过生产基地,熟悉供应链链路,能直接对接经销商稳定渠道;品牌冲突:上海子公司因商标问题被迫推 “沪小娃” 替代品牌,他曾处理商标纠纷,懂权责界定;决策低效:家族式管理导致内部反应慢,他的跨领域经验(法务 + 生产 + 资本)能提升决策协同性。

3. 转型需求:他是 “去家族化” 的 “信号弹”

多年来,娃哈哈深陷 “家族式管理” 束缚:从宗庆后的 “一言堂”,到宗馥莉的 “强管控”,面对康师傅(下沉市场精耕)、农夫山泉(天然水赛道领先)、元气森林(年轻群体渗透)的数字化转型,集团内部 “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 的呼声日益高涨。

许思敏的任命,正是 “去家族化” 的关键信号 —— 他无任何娃哈哈家族背景,晋升全凭职业能力。这既回应了内部对 “专业治理” 的期待,也向外界释放 “娃哈哈要变” 的信号。

三、接棒即迎 “生死考”:许思敏的四大挑战

尽管许思敏的履历与娃哈哈需求高度契合,但他接手的仍是一个 “烂摊子”。能否站稳脚跟,取决于能否破解四大难题:

1. 商标权属 “达摩克利斯之剑”

目前娃哈哈仅能通过 “临时许可” 使用核心商标,还需按销售额 3% 向持有方支付费用。这一问题不解决,品牌运营随时可能 “断档”—— 此前上海子公司推 “沪小娃” 就是预警,若后续权属纠纷升级,全国生产、销售网络都将受影响。

2. 市场竞争 “腹背受敌”

娃哈哈的核心产品早已失势:AD 钙奶、营养快线市场份额连续 5 年下滑,2024 年营收同比下降 8%。而对手步步紧逼:农夫山泉占据包装水市场半壁江山,康师傅茶饮深耕下沉市场,元气森林靠 “0 糖” 抓住年轻人。许思敏若不能快速推出新品或优化渠道,市场份额恐进一步萎缩。

3. 内部治理 “权责真空”

董事长职位空缺导致 “权责分散”:许思敏作为总经理,仅负责日常经营,重大战略(如新品研发、并购)仍需董事会表决。而国资、宗馥莉、职工持股会的制衡,很可能导致决策拖延 —— 比如此前商标转让争议,就是因三方分歧陷入停滞。

4. 与宗馥莉的 “隐性博弈”

宗馥莉虽辞任,但仍通过宏胜集团掌控娃哈哈核心生产资产;“娃小宗” 品牌的曝光,更被解读为 “分流娃哈哈资源”—— 有消息称,宏胜已在浙江、广东铺设 “娃小宗” 专属渠道,与娃哈哈现有经销商直接竞争。

许思敏如何界定与宗馥莉的权力边界?如何平衡 “娃哈哈” 与 “娃小宗” 的发展?若处理不好,很可能沦为 “权力斗争的牺牲品”。正如业内分析所言:“他现在更像个‘过渡掌柜’,1-2 年内拿不出业绩,位置很难坐稳。”

结语:千亿帝国的 “后宗氏时代”,交给 31 岁的他?

从宗庆后 “一瓶水打天下”,到宗馥莉尝试 “年轻化转型”,再到许思敏接棒,娃哈哈 35 年的发展,首次彻底告别 “宗氏家族主导”。

对许思敏而言,31 岁掌舵千亿企业,是机遇更是重压 —— 他的每一个决策,不仅关乎个人职业生涯的高度,更决定这个国民品牌能否摆脱困局,在快消赛道重新崛起。

而对娃哈哈来说,这场人事变动不是 “终点”,而是 “转型起点”:告别家族依赖,建立专业治理体系,或许才是破解 35 年品牌 “中年危机” 的真正密码。

许思敏能不能成为 “破局者”?时间会给出答案,但眼下,所有人都在等他的 “第一把火”。

来源:财经大会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