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员示范课展风采:徐发林老师解锁“研训一体”新路径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16 09:28 1

摘要:为响应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需求,深化课程改革,北碚区以“研训赋能品质课堂”为主题,开展教研员素能提升成果展示系列活动。10月11日,北碚区2025年教研员素能提升成果展示活动核心环节——高中物理示范课,在重庆市江北中学(思源校区)高中物理市级课程创新基地举行。

为响应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需求,深化课程改革,北碚区以“研训赋能品质课堂”为主题,开展教研员素能提升成果展示系列活动。10月11日,北碚区2025年教研员素能提升成果展示活动核心环节——高中物理示范课,在重庆市江北中学(思源校区)高中物理市级课程创新基地举行。

本次示范课由北碚区教师进修学院教育发展部主任、高中物理教研员徐发林老师主讲。徐老师是中小学正高级教师、重庆市特级教师、重庆市学科名师、重庆市骨干教师,还曾获第五届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博览会最高成果奖“SERVE提名奖”等多项荣誉,专业实力深厚。北碚区部分教研员、江北中学及重庆第二十三中学物理教师参与观摩。

跨学科导入:诗与实验激发探究欲

徐老师授课课题为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重力与弹力》第一课时《重力》。课堂开篇,他以白居易《秋雨夜眠》中“雨滴下落”的诗意场景切入,随即演示“锥体上滚”实验——将锥形物体置于倾斜的 V 型轨道上,当学生观察到“锥体自动向上滚动”时纷纷发出惊叹,引发“是不是轨道有问题?”“重力方向变了吗?”快速聚焦“力与运动”的核心疑问。双重导入既实现跨学科融合,又留下“雨滴为何向下落?锥体为何‘上’滚?”两大悬念,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随后,徐老师引导学生回顾初中力学知识,为新课学习搭建知识桥梁。

知识铺垫:从“力的作用与表示”夯实基础

在讲解力的作用效果时,徐老师结合“抛篮球改变运动轨迹”“扑足球阻止其前进” 等生活实例,让学生直观认识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同时演示 “红墨水瓶微小形变实验”,通过双手挤压装有红墨水的透明水瓶,使瓶体微小形变转化为液面明显凸起,为后续弹力知识学习埋下伏笔。

讲解力的表示方法时,徐老师呈现两个相同运动情景(如“斜拉木箱”),引导学生分别画出力的图示与力的示意图,随后在黑板上展示正确与错误案例,通过 “找错误 - 析原因 - 改画法” 的互动环节,帮助学生精准掌握两种表示方法的差异与规范。

核心探究:重力的定义、方向与重心

徐老师先引导学生回顾重力的定义及公式 G=mg,从公式出发分析 “质量”“重力加速度” 对重力的影响,启发学生自主设计 “探究重力与质量关系” 的实验方案(如 “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质量钩码的重力,绘制 G-m 图像”找规律)。

为让学生理解 “重力方向始终竖直向下”,徐老师组织学生进行“水槽倾斜实验”。学生将装有红墨水的透明水槽逐次倾斜不同角度,观察槽内重锤线与水面的位置关系,学生通过亲手操作发现 “无论水槽如何倾斜,重锤线始终与水面垂直”,深刻掌握重力方向的特性。

讲解重心概念时,徐老师展示物体受力分析图,用 “等效替代” 思想引导学生理解 “可将物体各部分所受重力等效为作用于某一点,该点即为重心”。随后将学生分为三大组,分别对直尺、物理课本、签字笔寻找物体重心。徐老师借机延伸讲解 “重心位置与物体形状、质量分布的关系”,并通过 “不规则薄板重心寻找” 视频演示,补充 “悬挂两次画交点” 的科学方法。

应用与闭环:生活案例+问题回应

徐老师结合“运动员走钢丝时的平衡技巧”等案例,介绍重心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感受物理学的实用价值与美妙之处。为巩固所学知识,他以“不同跳高方式(跨越式、背越式)的重心高度差异”“不倒翁始终不倒的原因”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运用本节课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提升知识迁移能力。

课堂总结环节,先由学生自主梳理 “重力定义 - 公式 - 方向 - 重心 - 应用” 的核心内容,随后徐老师结合理论分析与“锥体上滚原理”视频演示,引导学生解答开篇“雨滴下落”“锥体上滚”的疑问 ——“雨滴下落是因受重力,方向竖直向下;锥体‘上滚’是因重心实际在向下移动,轨道倾斜导致视觉错觉”,实现课堂内容的完美闭环,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知识体系。

本节示范课精准对接《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 “运动和相互作用观念”“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 核心素养,呈现品质课堂的实践样态:通过 “跨学科导入打破学科壁垒”“分层实验实现自主探究”“闭环总结构建认知体系” 的教学策略,为现场观摩教师提供可参考、可借鉴的清晰样板。现场观摩教师评价跨学科导入和学生实验设计,解决了传统《重力》课“重理论轻体验”的问题,表示会借鉴“实验铺垫 + 生活应用”的思路优化自己的教学,高度认可其示范意义。

来源:中国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