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4分钟、12分、7板、5助攻、2盖帽,外加俩三分,正负值+8——这不是哪位全明星的集锦,是杨瀚森在波特兰第三场季前赛交出的“打工日记”。
24分钟、12分、7板、5助攻、2盖帽,外加俩三分,正负值+8——这不是哪位全明星的集锦,是杨瀚森在波特兰第三场季前赛交出的“打工日记”。
数字不炸,却足够让开拓者教练组在凌晨的球馆走廊里多聊十分钟:那个中国大个子,好像突然会“呼吸”了。
呼吸感,是NBA最奢侈的东西。
前两场他还像刚下飞机的留学生,过海关似的伸手等盖章;这一场,他已经能在高位单手点给底角,自己顺下再帮队友擦屁股——一攻一防,把快船的小阵容搅得节奏稀碎。
最妙的是那两记三分,弧线平得像是临时起意,却空心入网,仿佛在说:我可不是来凑数的。
更隐秘的升级在体测表上:垂直弹跳多了7.6厘米。
别小看这几厘米,它让杨瀚森的封盖从“够不着”变成“摁得住”,也让他的顺下终结终于能平视篮筐。
开拓者助教私下吐槽,以前他起跳像“老式电梯”,现在至少升级成“扶梯”。
机会来得有点黑色幽默。
克林根踩脚崴了,2-3周打不了,内线一下子空出轮换次序。
球队干脆把战术板推给杨瀚森,让他当“组织中锋”——说人话就是:弧顶发牌,其余四人跑圈。
训练赛里这套“五人麻将”净胜15分,直接把教练打笑了:原来最会传球的大个,是自己挑来的二轮秀。
当然,毛病还在。
场均2.7次失误像闹钟,每回响起都提醒他“脑子比手快”;挡拆后到底该沉退还是换防,他也常跟队友“各跑各的”。
好在犯规降了,从CBA的“场均一次毕业”降到2.3次,说明他开始读懂裁判的“美式吹法”——先给动作,再谈感情。
球探报告里,他的模板被划掉重写:从“蓝领”升到“穷人版萨博尼斯”。
听着像打折广告,其实是最高规格的夸奖——意味着他有望把“高个控卫”这份工,从夏季联赛打到常规赛。
眼下新秀中锋PER排第三,仅次于那位全美直播的状元。
开拓者没承诺首发,却已经把部分首发战术画到他名下,这比任何口头表扬都实在。
剩下的悬念很朴素:能不能把15-18分钟的轮换坐实?
能不能在克林根回来以后,依旧保住自己的“呼吸权”?
答案不在记者笔下,而在下一次挡拆、下一记三分、下一次回防的转身里。
NBA从来不缺天才,缺的是把天才熬成日常的普通人。
杨瀚森眼下做的,就是把“会传球”变成“能赢球”,把“中国大个”变成“开拓者内线”。
这一步要是踩实了,模板就不再是任何人,而是他自己。
来源:篮球说篮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