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玉米的“高产密码”藏不住了!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16 08:11 1

摘要:​为了把“中国饭碗”端得更稳,国家出手了!2023年,农业农村部启动实施全国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在200个玉米、100个大豆重点县整建制推进,效果立竿见影——2023年单产提升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近六成。2024年单产提升行动继续深入推进,玉米、大豆、小

转自:农民日报

每一个中国“干饭人”都知道

我们碗里的粮食

正在经历一场“科技革命”

全国第一大谷物——玉米

正在突破传统种植模式的限制

秋收时节 记者走进

辽宁、山东、甘肃三大玉米主产区

探寻在有限耕地里

产量天花板是如何被一步步打破的

从“靠天收”到“智能种”

中国玉米的“高产密码”藏不住了

作为中国第一大谷物,玉米的战略地位举足轻重,却也面临着一个紧迫的现实:在三大主粮中,玉米是唯一存在较大产需缺口,且对外依存度持续走高的一个。

​为了把“中国饭碗”端得更稳,国家出手了!2023年,农业农村部启动实施全国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在200个玉米、100个大豆重点县整建制推进,效果立竿见影——2023年单产提升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近六成。2024年单产提升行动继续深入推进,玉米、大豆、小麦等主要作物整建制推进县继续增加,其中,新增了100个玉米整建制推进县,当年,单产提升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达到八成以上,扛起了粮食增产的大梁。今年,这场战役全面升级,农业农村部把大面积单产提升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多措并举、协同推进,着力推动大面积均衡增产。

​良田筑基:以“韧性”应对自然挑战

秋日的辽宁省彰武县五峰镇,风过万亩玉米田,金色的波澜涌向天际线。田埂上,种植大户孙继刚感慨今年天气波折,但亩产最终突破了1100公斤,比去年大幅增加。

彰武县耕地中相当部分是沙化耕地。沙地养不住水,也养不住肥。因此,打造“良田”的第一步,是为这片土地“解渴”,更要“解沙”。​

辽宁省彰武县阿尔乡镇北甸子试验田。

彰武县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全局性基础工程,确立“旱能灌、涝能排、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的目标。配套的水肥一体化滴灌技术,让田块的“命脉”活了起来。“过去浇地就像往筛子里倒水,现在水和肥直接渗到根上,一点儿不浪费。”孙继刚说。数据显示,项目区亩均节水200立方米,水肥利用率显著提升。

这套系统更为密植提供了可能。过去玉米种植密度普遍不足4000株,如今已提升至4500株甚至6500株。更高的株密带来了更厚实的植被覆盖,起到“以农固沙”的奇效。秋收后,保护性耕作模式为土地穿上“铠甲”,抵御风蚀。曾经的风沙地,正在变成稳产田。

当辽宁彰武借由密植技术蜕变,远在千里之外的山东禹城,同样关于“让农田适配耕种需求”的改变,正让农户面对不利天气时多了份从容。

站在山东省禹城市伦镇的地头,合作社理事长贾秀莉的底气,部分来自新修的田间道路。“以前雨一下,地成烂泥塘,收割机进不来。现在路修到了地头,雨一停,车就能进去。”这条看似普通的道路,是禹城市高标准农田建设网络中的一环。

应对今年“前期干旱、后期多雨”的异常气候,埋设在地下的灌溉设施同样功不可没。“前期玉米需要水,老天不下雨,我们就用喷灌和滴灌。关键时刻能顶上去,这就保住了基本盘。”禹城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李涛介绍,目前禹城已建成38.5万亩高标准农田。“良田是基础,打牢了,无论应对干旱还是涝渍,我们都能掌握主动权。”

良种为核:精准寻找“最优基因”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这颗“芯片”的强大效能,正通过各地因地制宜的良种推广,转化为玉米增产的坚实根基。

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是全国的玉米制种之乡。上四闸村的赵学龙是个喜欢“钻研”的种田“老把式”。通过参加高产示范观摩活动,他去年选用了适宜的耐密品种,实现了平均亩产2000斤。今年,他又发现了更好的品种“DC3000”,计划明年种植,保守估计亩产还能再提高。​

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沙井镇万亩玉米制种基地,正在开展玉米机收作业。

甘州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师伟杰介绍,近年来,甘州区以整建制推进模式,集成推广玉米单产提升关键技术,选择高产、稳产、抗逆性强的优良品种,加强品种更新换代,多样化选择和搭配品种,降低种植风险。

在辽宁彰武的试验田里,一场聚焦“品种精准筛选”的比拼,正为不同地块找到适配的高产答案。0.62万亩的品种对比试验田里,16个优选耐密型玉米品种同台竞技。“沙地种玉米,讲究‘一方水土养一方种’。”彰武县总农艺师闫凤辉说,“我们把所有备选品种放在一样的田里,同样的管理,找到最合适的‘生长公式’。”

彰武县与科研团队联合攻关,建立起针对沙地玉米的精准育种评价体系。经过严格筛选,3个最适宜本地密植栽培的“当家品种”脱颖而出,在同等条件下比传统品种稳定增产15%至20%。

在山东禹城,农户口中抗倒伏、灌浆好的玉米品种,正把“良种优势”转化为应对天气挑战的实际底气。家庭农场负责人齐长杰今年主种的“登海605”和“黄金粮MY73”在阴雨天气中展现出了韧性。“这两个品种抗倒伏,产量稳定。”他特别提到了种子包衣技术,如同给种子穿上“防护服”

李涛告诉记者,禹城市严把良种选用关,由政府统一采购发放优质品种,并推广种子包衣技术,为玉米单产提升筑牢了“压舱石”。

良机增效:智能装备按下生产“快进键”

良种奠定了增产的内在潜力,而这份潜力的充分释放,还需要现代化的农业机械这一“神兵利器”。

清晨,彰武县合作社负责人滕永贺打开手机App,田里的滴灌系统自动启动。“以前得在地里守着,一身土一身汗。现在浇水施肥不用下地,在家就能搞定。”这背后是“智能化控制平台”系统。通过物联网,田间数据实时传输到云端,灌溉施肥靠数据决策。

春播时,北斗导航无人驾驶播种机以厘米级精度规划播种;生长季,无人机执行植保任务;秋收时,智能收获机同步记录产量数据。2024年彰武县玉米机械化率已超过98%,主要农机具智能化水平达65%以上。

更深层的变化,在于农民职业角色的迭代。他们正从“劳作者”转变为“农业数据管理者”。“技术再好,关键得让农民会用、愿用、用得好。”彰武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孙猛说。为此,彰武县开办了“田间课堂”,培训基层干部和农民现代农业知识,让智能农业从“云端”落到“田间”。

从辽宁彰武到山东禹城,良机的推广应用正在各地结出硕果。“无人机的好处可多了!速度快,打药匀。”洪旗种植合作社的孙洪旗对智能农机赞不绝口。他的合作社拥有5000亩土地,从进口播种机到植保无人机,再到履带式收割机,智能农机贯穿生产全过程。

面对收获时的阴雨天气,孙洪旗指着刚安装好的烘干塔说:“遇到下雨不能慌……如果继续降雨,我们计划用履带收割机。”良机的广泛应用,不仅在日常管理中按下“快进键”,更在应对不利天气时成为抢收抢种的“胜负手”。

良法赋能:精耕细作挖掘增产新潜力

除了依靠良田、良种和良机,各地在长期实践中,练就了一套精耕细作的良法“内功”。

在甘州区长安乡的玉米大田里,玉米采用一行宽、一行窄的“宽窄行”方式种植。“‘大小行’种植通风透光性好,能充分发挥边行优势,提高产量。”赵学龙告诉记者,他种植的玉米全部采用“北斗导航+膜下滴灌”播种,亩均密度达6500多株。使用的新型地膜强度和韧性更高,效果更好,还能回收再利用。​

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长安镇高标准农田里待收的玉米。

除了种肥同播、精量播种、合理密植,在玉米生长各关键时期,精细化管理同样重要。“玉米的大喇叭口期、灌浆期,要进行‘一喷多促’,关键农时还有专家来指导。”赵学龙说,过去化肥“一炮轰”的粗放方式早已不在,取而代之的是科学精细化管理。

师伟杰介绍,甘州区落实种肥同播、侧深施肥、无人机追肥等新技术,加强新型肥料推广应用,优化形成“减氮、控磷、调钾、补微”和“少量多次”的施肥方案,实现玉米单产大幅提升。同时,成立专家团队,以“田间教学+课堂培训”的方式推广良种良法。

“密植”看似简单,却隐含着一场精准的数学游戏。在彰武县的试验田里,农技推广员王秀英正和合作社成员查看墒情、氮肥数据。“这些决定不是凭感觉做的,是由传感器数据、产量回测以及科研团队的模型共同确定的。”她解释道。

科研团队推行的是“玉米密植精准调控”耦合集成技术:以全生育期滴灌追肥为核心,分阶段设定肥水配方;动态调整氮肥投放;并采用周期监测,及时发现和修正偏差。整个体系强调分区管理、差异施策。

推广良法,并非一纸方案可成。彰武创新“五田并建”模式,从“精品展示田”到“对比试验田”,形成一个层级分明、功能各异的可视化技术推广矩阵。这种由点及面的“涟漪效应”,让“看得见的丰收”成为最有力的宣传。数据显示,密植精准调控体系使亩均增产680斤以上,平均单产提高64%。

行走在辽、鲁、甘三地的田间,我们寻找的“高产密码”已变得清晰可见——它并非单一的技术诀窍,而是一场深刻的“四良融合”系统性变革:良田是基础,良种是内核,良机是效率,良法是手段。当这四个要素被串联成一条强大的产业链时,每一寸耕地的潜力才被真正激发。

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其意义远不止于填补产需缺口。它昭示着保障粮食安全的新路径。答案,不在远方,就藏在我们脚下这片土地之中。当科技的光芒照进古老的田垄,当“看天吃饭”的被动转化为“科技增效”的主动,“中国饭碗”的根基,也正在被夯得更实、更牢。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