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ImpulseSpace押注6吨运力,中国&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16 07:52 1

摘要:当SpaceX的星舰还在为载人登月反复测试,Blue Origin的"蓝色月球"着陆器仍停留在图纸阶段时,一家由SpaceX前推进系统负责人汤姆·米勒创立的初创公司——Impulse Space,突然抛出了一颗"重磅卫星"。10月14日,该公司宣布计划在202

当SpaceX的星舰还在为载人登月反复测试,Blue Origin的"蓝色月球"着陆器仍停留在图纸阶段时,一家由SpaceX前推进系统负责人汤姆·米勒创立的初创公司——Impulse Space,突然抛出了一颗"重磅卫星"。10月14日,该公司宣布计划在2028年前,通过全新月球着陆器与"Helios"高能推进级的组合,实现每年向月球表面运送6吨货物的能力,专门填补当前月球货运市场的"中场空白"。

这一计划直指NASA商业月球载荷服务(CLPS)计划中小型着陆器(运力通常低于0.5吨)与载人级着陆器(运力超13吨)之间的市场断层,试图抢占月球基地建设的"关键物流节点"。但Impulse Space或许没注意到,在月球货运赛道上,中国早已凭借"嫦娥工程"实现了"地月快递"的常态化运营,从"嫦娥五号"的2千克月球样本返回,到规划中的"嫦娥六号"月球背面采样、"嫦娥七号"极区探测,中国正以"稳扎稳打"的节奏,构建覆盖月球探测全场景的货运能力。这场围绕月球资源开发的"物流竞赛",已悄然进入"中美双雄并跑"的新阶段。

Impulse的"中场野心":6吨运力如何填补月球货运断层?

Impulse Space的月球货运计划,从诞生之初就带着清晰的市场定位——瞄准当前月球货运市场的"中间地带"。目前,全球月球着陆器市场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分化":一端是以Astrobotic的" Peregrine"、Intuitive Machines的"Nova-C"为代表的CLPS小型着陆器,主要承担NASA的小型科学载荷运输,运力普遍在0.1-0.5吨之间,单次任务成本约5000-8000万美元;另一端是SpaceX的星舰登月版、Blue Origin的"蓝色月球"等载人级着陆器,运力可达13-15吨,但主要服务于载人登月任务,单次成本超1亿美元,且预计2030年后才能投入使用。

Impulse Space创始人汤姆·米勒在接受TechCrunch采访时直言:"当NASA和私营公司开始规划月球基地时,他们需要的不只是几公斤的科学仪器,也不是十几吨的载人舱段,而是0.5-13吨的'中等规模'货运——比如月球车、小型 habitat模块、太阳能发电站,这些才是搭建基地的'砖瓦'。"而Impulse的计划,正是为这些"砖瓦"提供专属运输服务。

支撑这一野心的,是Impulse Space的"Helios推进级+新型着陆器"组合架构。按照设计,整个货运系统将通过常规火箭(如猎鹰9号、火神火箭)发射至近地轨道(LEO),随后Helios推进级启动,在7天内将着陆器推送至近月轨道(LLO)。两者分离后,着陆器将依靠自身发动机缓缓降落在月球表面,完成货物交付。

这一架构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无需在轨补加燃料"。传统月球货运方案中,为了将大质量载荷送入月球轨道,往往需要在近地轨道进行燃料补加,这不仅增加了任务复杂度,还提高了成本。而Helios推进级搭载了Impulse自主研发的"Saiph-2"发动机,采用液氧/甲烷燃料组合,比冲(衡量发动机效率的关键指标)可达360秒,远超传统化学推进发动机的300-320秒。这意味着Helios能以更少的燃料将更大质量的载荷送入月球轨道,从而实现"单次任务3吨、每年两次共6吨"的运力目标。

目前,Helios推进级已进入研发中后期,计划2026年底进行首次试飞,验证近地轨道到地月转移轨道的推进能力;月球着陆器的发动机研发也已启动,将基于Impulse为小型航天器"Mira"开发的Saiph thruster进行改进,重点提升推力调节范围(要求能在100-1000牛之间平滑调节)和重启可靠性(至少支持10次在轨重启),这些都是月球软着陆的关键技术指标——着陆过程中,发动机需要根据实时高度和速度调整推力,确保着陆器以不超过2米/秒的速度平稳触月。

不过,Impulse的计划仍面临不小的执行风险。月球着陆器的研发难度远超推进级,尤其是在月面着陆的"最后100米",需要高精度的导航、制导与控制(GNC)系统,而Impulse作为一家成立仅4年的初创公司,此前尚未有过完整的航天器在轨飞行经验。米勒也在声明中谨慎表示:"我们的进度将取决于行业需求和投资兴趣",暗示计划可能因资金或技术问题推迟。

中国"嫦娥"的"稳扎稳打":从样本返回到常态化货运

当Impulse Space还在为2028年的首次任务做准备时,中国的"嫦娥工程"早已在月球货运领域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从2013年"嫦娥三号"携"玉兔号"月球车软着陆,到2020年"嫦娥五号"成功带回2千克月球样本,中国已掌握了月球软着陆、月面采样、月地返回等核心技术,构建起一套成熟的"地月往返"货运体系。

"嫦娥五号":中国首个"月球快递返仓"

2020年11月24日,"嫦娥五号"搭乘长征五号遥五火箭发射升空,开启了中国首次月球采样返回任务。这次任务的核心目标是从月球正面风暴洋西北部采集2千克样本并带回地球,而这一过程,本质上是一次"单程货运+返程快递"的组合任务。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嫦娥五号"采用了"轨道器+着陆器+上升器+返回器"的四器组合架构。其中,着陆器携带上升器在月球表面软着陆,完成采样后,上升器携带样本从月面起飞,与轨道器对接,将样本转移至返回器,最终返回器穿越大气层,在内蒙古四子王旗着陆。整个任务历时23天,不仅实现了中国首次月球采样返回,还创造了多项世界纪录:全球首个在月球表面自动采样的无人探测器、全球首个从月球轨道实现无人交会对接的探测器。

"嫦娥五号"的成功,标志着中国掌握了月球货运的"往返运输"能力。虽然其2千克的样本返回量看似不大,但验证了从月球表面起飞、轨道对接、月地返回等关键技术,为后续更大规模的月球货运奠定了基础。

"嫦娥六号":瞄准月球背面的"精准快递"

2025年,中国计划发射"嫦娥六号",执行月球背面采样返回任务。与"嫦娥五号"相比,"嫦娥六号"的货运难度更大——月球背面始终背对地球,无法直接与地球通信,需要依靠"鹊桥"中继卫星进行信号中转,这对探测器的自主导航和控制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按照规划,"嫦娥六号"将在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采样,预计采样量为500克。虽然采样量较"嫦娥五号"有所减少,但任务的技术难度和科学价值更高。南极-艾特肯盆地是太阳系内最大、最深的撞击盆地,保留了月球早期演化的重要信息,采集这里的样本,有助于揭示月球的起源和演化奥秘。

此外,"嫦娥六号"还将搭载国际合作载荷,为法国、意大利等国家的科研机构运输科学仪器,这是中国首次在月球探测任务中开展"国际货运"服务,标志着中国月球货运能力开始向国际化迈进。

"嫦娥七号":极区探测的"多功能快递"

2026-2027年,中国将发射"嫦娥七号",主要任务是对月球南极进行综合探测,包括地形地貌、物质成分、空间环境等,为未来建立月球科研站选址提供数据支持。"嫦娥七号"将携带月球车、着陆器、飞跃器等多个载荷,形成"多位一体"的探测体系,其货运能力也将进一步提升。

其中,月球车将具备更强的越障能力和更长的续航时间,计划在月球南极的永久阴影区进行探测,寻找水冰资源;飞跃器则将采用"hover飞行"模式,对月球表面进行近距离观测,弥补月球车活动范围的不足。这些载荷的运输,需要着陆器具备更高的着陆精度(要求误差不超过100米)和更稳定的月面支撑能力,以应对南极地区复杂的地形环境。

技术路线对决:美国"初创速跑"与中国"国家队稳进"

Impulse Space的计划与中国"嫦娥工程",代表了月球货运领域的两种典型技术路线——美国的"初创公司主导、市场驱动"模式,和中国的"国家队主导、工程化推进"模式。两种模式在技术选择、发展节奏和目标定位上各有优劣,共同推动着月球货运技术的进步。

从技术创新速度来看,Impulse Space等初创公司展现出明显优势。作为一家由航天老兵创立的企业,Impulse能够快速整合行业资源,采用"模块化设计""商业货架产品"等方式加速研发。例如,其Helios推进级的Saiph-2发动机,直接基于成熟的Saiph thruster改进,研发周期缩短了30%;月球着陆器的GNC系统则计划与NASA喷气推进实验室(JPL)合作,利用JPL的成熟算法降低研发风险。这种"快速迭代、灵活调整"的模式,使得Impulse能够在短时间内提出具有竞争力的方案。

而中国的"嫦娥工程"则更注重技术的系统性和可靠性。作为国家级工程,"嫦娥"系列任务的每一步都经过严格的论证和测试,确保技术成熟后再进行在轨验证。例如,"嫦娥三号"的软着陆技术,经过了近10年的地面试验和仿真验证,才最终在月球表面成功应用;"嫦娥五号"的采样返回技术,更是整合了航天科技集团、中科院等数十家单位的力量,攻克了月面采样、上升器起飞、轨道对接等200多项关键技术。这种"稳扎稳打"的模式,虽然研发周期较长,但确保了任务的高成功率——截至目前,"嫦娥"系列任务的成功率达100%,这在全球月球探测史上都是罕见的。

在运力和成本方面,两者呈现出不同的竞争策略。Impulse Space的目标是"高运力、低成本",通过规模化运营降低单次任务成本。按照米勒的设想,当Helios推进级实现"每年多次飞行"后,单次任务成本可降至3000-4000万美元,单位运力成本(每千克货物运输成本)约1.3-1.5万美元,远低于当前CLPS小型着陆器的10-16万美元/千克。

中国的"嫦娥工程"则更注重任务的综合性和科学价值,暂时未将成本作为首要考虑因素。"嫦娥五号"的单次任务成本约30亿元人民币(约4.2亿美元),单位采样成本高达21万美元/千克,但这次任务不仅带回了月球样本,还验证了多项关键技术,为后续任务奠定了基础。不过,随着中国商业航天的发展,月球货运的成本也在逐步降低。例如,蓝箭航天正在研发的"朱雀三号"可重复使用火箭,预计2028年投入使用,其近地轨道运力达21吨,单次发射成本约1亿美元,若用于月球货运,可大幅降低运输成本。

在目标定位上,Impulse Space聚焦于"商业货运服务",主要客户包括NASA、私营月球基地开发商(如Moon Express)等,试图通过提供"按需运输"服务盈利;而中国的"嫦娥工程"则以"科学探测"为首要目标,同时兼顾技术验证和工程积累,为未来的载人登月和月球基地建设做准备。不过,随着中国商业航天政策的开放,越来越多的私营企业开始涉足月球探测领域,例如,星河动力正在研发的"智神星"系列月球着陆器,计划2027年执行首次任务,运力达0.5吨,主要面向商业客户提供月球货运服务。

月球基地的"物流战":谁能掌控地月运输命脉?

无论是Impulse Space的6吨运力计划,还是中国"嫦娥工程"的稳步推进,本质上都是为了争夺未来月球基地建设的"物流控制权"。随着NASA的"阿尔忒弥斯计划"、中国的"月球科研站"计划、俄罗斯的"月球-25"后续任务等相继启动,月球正从"科学探测的前沿"转变为"资源开发的新疆域",而谁能掌握高效、低成本的月球货运能力,谁就能在这场"月球开发竞赛"中占据主动。

月球基地的建设,需要大量的物资运输——从初期的科学仪器、月球车,到中期的 habitat模块、太阳能发电站,再到后期的生命支持系统、资源开采设备,每一步都离不开可靠的货运保障。按照NASA的估算,要建立一个可容纳4人的小型月球基地,至少需要运输50-100吨物资,这需要多次中型货运任务才能完成。而Impulse Space的6吨/年运力,若能按计划实现,将成为基地建设的"重要支柱";中国的"嫦娥"系列任务,虽然当前运力较小,但随着技术的进步,未来有望实现更大规模的货运。

除了货运能力,月球资源的就地利用也是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例如,月球表面的水冰资源可转化为燃料和饮用水,若能实现"月球制氧、制燃料",将大幅减少从地球运输燃料的需求,从而降低货运成本。目前,中美两国都在积极开展相关研究:NASA计划在2030年前在月球南极建立"月球资源利用试验站",测试水冰开采和燃料制备技术;中国则在"嫦娥七号"任务中搭载了"月球水冰探测仪",计划对月球南极的水冰资源进行详细探测,为后续的资源利用做准备。

此外,地月运输网络的构建也将成为未来的竞争焦点。除了近地轨道到近月轨道的运输,还需要建立月球表面的"短途运输"系统(如月球车、月球直升机)、月球轨道间的"中转运输"系统(如月球轨道空间站)等,形成完整的"地月运输链条"。目前,中国已提出"地月空间经济区"的概念,计划在2040年前构建覆盖地月空间的运输、通信、能源网络;美国也在推动"月球轨道平台-网关"(LOP-G)的建设,作为地月运输的"中转站"。

从Impulse Space的"中场突袭"到中国"嫦娥"的"步步为营",月球货运领域的竞争已进入白热化阶段。Impulse Space凭借其灵活的商业模式和快速的技术迭代,有望在商业货运市场占据一席之地;而中国的"嫦娥工程"则以其系统的技术积累和稳定的任务执行力,为未来的月球开发奠定坚实基础。这场"物流战"的结果,不仅将决定地月运输的命脉,更将影响整个月球开发格局的走向。

正如汤姆·米勒所说:"月球货运不是一场短跑,而是一场马拉松。"在这场马拉松中,没有绝对的赢家,只有不断创新和进步的参与者。而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成本的降低,月球终将从"遥不可及的梦想"变为"人类可及的新疆域",而那些掌握物流命脉的国家和企业,将成为这场"月球开发革命"的真正主导者。

来源:智能学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