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虎门潮涌开新史 莞邑风华润古今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16 08:00 1

摘要:东莞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口东岸,介于东经 113°31′~114°15′、北纬 22°39′~23°09′之间,东邻惠州,南接深圳,西连广州,北靠韶关,是粤港澳大湾区几何中心。全市总面积 2465 平方公里,常住人口 1043.7 万人(2025 年末数据)

东莞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口东岸,介于东经 113°31′~114°15′、北纬 22°39′~23°09′之间,东邻惠州,南接深圳,西连广州,北靠韶关,是粤港澳大湾区几何中心。全市总面积 2465 平方公里,常住人口 1043.7 万人(2025 年末数据),下辖 4 个街道、28 个镇,城镇化率达 91.1%,是全国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市之一。

地形特征呈现 “低山、丘陵、平原” 三级阶梯:

• 东部为银瓶山系,主峰银瓶嘴海拔 898 米,是东莞最高峰,2025 年银瓶山森林公园获评 “国家级森林康养基地”;

• 中部为丘陵台地,分布着同沙水库、横岗水库等人工湖泊,形成 “城在林中、湖在城中” 的生态格局;

• 西部为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虎门港、麻涌港等港口密布,是东莞制造业出海的核心通道。

气候与生态

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 22.8℃,年降水量 1800 毫米,4-9 月为汛期。2025 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 37.5%,建成同沙生态公园、华阳湖湿地公园等 15 个市级以上湿地公园,PM2.5 年均浓度降至 21 微克 / 立方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 92%,获评 “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

作为大湾区重要交通节点,东莞已形成 “铁公机港” 立体网络:

• 铁路动脉:广深港高铁贯穿南北,东莞南站至深圳北站仅 17 分钟,至香港西九龙站 38 分钟;莞惠城际铁路实现 “公交化” 运营,东莞东站为全国铁路一等站,2025 年铁路旅客发送量突破 8000 万人次;

• 公路网络:广深高速、莞佛高速等 16 条高速公路纵横交错,全市公路总里程超 6000 公里,密度达 243 公里 / 百平方公里,居全国地级市首位;东莞大道、环城路等城市快速路串联 32 个镇街,实现 “30 分钟通勤圈”;

• 港口体系:东莞港(含虎门港、麻涌港)2025 年货物吞吐量突破 2.5 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 700 万标箱,开通至东南亚、欧洲的直航航线 28 条,是华南重要的内河港口;

• 航空衔接:距广州白云国际机场 60 公里、深圳宝安国际机场 40 公里,2025 年东莞城市候机楼发送旅客超 300 万人次,广深第二机场(规划)选址东莞水乡功能区,未来将成为东莞首座本土机场。

• 先秦至秦汉:属南越之地,新石器时代晚期已有先民在此种植水稻、制作陶器,东莞蚝岗遗址出土的 “蚝岗人” 头骨,距今约 5000 年,是珠三角最早的人类遗存;秦始皇三十三年(前 214 年)属南海郡番禺县,汉代设博罗县地,开始纳入中原行政体系;

• 隋唐定型:东晋咸和六年(331 年)设宝安县,东莞属其管辖;唐至德二年(757 年)宝安县更名东莞县,因境内盛产莞香(沉香)得名,此为 “东莞” 名称之始,县治设于今东莞市区;

• 宋元发展:宋代东莞成为 “莞香集散地”,香市繁荣,远销江浙、东南亚;元代设东莞盐场,盐业成为重要经济支柱,虎门、麻涌等地因盐业兴起为港口集镇;

• 明清转折:明万历元年(1573 年)东莞县分出新安县(今深圳、香港),疆域基本定型;清代东莞成为粤东海防要地,虎门炮台始建于康熙年间,鸦片战争后成为近代中国反侵略的前沿;

• 现代转型:1949 年东莞解放后属东江专区,1985 年撤县设县级市,1988 年升格为地级市;1978 年太平手袋厂创办,开启 “三来一补” 模式,东莞从农业县快速崛起为 “世界工厂”,2025 年 GDP 突破 1.3 万亿元,稳居全国城市前 20 位。

• 东莞自唐代起盛产莞香,因品质优良被列为贡品,宋代形成 “寮步香市”,与广州花市、罗浮药市、顺德丝市并称 “广东四大市”;

• 明代莞香贸易达到鼎盛,每年数十万斤莞香经虎门港运往广州、澳门,再转销欧洲,“东莞香” 成为海外认知中国的重要符号;

• 香农发明 “开香门”“采香节” 等独特技艺与民俗,寮步镇现存明清香市遗址、香行会馆,2025 年寮步香市文化旅游区接待游客超 200 万人次,莞香制作技艺入选国家级非遗。

• 1839 年 6 月 3 日,林则徐奉命在虎门海滩销毁鸦片,历时 23 天,销毁鸦片 1188 吨,这是中国近代史上反对帝国主义的重要里程碑;

• 销烟采用 “海水浸化法”,在海滩挖池,注入海水与石灰,将鸦片切碎投入池中销毁,避免鸦片渗入土壤;

• 虎门销烟直接引发鸦片战争,1840 年英国以此为借口发动侵华战争,东莞成为近代中国 “开眼看世界” 的起点;

• 现存虎门销烟池遗址、林则徐纪念碑,2025 年鸦片战争博物馆接待游客超 500 万人次,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 1841 年 2 月,英军进攻虎门炮台,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率部抵抗,在靖远炮台壮烈牺牲,虎门炮台陷落,英军一度占领东莞;

• 战役中清军使用的 “八千斤大炮” 现存于鸦片战争博物馆,炮身刻有 “道光二十年造” 字样,见证近代中国海防的落后;

• 虎门海战失败后,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东莞成为近代中国屈辱史的重要见证地。

• 1938 年日军侵占广州后,东莞籍爱国志士王作尧、曾生等组建抗日游击队,后发展为东江纵队,活动于东莞、深圳、惠州等地;

• 1941 年香港沦陷后,东江纵队参与 “秘密大营救”,从香港营救邹韬奋、茅盾等 800 余名文化界人士和国际友人,被称为 “抗战史上的奇迹”;

• 抗战期间东江纵队共作战 1400 余次,歼灭日伪军 9000 余人,东莞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是其重要基地,现存根据地旧址、纪念馆,2025 年接待红色研学游客超 300 万人次。

• 1978 年,东莞太平手袋厂成立,这是全国第一家 “三来一补” 企业,开启东莞制造业发展序幕;

• 1980-2000 年,东莞凭借 “土地 + 劳动力 + 政策” 优势,吸引港台企业入驻,形成电子、玩具、服装等产业集群,“东莞制造” 远销全球,2000 年外贸出口额突破 200 亿美元;

• 2010 年后,东莞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淘汰落后产能,发展智能制造、电子信息等高端产业,2025 年高新技术企业达 8000 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达 42%;

• 2023 年,东莞获批 “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城市”,2025 年松山湖科学城引进院士团队 50 个,成为大湾区重要的科技创新中心。

• 袁崇焕(1584-1630):东莞石碣人,明代抗金名将,万历四十七年(1619 年)进士,任兵部尚书兼蓟辽督师,在宁远之战中击败努尔哈赤,后被崇祯帝冤杀。其故居 “袁督师祠” 现存于石碣镇,2025 年袁崇焕纪念馆新馆开放,展出其使用过的佩剑、奏折等文物,获评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张家玉(1615-1647):东莞万江人,明末抗清将领,崇祯十六年(1643 年)进士,清军入关后在东莞组织义军抗清,1647 年兵败被俘,宁死不屈,被追赠太子少保。现存张家玉故居、纪念碑,其诗作《军中夜感》流传至今,体现爱国情怀。

• 陈琏(1370-1454):东莞厚街人,明代文学家,永乐元年(1403 年)入仕,官至南京礼部侍郎,著有《琴轩集》《罗浮志》,其《罗浮山赋》被誉为 “明代山水赋代表作”,厚街镇现存陈琏故居,2025 年修复开放。

• 林则徐(1785-1850):福建侯官人,虽非东莞籍,但虎门销烟使他与东莞紧密相连。1839 年他在东莞主持销烟,整顿海防,撰写《四洲志》,是近代中国 “开眼看世界” 的第一人。虎门林则徐纪念馆现存其奏折、画像等文物,2025 年举办 “林则徐与近代中国” 特展,吸引游客超 100 万人次。

• 王作尧(1913-1990):东莞厚街人,东江纵队司令员,1936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战期间率部在东莞开展游击战,参与 “秘密大营救”,新中国成立后任广东省军区副司令员,1955 年被授予少将军衔。其故居现存于厚街镇,2025 年列为 “广东省红色教育基地”。

• 蒋光鼐(1888-1967):东莞虎门人,抗日名将,曾任第十九路军总指挥,1932 年率部在上海抗击日军,“一・二八事变” 中重创日军,后任广东省政府主席。虎门镇现存蒋光鼐故居 “荔荫园”,2025 年修复后开放,展出其使用过的指挥刀、勋章等文物。

• 易建联(1987- ):东莞籍篮球运动员,CBA 广东宏远队核心球员,2007 年 NBA 选秀首轮第 6 顺位被密尔沃基雄鹿队选中,是中国男篮 “黄金一代” 代表人物,多次获 CBA 总冠军、MVP,2025 年担任东莞篮球城市形象大使,推动青少年篮球发展。

• 李衍达(1936- ):东莞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信号处理专家,清华大学教授,在数字信号处理、模式识别领域有深厚造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25 年参与松山湖科学城 “人工智能实验室” 建设,推动东莞科技创新。

• 王金城(1949- ):东莞长安人,步步高集团创始人,1995 年创办步步高,推动东莞电子制造业发展,后孵化 OPPO、vivo 等品牌,2025 年其旗下企业产值超 5000 亿元,为东莞最大的民营企业之一,热心公益,捐建东莞理工学院、长安中学等。

• 核心遗存:由虎门销烟池遗址、威远炮台、靖远炮台等组成,总面积 120 万平方米,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 4A 级景区;

• 展陈特色:主馆展出鸦片贸易史、虎门销烟过程、鸦片战争史实,通过 VR 技术重现虎门海战场景,2025 年新增 “近代海防科技展”,展示清代大炮、战船模型等文物 3000 余件;

• 威远炮台:始建于清代,现存炮位 26 个、城墙 1000 余米,林则徐、关天培曾在此指挥作战,炮台上的 “八千斤大炮” 为镇馆之宝;

• 游客数据:2025 年接待游客超 500 万人次,其中青少年研学团队占比 40%,是全国最具影响力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

• 岭南名园:位于东莞莞城区,始建于清道光三十年(1850 年),为广东四大名园之一(与顺德清晖园、佛山梁园、番禺余荫山房并称),总面积 2204 平方米;

• 建筑特色:以 “小而精” 著称,采用 “连房广厦” 布局,亭台楼阁、水榭回廊错落有致,园内 “可轩”“邀山阁” 等建筑融合岭南与江南园林风格,砖雕、木雕、灰塑工艺精湛;

• 文化内涵:清代画家居巢、居廉曾在此居住,开创 “岭南画派” 先河,园内现存其画作复刻品,2025 年举办 “岭南画派百年展”,吸引书画爱好者超 50 万人次;

• 保护与利用:2023 年完成可园周边环境整治,新增 “可园文化街区”,引入非遗工作室、文创店铺,年接待游客超 150 万人次。

• 红色遗存:位于东莞大岭山镇,是东江纵队司令部旧址,现存司令部、政治部、电台室等建筑 13 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展陈内容:纪念馆展出东江纵队抗战文物 800 余件,包括武器、电台、文件等,通过场景复原展示游击队生活场景;

• 研学体验:2025 年推出 “重走东纵路” 徒步项目,路线长 5 公里,途经根据地旧址、战壕遗址,年接待红色研学团队超 2000 个,游客超 300 万人次。

• 生态瑰宝:位于东莞大朗镇,总面积 72 平方公里,其中湖面面积 8 平方公里,2025 年获评国家 5A 级景区;

• 核心景点

◦ 松湖烟雨:环湖绿道长 22 公里,可骑行、徒步,春季桃花盛开,秋季落羽杉变红,是东莞 “网红打卡地”;

◦ 华为欧洲小镇:华为松山湖基地,建筑风格仿欧洲小镇,有 12 个不同风格的园区,2025 年开放部分区域供游客参观,展现 “科技与生态融合” 的理念;

◦ 松山湖科学城:集聚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重大科研设施,2025 年引进院士团队 50 个,成为大湾区科技创新核心区;

• 游客数据:2025 年接待游客超 800 万人次,其中科技研学游客占比 30%,成为东莞 “生态 + 科技” 旅游的典范。

• 自然秘境:位于东莞谢岗镇,总面积 123.5 平方公里,主峰银瓶嘴海拔 898 米,为东莞最高峰;

• 生态资源:森林覆盖率达 96%,拥有红豆杉、桫椤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以及云豹、穿山甲等珍稀动物,负氧离子浓度达 10 万个 /cm³;

• 特色体验

◦ 银瓶嘴徒步线:全程 8 公里,登顶可俯瞰东莞、惠州、深圳三市风光;

◦ 清溪湖景区:湖面面积 1.2 平方公里,可泛舟、垂钓,周边设有森林民宿;

• 荣誉认证:2025 年获评 “国家级森林康养基地”,年接待游客超 300 万人次。

• 水乡明珠:位于东莞麻涌镇,总面积 352.9 公顷,是珠三角最大的城市湿地公园;

• 生态修复:通过清淤、补水、种植水生植物,改善水质,2025 年水质稳定保持 Ⅲ 类,栖息鸟类 200 余种;

• 文旅融合

◦ 华阳湖游船:乘船游览湖景,途经 “麻涌八景”,欣赏水乡风光;

◦ 创客坊:周边商业街区,集聚特色餐饮、文创店铺,2025 年举办 “华阳湖音乐节”,吸引游客超 200 万人次;

• 社会价值:2025 年入选 “国家湿地公园示范单位”,成为东莞水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的典范。

• 城市窗口:位于东莞市中心广场,总面积 26000 平方米,2004 年开放,是了解东莞历史与发展的重要场所;

• 核心展览

◦ “千年莞邑” 展区:展示东莞从先秦到明清的历史,包括蚝岗人遗址文物、莞香贸易史料;

◦ “制造名城” 展区:通过实物、模型、多媒体展示东莞制造业发展历程,从 “三来一补” 到智能制造;

◦ “未来东莞” 展区:通过沙盘、VR 展示东莞城市规划,2025 年新增 “大湾区协同发展” 特展;

• 游客数据:2025 年接待游客超 150 万人次,其中党政考察团、企业调研团队占比 25%。

• 工业遗产:位于东莞虎门镇,是全国第一家 “三来一补” 企业,1978 年创办,2019 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展陈内容:复原手袋厂生产车间,展示缝纫机、手袋样品等文物,通过照片、视频讲述东莞制造业起源故事;

• 教育意义:2025 年成为 “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年接待游客超 100 万人次,是研究中国改革开放史的重要遗址。

• 文化渊源:源于清代,为东莞传统名菜,每逢节庆、宴席必备,2020 年入选省级非遗;

• 制作工艺

◦ 烧鹅:选用本地三鸟鹅,用麦芽糖、白醋等腌制后挂炉烤制,皮脆肉嫩,汁多味美;

◦ 濑粉:用大米磨浆蒸制,切成细条,煮后加入烧鹅汁、葱花,搭配烧鹅块;

• 代表店铺

◦ 厚街 “明记烧鹅”:传承三代,日均卖出烧鹅 50 只,濑粉用柴火熬煮,口感绵滑;

◦ 虎门 “辉记烧鹅濑粉”:24 小时营业,凌晨仍有食客排队,2025 年入选 “中国地域十大名小吃”;

• 产业规模:2025 年东莞烧鹅濑粉门店超 500 家,年产值超 10 亿元,成为东莞最具代表性的美食。

• 地域特色:厚街镇为东莞烧鹅发源地,清代厚街烧鹅已闻名珠三角,2018 年厚街镇获评 “中国烧鹅美食之乡”;

• 独特技艺

◦ 选材:选用 60 天龄的 “清远黑棕鹅”,体重约 3 公斤;

◦ 腌制:用盐、糖、五香粉、八角等 10 余种香料腌制 2 小时;

◦ 烤制:用荔枝木、龙眼木为燃料,明火烤制 40 分钟,皮呈枣红色;

• 食用礼仪:厚街烧鹅讲究 “斩件上桌”,搭配酸梅酱解腻,鹅肝、鹅掌、鹅翅可单独成菜,称为 “烧鹅全宴”;

• 文化活动:2025 年厚街镇举办 “中国烧鹅文化节”,吸引粤港澳厨师参赛,现场制作烧鹅超 1000 只,接待游客超 50 万人次。

• 节庆美食:道滘镇传统端午食品,始于明代,2012 年入选国家级非遗;

• 制作工艺

◦ 原料:选用道滘本地糯米、咸蛋黄、五花肉、绿豆,用柊叶包裹;

◦ 包扎:采用 “四角粽” 包扎法,用水草捆扎紧实,煮制 8 小时;

◦ 风味:柊叶清香渗入粽内,糯米软糯,蛋黄出油,五花肉香而不腻;

• 代表品牌

◦ 道滘 “佳佳美” 裹蒸粽:年产值超 1 亿元,产品远销东南亚;

◦ 道滘 “合益食品”:保留柴火煮粽工艺,日均生产裹蒸粽 2 万只;

• 民俗关联:道滘镇端午节举办 “裹蒸粽大赛”,居民现场比拼包扎技艺,2025 年参赛选手超 1000 人,成为东莞端午标志性活动。

• 甜品经典:东莞传统甜品,源于清代,因 “粘而不甩” 得名,是节庆、婚庆必备食品;

• 制作工艺:糯米粉制成小丸子,煮熟后裹上花生碎、芝麻、红糖浆,口感软糯香甜;

• 地域变体

◦ 长安镇:加入椰丝,口感更丰富;

◦ 塘厦镇:搭配姜撞奶,解腻暖胃;

• 代表店铺:东莞市区 “老字号糖水铺” 的糖不甩,日均销量超 500 份,2025 年入选 “广东十大经典甜品”。

• 客家风味:东莞客家传统小吃,每逢冬至、春节食用,象征 “团圆美满”;

• 制作工艺:糯米粉加水揉成面团,搓成小丸,加入瘦肉、虾米、冬菇、青菜煮制,汤鲜味美;

• 文化内涵:客家认为食用咸丸可 “驱寒保暖”,冬至当天全家围坐吃咸丸,寓意 “团团圆圆”;

• 推荐店铺:樟木头镇 “客家咸丸店”,用柴火大锅煮制,日均接待食客超 300 人。

• 海鲜珍品:虎门镇特产,因肉质肥美、膏多得名,2019 年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

• 食用季节:每年 9-11 月为最佳食用期,雌蟹膏满,雄蟹肉厚;

• 经典做法

◦ 清蒸膏蟹:保留原味,蘸姜醋食用;

◦ 避风塘炒蟹:用蒜、辣椒、面包糠炒制,香脆可口;

• 产业规模:2025 年虎门膏蟹养殖面积达 5000 亩,年产量超 100 吨,年产值超 2 亿元,虎门 “海鲜街” 日均卖出膏蟹 200 只。

• 美食集群:位于南城区,全长 1.5 公里,集聚餐饮店铺 200 余家,涵盖东莞烧鹅濑粉、厚街烧鹅、道滘裹蒸粽等本地美食;

• 网红打卡

◦ “东莞烧鹅濑粉体验馆”:游客可体验制作濑粉、烤制烧鹅;

◦ “非遗美食馆”:展示道滘裹蒸粽、糖不甩等非遗美食制作技艺;

• 游客数据:2025 年接待游客超 800 万人次,日均客流量超 2 万人次,是东莞最具人气的美食街。

• 高端餐饮:集聚粤菜、客家菜、海鲜等高端餐厅,其中 “厚街烧鹅专门店” 获评米其林推荐餐厅;

• 特色体验:推出 “烧鹅全宴”,包含烧鹅、鹅肝、鹅掌、鹅翅等 10 道菜,人均消费 300 元,2025 年接待高端食客超 10 万人次。

• 节庆特色:端午节前后最为热闹,集聚裹蒸粽店铺 50 余家,现场制作、销售裹蒸粽;

• 配套活动:举办裹蒸粽包扎比赛、美食摄影大赛,2025 年端午节接待游客超 30 万人次,销售裹蒸粽超 100 万只。

• 千年传承:东莞莞香制作始于唐代,2011 年入选国家级非遗,寮步镇为核心传承地;

• 工艺流程

◦ 采香:在香树上 “开香门”(刻伤口),促使树脂分泌;

◦ 结香:等待 3-5 年,树脂凝结成香;

◦ 采香:采收后去除木质部分,制成莞香;

◦ 窖藏:莞香需窖藏 3 年以上,香气更浓郁;

• 传承现状

◦ 代表性传承人:汤锦华,从事莞香制作 40 年,复原明代采香技艺;

◦ 产业发展:2025 年寮步镇莞香种植面积达 1 万亩,年产值超 5 亿元,开发莞香精油、莞香茶等产品;

◦ 文化传播:寮步香市文化旅游区设莞香体验馆,游客可体验采香、制香,年接待体验者超 50 万人次。

• 非遗工艺:2012 年入选国家级非遗,道滘镇为核心传承地,传承谱系清晰,已传至第六代;

• 核心技艺

◦ 柊叶处理:柊叶需提前浸泡、煮制,去除苦涩味;

◦ 包扎技法:采用 “四角粽” 包扎法,水草捆扎紧实,确保煮制时不松散;

◦ 煮制火候:柴火煮制 8 小时,中途需加水 3 次,保持沸腾;

• 传承创新

◦ 现代改良:开发蛋黄粽、排骨粽、海鲜粽等新品;

◦ 品牌建设:“佳佳美”“合益食品” 等品牌获 “中华老字号” 称号,产品出口海外;

◦ 教育传承:道滘镇中小学开设裹蒸粽制作课程,培养青少年传承人。

• 岭南特色:东莞龙舟制作始于宋代,2008 年入选省级非遗,中堂镇为核心传承地;

• 工艺特点

◦ 选材:选用杉木,质地轻便、耐腐蚀;

◦ 制作:采用 “龙骨先立,再装侧板” 工艺,龙舟长 22 米,可坐 40 人;

◦ 彩绘:龙舟头部绘 “龙睛”“龙鳞”,色彩鲜艳,象征吉祥;

• 传承现状

◦ 代表性传承人:冯怀女,中堂镇人,从事龙舟制作 50 年,制作龙舟超 100 艘;

◦ 赛事关联:东莞每年举办龙舟锦标赛,中堂镇制作的龙舟多次夺冠,2025 年中堂镇龙舟产值超 1 亿元;

◦ 文化活动:中堂镇举办 “龙舟制作技艺展”,展示龙舟模型、工具,年接待游客超 100 万人次。

• 民间曲艺:源于明代,用粤语演唱,伴奏用木鱼(打击乐器),2011 年入选国家级非遗;

• 艺术特色

◦ 曲目:多为民间故事、历史传说,如《花笺记》《三笑姻缘》;

◦ 唱腔:分 “大木鱼”“小木鱼”,大木鱼节奏缓慢,小木鱼节奏轻快;

• 传承现状

◦ 代表性传承人:李仲球,东莞石龙人,创作木鱼歌新作《东莞新貌》,反映东莞发展;

◦ 传播创新:将木鱼歌与现代音乐结合,制作成短视频,在抖音、快手等平台传播,2025 年播放量超 10 亿次;

◦ 演出活动:东莞文化馆每周举办木鱼歌表演,年演出超 50 场,吸引观众超 10 万人次。

• 岭南瑰宝:东莞是粤剧重要发源地,明清时期东莞粤剧班社活跃,2006 年粤剧入选国家级非遗,东莞为核心传承地之一;

• 艺术特色

◦ 剧目:传统剧目有《帝女花》《紫钗记》,东莞粤剧团创排现代粤剧《袁崇焕》《东江纵队》;

◦ 表演:注重唱功、做功,东莞粤剧演员擅长 “小武”“花旦” 行当;

• 传承现状

◦ 专业团体:东莞粤剧团成立于 1952 年,年均演出 200 场,2025 年赴香港、澳门巡演,获广泛好评;

◦ 校园传承:东莞 100 所中小学开设粤剧兴趣班,培养青少年演员超 1000 人;

◦ 场馆建设:东莞粤剧艺术中心 2025 年建成开放,可容纳 1200 人,年举办粤剧演出超 100 场。

• 民俗舞蹈:东莞舞狮源于清代,以 “南狮” 为主,2018 年入选省级非遗,长安镇为核心传承地;

• 艺术特色

◦ 套路:分 “采青”“醒狮”“醉狮” 等,“采青” 包括高桩采青、地狮采青,难度极高;

◦ 鼓乐:伴奏用鼓、锣、钹,节奏激昂,烘托气氛;

• 传承现状

◦ 代表性团队:长安镇 “龙狮团”,多次获全国舞狮比赛冠军,2025 年参加 “央视春晚” 表演;

◦ 商业演出:东莞舞狮团队年均商业演出超 1000 场,服务企业开业、庆典等活动;

◦ 文化活动:东莞每年举办 “舞狮锦标赛”,2025 年吸引粤港澳 100 支队伍参赛,观众超 50 万人次。

• 制造业根基:2025 年东莞 GDP 突破 1.3 万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超 1.2 万家,形成电子信息、智能装备、新材料、食品饮料四大千亿级产业集群;

◦ 电子信息:华为、OPPO、vivo 等企业带动,2025 年产值超 6000 亿元,占 GDP 比重 46%;

◦ 智能装备:大疆创新、汇川技术等企业引领,2025 年产值超 2000 亿元,工业机器人产量占全国 15%;

• 科技创新

◦ 创新平台:松山湖科学城集聚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重大科研设施,2025 年研发投入占 GDP 比重达 3.5%,高新技术企业达 8000 家;

◦ 人才政策:实施 “十百千万” 人才工程,2025 年引进高层次人才超 10 万人,院士团队 50 个;

• 数字经济

◦ 产业数字化:推动制造业企业 “上云用数赋智”,2025 年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率达 80%;

◦ 数字产业化:培育数字文创、电子商务等产业,2025 年数字经济规模突破 6000 亿元,占 GDP 比重 46%。

• 交通升级

◦ 地铁:东莞地铁 1 号线 2025 年通车,连接东莞东站、东莞南站,与广州、深圳地铁互联互通;

◦ 路网:完成 “五纵五横” 主干路网建设,实现镇镇通快速路,2025 年市民平均通勤时间缩短至 25 分钟;

• 生态治理

◦ 水环境:完成全市 100 条黑臭水体整治,2025 年河流优良水质断面比例达 85%;

◦ 空气质量:PM2.5 年均浓度降至 21 微克 / 立方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 92%,获评 “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

• 民生保障

◦ 教育:2025 年新增中小学学位 10 万个,公办幼儿园占比达 50%,东莞理工学院入选 “双一流” 建设高校;

◦ 医疗:建成东莞医院、东莞中医院等 3 所三甲医院,2025 年每千人口床位数达 6.5 张,基本实现 “大病不出市”;

◦ 社保:2025 年养老保险参保率达 98%,医疗保险参保率达 99%,实现 “应保尽保”。

• 文化品牌

◦ 体育:东莞是 “全国篮球城市”,广东宏远队获 11 次 CBA 总冠军,2025 年举办 “东莞篮球文化节”,吸引游客超 100 万人次;

◦ 文旅:推出 “红色研学之旅”“工业旅游之旅”“生态休闲之旅” 三条特色线路,2025 年接待游客超 5000 万人次,旅游收入超 800 亿元;

• 对外开放

◦ 外贸:2025 年外贸进出口总额突破 1.5 万亿元,其中对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出口占比达 35%;

◦ 区域合作:深化与广州、深圳协同发展,共建 “广深莞科技创新走廊”,2025 年承接广深产业转移项目超 200 个,投资额超 1000 亿元;

◦ 平台建设:东莞松山湖科学城、滨海湾新区等平台成为大湾区合作典范,2025 年引进外资项目超 100 个,实际利用外资超 50 亿美元。

东莞,这座从莞香故里走来的城市,既有虎门销烟的悲壮史诗,也有 “世界工厂” 的崛起传奇;既有可园的岭南雅致,也有松山湖的科技锋芒;既有烧鹅濑粉的市井烟火,也有莞香制作的千年匠心。从袁崇焕的精忠报国,到王作尧的抗日烽火;从太平手袋厂的 “三来一补”,到华为、OPPO 的全球布局;从木鱼歌的婉转唱腔,到智能制造的机器轰鸣,东莞的每一段历史,都镌刻着 “敢为人先、务实创新” 的城市精神。

如今,站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新起点,东莞正以 “科技创新 + 先进制造” 为核心,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守护生态底色,传承文化根脉。当晨光洒在虎门炮台的古炮上,当暮色浸染松山湖的湖面,当夜市的烟火气弥漫在南城美食街,东莞正以昂扬的姿态,书写着从 “世界工厂” 到 “创新之都” 的新篇章,成为大湾区一颗璀璨的明珠。

来源:小丑的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