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昨晚的那场政见发表会,有点不一样!热度刚刚扫过,网络上刷屏般的议论,都是侯友宜站出来的那种劲头。有没有冤?到底值不值得点个赞?有人居然直接说,没啥套路,看着就是痛快。这话太直白,可实际上仔细想来,也不是毫无道理。
昨晚的那场政见发表会,有点不一样!热度刚刚扫过,网络上刷屏般的议论,都是侯友宜站出来的那种劲头。有没有冤?到底值不值得点个赞?有人居然直接说,没啥套路,看着就是痛快。这话太直白,可实际上仔细想来,也不是毫无道理。
整个现场其实紧绷,不光是场内那些明里暗里较劲的小动作,还有直播弹幕上的碎语。不管是哪家的支持者,都盯得很死,特别是赖清德那一阵,被侯友宜一句话给怼回去了,气氛有点怪怪的,就像一盆冷水泼下去。侯友宜没有兜圈,没有拖时间,先是一连串问题抛给赖清德,说白了,就是能不能放弃“台独”?这一问,不止是对方面子有点挂不住,也让场下的人有点愣住。这种直接了当,倒不多见!
细究起来,他问得也挺狠,问赖清德敢不敢承诺不搞“台独”党纲、敢不敢公开讲明了?“台湾人都在等你答案!”这么一句,瞬间把话题变得很实在。说实话,岛内那种绕圈子的伎俩太多,碰到有人站出来把事情说开,观众反应不一,但点赞声并不少。还是那句,大多数人喜欢明快、直接,不喜欢遮遮掩掩。
不过先别忙着总结,问后到底有效没?其实还是有争论。有人觉得,这场只是表面上的风光。你看看赖清德,虽然听上去有点被动,但也没真的认怂。现场气场咣当一下,没爆雷,但两个阵营以后还怎么接话?更何况这年头,民众没那么容易被带节奏。
另一方面,侯友宜的“青年5好康”政见,也在圈外开始刷存在感。五条一溜排列,每一条都说“好康”。第一点,说保障青年住房,第二鼓励安心生养,第三保证加薪,第四学费减压,第五提倡公共参与。单一一条可能不新鲜,但五条一起亮出来,和岛内那些散乱空泛的竞选承诺还是有点不一样。有网友直接留言,说这才是能落地的东西,不是假大空。
当然,有人怀疑,政见能不能真的执行?这倒是老问题。纸上谈兵容易,岛内实际政策推进总有一堆门槛。就算是安居、加薪、减学费,每一项背后牵扯的,都不仅仅是钱和制度。政策落地受卡的案例太多,不信随便网上一查,最近几年岛内青年住房贷款实际审批率还在跌。侯友宜敢说,但要真做,还是要看后面的动作。
说话方式倒也值得一提。侯友宜在现场穿插了好几次闽南语和普通话,来回切换,没有卡顿。有点像咱们刚进社区,吵架说方言,正常交谈用国语。靠这种方式,他展现自己的本土背景,反倒让现场不少人有些意外。尤其是反观蓝营历来被绿营批评“外省人倾向”,甚至在陈水扁时代流行“土狗对贵宾犬”的话术。侯友宜用闽南语,多少削弱了那种标签感,至少让人觉得亲近了一些。
不过也不是每个人都认这帐。还有人瞧不起这种语言博弈,说本土还是外省,根本不是点。网络上这类观点随处可见,什么“语言标签早过时了”,“政策才是硬底子”,甚至有人认为闽南语也救不了蓝营基本盘。谁说对了?一时还真分不清。
岛内环境确实特别,绿营基本盘比蓝营厚实似乎也是现实。细说起来,岛内本土意识越来越强,也不全等同于“台独意识”。本土牌对民进党始终是优势,蓝营想抢,难免有些吃力。侯友宜出生南台湾,闽南语算本地腔调,多少填补了蓝营在这一层的缺口。就算谈不上加分,起码没有掉分,这点有些靠得住。
反而改天可能又会有媒体唱衰,说蓝营想靠本土背景翻盘,很难。有观点说侯友宜根本不适合这种激烈辩论,太温和;也有人觉得他昨晚的硬气不是常态,是偶尔发挥。谁准谁不准,各家自说自话,也没有统一标准。气氛越搅,热度就越高,岛内大众其实对这些政见没那么看重,反倒更想知道真实人设。
再一点,昨天有记者专门盯着侯友宜表情管理,现场切换语言那一刻,台下不少年轻观众笑了。有人分析是意外,也有人说是亲切,其实都说得过去。政见可以修改,人设可难装。这点有点像今年岛内调查,数据显示青年对“实打实”政见更有好感,比例高达52.4%。这个数据扒出来,倒是和侯友宜昨晚表现有点儿契合。
仔细琢磨,“青年5好康”里,公共参与那条其实分歧最大。很多网友吐槽,说参与渠道早就堵死,连年轻人上街发声都难。对比民进党曾经的街头运动,蓝营对于公共议题的开放程度并不高,这一点一直被诟病。侯友宜这次亮出来,舆论场里有人赌他肯定改不了老问题。但另一边也有人觉得,他起码提出来了,岛内选举就是需要有问有答,不能只看结果。
而房价那条,怎么讲呢?岛内最近两季房价在高位徘徊,年轻人“看房就像买彩票”,这句话网上流传。侯友宜敢把安居和加薪一起说,不怕被打脸?有人看好,也有一片质疑。那些反方声音也并不少,比如有消息指出,今年上半年青年首购贷款实际成交量比去年同期还少12%。就算政策再有诚意,现实往往泼冷水。
政见,表态,语言切换,动不动就刷屏。昨晚的表现赞的人有,贬的人也有,完全不同口径。一些资深评论家还在推特发了现场分析,说侯友宜整体策略是“攻防兼备”。但有同行反倒说,这种风格不稳定,选民难受。看来同一场戏,不同人能看出完全不一样的滋味。
奇怪的是,明明现场感觉气氛紧张,可观众在弹幕里却说挺轻松。有的不看对阵,只看谁说得直白;有人关注数据,有人只捡爆点。这场秀到了后来,焦点已经不是谁赢谁输,而是谁能坚持到最后。可能竞选就是这个味道,敲锣打鼓,最后热闹一场。
岛内政坛每次关键时刻,总会冒出新的解读方法。这么说确实有点头重脚轻,但其实每个人解读线索都不同。网民在看直播,有的专门分析侯友宜手势,有的猜现场气氛。甚至有人翻出侯友宜过往言论,对比这一场的表现,然后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到底哪种解读更靠谱,说白了也就那么回事。
昨晚之后,民调数据有所波动。岛内几家大媒体同步数据显示,侯友宜支持度略有上升,有人统计涨幅为1.1%,有机构则说只有0.8%。数据到底准不准?其实和现场评价一样,谁都能找到证据支持自己的说法。可能还是那句,选举场都是动态变化,没人能拍着胸脯定死。
说到底,这类政见发表会,先是节目,再才是选举。他敢挑明、不等对手绕圈下套到底算赢了没?也不好说。可能还得看下次表现,有可能完美,有可能忽然栽跟头。岛内政治这两年变化太快,观众习惯了爆点,耐心都不剩了,反复拉锯,好像也没人真在意最终谁说了真话。
谁又能想到,昨晚那种直来直去的表达,反而带来了更多的热度?团队后期怎么跟进,舆论怎么办,现场政策能不能继续抛新点?到了月底,答案也许全变了。反正选民也没个准主意,看到啥谈啥,热闹一阵,最终也不见得能留住多少。
真的懂得岛内政坛节奏的人,其实更在乎人设,比政策多一点。不过昨晚,侯友宜至少多了点分。谁说这不是一种新的打牌方法?岛内政治,始终离不开人情世故。
来源:竹坞听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