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小麦生产体系中,施肥环节不仅直接决定产量形成与品质提升,更深刻影响农业生态效益与种植经济效益。科学构建“经济施肥”体系,需以“按需供给、精准匹配、高效利用”为核心,整合有机肥与化肥协同施用、因地因种定制方案、分期调控养分释放、叶面补肥增效等关键技术,实现“增
在小麦生产体系中,施肥环节不仅直接决定产量形成与品质提升,更深刻影响农业生态效益与种植经济效益。科学构建“经济施肥”体系,需以“按需供给、精准匹配、高效利用”为核心,整合有机肥与化肥协同施用、因地因种定制方案、分期调控养分释放、叶面补肥增效等关键技术,实现“增产、提质、节本、环保”的多重目标。以下从技术原理、实施路径与实践要点三方面,系统阐述小麦经济施肥的完整措施体系。
一、有机肥与化肥协同施用:构建土壤-作物养分循环的基础
单一依赖化肥是当前小麦施肥中普遍存在的“养分失衡”问题根源——长期单施化肥会导致土壤有机质下降、团粒结构破坏,不仅降低肥料利用率(氮肥利用率常不足35%),还易引发土壤板结、酸化等连作障碍;而纯施有机肥虽能改良土壤,但存在养分释放慢、氮磷钾等速效养分含量低的短板,难以满足小麦关键生育期的养分需求。因此,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是实现“养地”与“供肥”平衡的核心技术路径。
(一)协同施用的技术原理
有机肥的核心价值在于“改良土壤环境、活化潜在养分”:通过向土壤输入有机质,可提升土壤阳离子交换量(CEC),增强土壤对氮、磷、钾等养分的吸附能力,减少化肥流失;同时,有机肥分解过程中产生的腐殖酸、氨基酸等物质,能促进小麦根系发育,为后续吸收化肥养分奠定生理基础。化肥则可弥补有机肥“速效养分不足”的缺陷,在小麦分蘖、拔节、灌浆等需肥关键期快速供给养分,避免因养分短缺导致的生长停滞。二者结合形成“土壤培肥-养分高效吸收”的良性循环,使肥料综合利用率提升15%-20%。
(二)实践应用要点
1. 有机肥施用方案:以腐熟有机肥为主,禁止使用未腐熟秸秆或粪肥(避免烧根、病虫害传播)。中等肥力地块每亩基施腐熟农家肥2000-3000kg,或商品有机肥800-1000kg;低肥力地块可适当增加至3000-4000kg(农家肥),配合秸秆还田(每亩还田粉碎秸秆200-300kg),进一步补充土壤有机质。
2. 化肥配施比例:根据有机肥养分含量调整化肥用量,遵循“减氮、稳磷、补钾”原则。以中等肥力地块为例,在基施有机肥的基础上,每亩配施尿素15-20kg(或碳酸氢铵40-50kg)、过磷酸钙40-50kg(或磷酸二铵15-20kg)、氯化钾8-10kg;若土壤缺锌(有效锌
3. 施用方式协同:有机肥与化肥(磷、钾肥及70%氮肥)混合后作为基肥,结合深耕(耕深25-30cm)施入土壤底层,促进根系下扎;剩余30%氮肥作为追肥,在小麦拔节期施用,减少氮素流失。
二、因地因种定制施肥方案:实现“按需供给”的精准化前提
小麦施肥的“经济性”本质是“养分供给与需求的精准匹配”——不同地块的肥力水平、不同品种的养分需求特性、不同农业生产条件(如灌溉、耕作方式),均会导致小麦对氮、磷、钾的需求存在显著差异。盲目套用“统一施肥方案”,不仅会造成肥料浪费(每亩多施10kg尿素即增加成本15-20元),还可能因某一养分过量(如磷过量导致锌吸收障碍)或不足(如钾不足导致倒伏风险增加)影响产量。因此,根据地力、品种、农业条件定制施肥方案是经济施肥的核心前提。
(一)根据地力水平分级定肥
以土壤肥力检测为基础,将地块划分为高、中、低三级,针对性调整施肥总量与养分比例:
- 高肥力地块(有机质>1.5%,碱解氮>120mg/kg,有效磷>20mg/kg,速效钾>150mg/kg):目标是“控总量、调比例”,避免养分过量导致贪青晚熟。每亩化肥用量控制在纯氮12-14kg、五氧化二磷6-8kg、氧化钾5-7kg,减少基肥中氮肥比例(降至50%),增加后期叶面补肥比例。
- 中等肥力地块(有机质1.0%-1.5%,碱解氮90-120mg/kg,有效磷15-20mg/kg,速效钾120-150mg/kg):目标是“稳总量、保平衡”,每亩化肥用量为纯氮14-16kg、五氧化二磷8-10kg、氧化钾7-9kg,氮磷钾比例保持1:0.6:0.5,满足小麦全生育期养分需求。
- 低肥力地块(有机质
(二)因品种特性调整养分配比
不同小麦品种的耐肥性、生育期长短、产量潜力差异显著,需针对性调整施肥方案:
- 强筋小麦品种(如济麦44、新麦26):需提升氮素供给以促进蛋白质合成,后期氮肥比例可增加至40%(拔节期追施20%、灌浆初期追施20%),同时保证磷钾充足(氧化钾用量比普通品种高10%-15%),避免因钾不足导致面筋含量下降。
- 弱筋小麦品种(如扬麦23、宁麦13):需控制氮素总量(纯氮不超过14kg/亩),后期避免追施氮肥,防止蛋白质含量超标,重点保证前期磷钾供给(基肥中磷钾比例提高至60%),促进灌浆速度提升。
- 多穗型品种(如周麦27、鲁原502):需增加分蘖期养分供给,基肥中氮肥比例提高至70%,配合每亩基施硫酸锌1kg,促进有效分蘖形成;大穗型品种(如豫农949)则需加强拔节期钾肥供给(每亩追施氯化钾5kg),增强茎秆韧性,防止倒伏。
(三)因农业条件优化施肥方式
- 灌溉条件:有水浇条件的地块,可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将30%氮肥与全部钾肥溶解后,在拔节期、灌浆期随水冲施,肥料利用率提升20%-25%;无水浇条件的旱地,需将全部化肥作为基肥深施(耕深30cm),配合秸秆覆盖保墒,减少养分流失。
- 耕作方式:免耕播种地块,需将有机肥与化肥混合后撒施地表,再进行旋耕(旋耕深度15-20cm),避免肥料集中在表层导致根系上浮;翻耕播种地块则可将肥料与土壤混合后深耕,提升养分在土壤中的分布均匀度。
三、分期施肥与缓控释肥应用:减少浪费、延长养分供给周期
传统“一炮轰”施肥(将全部肥料作为基肥施用)是导致肥料浪费的主要原因之一——小麦苗期需肥量仅占全生育期的15%-20%,过量基肥易导致氮素流失(雨季流失率可达30%以上)或磷钾在土壤中固定;而到了拔节、灌浆等需肥高峰期(需肥量占60%以上),又会出现养分供给不足,形成“前期浪费、后期缺肥”的矛盾。因此,分期施肥结合缓控释肥应用,是实现“养分供给与小麦需肥规律同步”的关键技术,可减少化肥用量10%-15%,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提升产量。
(一)分期施肥的技术框架:匹配小麦需肥规律
小麦全生育期需肥呈现“苗期少、拔节多、灌浆稳”的规律,据此将施肥划分为基肥、追肥、叶面肥三个阶段,各阶段养分供给占比明确:
1. 基肥阶段(播种前):供给全生育期50%-70%的氮、100%的磷、70%-80%的钾,目标是“培育壮苗、促进根系发育”。施肥时需与土壤充分混合,避免肥料与种子直接接触(间距≥5cm),防止烧种。
2. 追肥阶段(拔节期):供给全生育期30%-50%的氮、20%-30%的钾,目标是“促进分蘖成穗、增强茎秆强度”。追肥时间需精准——冬小麦在返青后至拔节初期(3月中下旬),春小麦在3叶1心期至拔节期(5月上中旬),此时小麦对氮素需求进入高峰期,追肥可显著提升成穗率。
3. 叶面肥阶段(灌浆期):供给少量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目标是“延长叶片功能期、促进灌浆饱满”。此时小麦根系吸收能力下降,叶面施肥可直接将养分输送至叶片,避免养分在土壤中流失,是弥补后期养分不足的高效方式。
(二)缓控释肥的应用:延长养分释放周期
缓控释肥通过包膜技术(如硫磺包膜、树脂包膜)控制养分释放速度,使其释放周期与小麦需肥规律同步,可减少追肥次数(甚至实现“一次施肥、全期供给”),降低人工成本,同时减少养分流失。应用时需注意以下要点:
1. 品种选择:优先选择“硫包衣缓控释肥”或“树脂包膜缓控释肥”,释放期控制在90-120天(匹配冬小麦全生育期),氮素控释率≥80%。避免使用释放期过短(
2. 用量与配比:缓控释肥需与速效化肥配合使用——中等肥力地块每亩施用缓控释肥(N-P-K=28-10-8)40-50kg,配合速效过磷酸钙10kg、氯化钾5kg,可满足全生育期养分需求,无需额外追肥;若仅使用缓控释肥,需适当增加用量(每亩50-60kg),确保苗期速效养分供给。
3. 施用方式:缓控释肥作为基肥施用,需采用“侧深施”技术(施肥深度15-20cm,位于种子侧方5-8cm),避免包膜破损导致养分提前释放;免耕播种地块可将缓控释肥与有机肥混合后撒施,再进行旋耕,确保肥料均匀分布。
四、叶面肥施用:提升后期养分利用效率的补充手段
小麦灌浆期是决定粒重的关键时期,此时根系吸收能力随生育进程逐渐下降,若土壤中养分不足(如钾、硼缺乏),易导致叶片早衰、灌浆不足,影响产量。叶面肥具有“吸收快、针对性强、用量少”的优势,可直接将养分输送至叶片(喷施后2-4小时即可被吸收),快速缓解养分胁迫,是提升后期肥效、弥补土壤施肥不足的重要补充手段,可使小麦千粒重增加2-3g,每亩增产10%-15%。
(一)叶面肥选择:根据生育期与需求定品种
不同生育期小麦对养分需求不同,需针对性选择叶面肥类型:
- 返青期-拔节期:目标是“促分蘖、壮茎秆”,选择含氮、锌、锰的叶面肥,如0.3%尿素溶液+0.2%硫酸锌溶液混合喷施,每亩用量50-60kg,可促进有效分蘖形成,防止缺锌导致的叶片黄化。
- 孕穗期-抽穗期:目标是“促穗大、防早衰”,选择含磷、钾、硼的叶面肥,如0.2%磷酸二氢钾溶液+0.1%硼酸溶液,每亩用量60-70kg,可促进花粉发育,提高结实率,同时增强小麦抗逆性(抗寒、抗旱)。
- 灌浆期:目标是“促灌浆、增粒重”,选择高钾型叶面肥,如0.3%磷酸二氢钾溶液+1%尿素溶液(针对强筋小麦),或0.2%磷酸二氢钾溶液+0.5%硫酸钾溶液(针对普通小麦),每亩用量70-80kg,连续喷施2次(间隔7-10天),可延长叶片功能期,促进光合产物向籽粒转运。
(二)叶面肥施用的关键技术要点
1. 喷施时间:选择晴天上午9点前或下午4点后,避免在高温强光(≥30℃)或雨天喷施——高温会导致叶面肥快速蒸发,降低吸收效率;雨天会使叶面肥被冲刷流失,需在雨后补喷。
2. 喷施部位:重点喷施小麦叶片背面(气孔数量是正面的2-3倍,吸收效率更高),同时兼顾穗部(灌浆期喷施时可将喷头向上,使肥液均匀覆盖穗部),确保养分直达需求部位。
3. 浓度控制:严格按照推荐浓度稀释,避免浓度过高导致肥害——如尿素溶液浓度超过2%会导致叶片灼伤,磷酸二氢钾浓度超过0.5%会抑制吸收。若叶面肥为商品制剂,需按照说明书要求稀释,不可随意加大用量。
五、经济施肥技术的综合效益与推广建议
小麦经济施肥措施并非单一技术的应用,而是“有机肥+化肥”“分期施肥+缓控释肥”“土壤施肥+叶面肥”的系统整合。实践表明,采用该技术体系可实现三大效益:
- 经济效益:每亩减少化肥用量10-15kg,降低肥料成本20-30元;同时提升产量5%-15%(每亩增产25-75kg),增加产值50-150元,综合每亩增收70-180元。
- 生态效益:减少氮素流失30%以上、磷素流失20%以上,降低农业面源污染风险;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每年提升0.1%-0.2%),改善土壤结构,实现耕地可持续利用。
- 生产效益:减少追肥次数(从2-3次降至1次或不追肥),降低人工成本(每亩节省人工1-2个工日);同时增强小麦抗逆性(抗倒伏、抗早衰),减少病虫害发生,降低农药用量。
为进一步推广小麦经济施肥技术,建议从三方面推进:一是加强土壤肥力检测服务,建立“地块肥力档案”,为农户提供个性化施肥方案;二是开展技术培训,通过田间示范、短视频讲解等方式,让农户掌握“分期施肥”“叶面肥喷施”等关键操作;三是政策引导,对使用商品有机肥、缓控释肥的农户给予适当补贴,降低技术应用门槛,推动小麦生产向“高效、绿色、经济”方向转型。
来源:风趣一半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