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个爸爸三十八岁才得了个儿子,他事事都替孩子操心,作业得盯着写,书包得帮他整理,吃饭还得催着吃,结果孩子越来越磨蹭,成绩也一直落在后头,老师找他谈话说你这不是帮孩子,是拖累孩子,这话让他愣在那儿。
有个爸爸三十八岁才得了个儿子,他事事都替孩子操心,作业得盯着写,书包得帮他整理,吃饭还得催着吃,结果孩子越来越磨蹭,成绩也一直落在后头,老师找他谈话说你这不是帮孩子,是拖累孩子,这话让他愣在那儿。
他后来在网上看到一个词叫眼镜蛇效应,说印度以前悬赏抓蛇,结果有人专门养蛇去领钱,他这才明白,自己天天催孩子学习,孩子反而更不想学,因为孩子觉得反正爸爸会操心,自己何必使劲,这问题不止他家有,很多中产家庭都这样,孩子被惯得没了分寸,责任也跟着没了。
现在的孩子太幸福了,家里就一个娃,父母把所有指望都放他身上,中考要分流,升学压力大,家长怕孩子跟不上,就管得死死的,手机和短视频太抓人,孩子一拿起来就放不下,有些家长以为让孩子玩手机就是不管他,其实没教他怎么管自己,孩子只会越玩越上瘾。
日本的小学生自己带饭,自己收拾书包,家长从不帮忙,北欧那边更直接,五岁的孩子也能参与家里商量事,中国呢,2024年有个调查说,七成中学生觉得作业是爸妈的事,我们不是在教孩子,是在养一个听话的机器,外面管得紧,里面没劲,孩子怎么可能自己愿意学。
有人拿耶鲁的天赋测试给孩子测兴趣,结果多数家长用偏了,他们总想找出孩子擅长什么,其实该看孩子做什么不觉得累,比如孩子打游戏能坐三个小时,写作业五分钟就坐不住,这说明他不是学不会,是还没碰上让他愿意往下做的事儿。
放手不是不管,得一步步来,先让孩子自己记作业,忘写了就让他自己去挨老师批评,别急着去救,可以让他写个后果日记,记下因为拖着没做错过了啥,他慢慢就懂了,事情得自己扛。
别再贴星星了,改成经验币,孩子攒够了就能选晚餐吃什么,或者决定周末去哪玩,这比给钱给玩具更管用,关键是让孩子觉得,努力换来的不是报酬,是自己说了算。
习惯不是靠时间表硬撑出来的,汉口大学的研究说,真正管用的学习习惯,是在固定的地方、固定的时间,自然而然发生的,比如晚饭后一坐到书桌前,不用人说,孩子就知道该学习了,环境比闹钟更靠谱。
我们总想让孩子自律,可自律不是买来的,你逼他早起,他就会偷偷赖床,你给他定计划,他就会装模作样地应付,真正的改变是从心里长出来的,你得让他明白,学习是他自己的事,不是为了让你满意。
教育不是盯着你非得怎么走,你越使劲拉,他越想躲开,你松一松手,他反倒自己往前走了,那个爸爸后来不再天天催孩子写作业,孩子成绩慢慢好了起来,不是他突然变聪明了,是他觉得这事该自己管了。
孩子不是零件,不能按图纸拼出来,你没法把他捏成你想要的模样,你能做的,是给他一点空地,让他自己摸路,真正的放手,是看他跌倒,不急着伸手,等他自个儿爬起来,他才懂脚下的路该怎么走。
来源:我的育儿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