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限制性信念不是客观真理,而是我们基于过去的经历、他人的评价或环境影响形成的“自我设限”。这些固有想法就像隐形的“心理牢笼”,让我们在面对机会或挑战时自动退缩,甚至否定自身潜力。我们可以通过有意识的自我同情来消除限制性信念。本文来自编译,希望对您有所启发。
神译局是36氪旗下编译团队,关注科技、商业、职场、生活等领域,重点介绍国外的新技术、新观点、新风向。
编者按:限制性信念不是客观真理,而是我们基于过去的经历、他人的评价或环境影响形成的“自我设限”。这些固有想法就像隐形的“心理牢笼”,让我们在面对机会或挑战时自动退缩,甚至否定自身潜力。我们可以通过有意识的自我同情来消除限制性信念。本文来自编译,希望对您有所启发。
20多年来,我一直在研究快乐和幸福。一路走来,我发现我们的痛苦大多来自一个看不见的来源:限制性信念。这些关于自我、他人及世界的深层假设,悄然塑造着我们的思维、情绪与行为。若不加以审视,这些限制性信念将使我们困于痛苦的循环。但一旦看清本质,我们便能消解这些信念,迈向更广阔的自由与喜悦。
1. 何为限制性信念?
不妨将生命视为一个后台运行的程序。我们的每一次经历都是由一个链条产生的,这个链条始于一个信念。研究(Buschmann等,2018)表明了信念是如何催生思想的。简言之,若我认定自己不值得拥有,便会产生“不配”的念头。而思想是情绪产生的必要前提(Lazarus,1982)。例如,当我产生不配的念头时,便可能感受到与之相关的情绪。
近期我采访了《自我的三种信念》作者亚伦·阿布克(Aaron Abke),他提出了三种导致我们最不愉悦情绪的限制性信念:悲伤、愤怒与恐惧。
匮乏或不完整感:导致悲伤
认为结果决定幸福:导致愤怒
相信自己可以控制一切:导致恐惧。
研究表明,焦虑水平较高者往往持有超常的掌控信念(Millings 和 Carnelley, 2015)。尽管这些信念看似合理,实则不然,它们不过是思维的幻象,使我们误以为其百分之百真实。
例如:
一个想法告诉我们缺乏某些东西,另一个想法告诉我们自己“应该”拥有它。
一个想法告诉我们某种成就、结果或解决会让我们快乐。
一个想法告诉我们能掌控他人或局势,而现实中我们根本无能为力。
当学会不再听信这些虚妄的念头与信念时,整个世界便豁然开朗。事实上,信念重构正是认知行为疗法(Kronemyer 和 Bystritsky, 2014)的核心变革机制,而这是当今最可靠的心理治疗手段之一。
2. 如何学会识别限制性信念?
多年来,我试图通过改变习惯或强迫自己积极思考来“修复”自己。但我意识到,再多表面上的改变也无法消除痛苦,除非我审视驱动痛苦的根本信念。对我有效的方法是追溯经历:先识别情绪,再追溯引发情绪的思维,最后剖析形成思维的信念。
例如在社交场合感到焦虑时,我可能察觉到“我不属于这里”的念头。追溯这个念头往往会揭示更深层的信念,比如“我不够好”。
3. 通过有意识的自我同情来消除限制性信念。
好消息是,我们无需对抗或压抑这些信念。矛盾的是,越是抗拒,信念似乎越发根深蒂固。真正有效的方法是怀着正念与同情心去观察它们。例如克里斯汀·内夫(Kristin Neff)2011年的研究表明:自我善待(而非自我批判)、共情感(而非疏离感)、正念觉知(而非过度认同自身体验)能帮助我们以更适应的方式应对生活处境。因此,当你察觉“我是个失败者”这类信念时,请尝试暂停、呼吸,并提醒自己:
即使感觉自己很失败,我依然能接纳自己。
人人都会经历失败。
这只是个念头,并非我的本质。
4. 突破限制性信念。
超越限制性信念的关键在于有意识的鉴别。当我们不再将自我与信念混为一谈时,便能敞开心扉迎接更充沛的当下觉知、内心平和与自由。神经科学研究表明,冥想练习可能是培养这种正念的一种方法(Tang, Hölzel, & Posner, 2015)。
限制性信念如同操控生命的隐形剧本。但当我们以同理之心将其带入觉知时,它们便会开始消融。我们可以重塑内在模式,放下不再有益的事物,敞开心扉迎接本就触手可及的幸福,从而超越信念的束缚。
参考文献:
Buschmann, T., Horn, R. A., Blankenship, V. R., Garcia, Y. E., & Bohan, K. B. (2018).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utomatic thoughts and irrational beliefs predicting anxiety and depression. Journal of Rational-Emotive & Cognitive-Behavior Therapy, 36, 137-162.
Lazarus, R. S. (1982). Thoughts on the relations between emotion and cognition. American psychologist, 37(9), 1019.
Neff, K. D. (2011). Self‐compassion, self‐esteem, and well‐being. Social and personality psychology compass, 5(1), 1-12.
Tang, Y. Y., Hölzel, B. K., & Posner, M. I. (2015). The neuroscience of mindfulness meditation.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16(4), 213-225.
Millings, A., & Carnelley, K. B. (2015). Core belief content examined in a large sample of patients using online cognitive behaviour therapy.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186, 275-283.
Kronemyer, D., & Bystritsky, A. (2014). A non-linear dynamical approach to belief revision in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Frontiers in Computational Neuroscience, 8, 55.
来源:传承上党文化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