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走中国专家后,全国三分之一工厂停产,他后悔:我们失去真朋友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23 02:35 1

摘要:1978年7月3号一大早,地拉那港那雾还没散开呢,几十辆墨绿色的“解放”卡车就排成了两溜,发动机在那突突地响,好像憋了很久的一群野兽,车厢里头塞满了木箱子,箱角上还拿红漆写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援助物资”,最上头那层还没钉死,能瞅见里头印着“中粮”的白米袋子,跟着

1978年7月3号一大早,地拉那港那雾还没散开呢,几十辆墨绿色的“解放”卡车就排成了两溜,发动机在那突突地响,好像憋了很久的一群野兽,车厢里头塞满了木箱子,箱角上还拿红漆写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援助物资”,最上头那层还没钉死,能瞅见里头印着“中粮”的白米袋子,跟着车的中国专家老周,把最后一个工具箱扔上车,扭头往空空荡dàng的码头看了一眼,阿尔巴尼亚海关的人一个影子都没见着,就一个看门的老头远远地挥了挥手,那感觉,就跟赶走一帮不相干的人一样,老周心里头一下子就凉了,这趟回去,可比来的时候冷清多了。

想想二十多年前,可不是这个样子,那时候还是这个码头,1954年开春,阿尔巴尼亚劳动党中央书记霍查,亲自带着人来接第一批中国的麦子,那天码头上铺着红毯,军乐队吹着《东方红》,霍查把一捧还带着露水的红玫瑰花,塞到中国代表团团长手里,用他刚学会的中国话讲,“同志,你们救了我们的孩子”,那一年,咱们自己刚打完朝鲜战争,国内买粮食还得凭票呢,硬是把仅有的四十万吨小麦装上船,先给亚得里亚海那边送过去,谁能想到,这故事的后头,会闹到翻脸的地步。

真正把两个国家捆到一块的,是1960年那个布加勒斯特会议,赫鲁晓夫在会上指名道姓地骂中国,东欧那些国家一个个都跟哑巴了似的,就阿尔巴尼亚的代表团长卡博,一拍桌子站起来了,“阿尔巴尼亚劳动党永远不会跟着苏联指挥棒转”,就这一句话,第二天苏联就把专家全撤了,贷款也断了,霍查给北京发了封电报,上头说,我们需要朋友,毛主席在菊香书屋看完电报,就在“朋友”那两个字下头划了两道杠,扭头跟周总理说,“砸锅卖铁也得帮”,这不,1961年春天,北京就把本来要给河南灾区的五万吨玉米,直接调头送到了发罗拉港,后头还弄了一大串“援阿成套项目”的单子,从火柴厂到水电站,从化肥设备到火车头,总共142个大项目,光是图纸就装了八个火车皮。

最辛苦的还是那些援阿的专家,1962年冬天,辽宁鞍钢的工程师李振江接到命令,让他三天以后去阿尔巴尼亚,他回家就跟媳妇说要去“南方出差”,他媳妇就把家里唯一一件呢子大衣翻出来,给他缝了个暗兜,里头塞了半斤粮票,结果到了地拉那,李振江才发现那暗兜根本用不着,人家阿尔巴尼亚把最好的“斯坎德培”牌香烟,一箱一箱地往专家楼里搬,每个礼拜还专门给他们送羊肉,李振江在日记里写,“我们抽的烟比国内部长还好,心里却更难受,国内兄弟还在啃红薯干”,难受归难受,活儿还得干,阿尔巴尼亚那边没有大的吊车,中国的专家们就把钢轨拆成三段,硬是靠着人,把六十吨重的轧机给滚进了厂房,1965年10月,中国援建的第一个钢铁联合企业点火出了铁水,霍查抓着李振江的手说,“你们让阿尔巴尼亚第一次听到了自己的钢铁心跳”。

可这“心跳”没多久就乱了,1968年,中国国内正乱着呢,阿尔巴尼亚那边倒好,趁机把援助的单子拉得越来越长,又要最新款的歼-6飞机,又要万吨的轮船,还要一整套的电视台设备,甚至点名要北京刚造出来的“红旗”轿车,当时咱们驻阿尔巴尼亚的商务参赞王鹏飞后来回忆

有一次阿方的外贸部长,酒喝到一半,掏出一张餐巾纸就在上头写,“我们需要32亿人民币”,王鹏飞就回了一句,“中国孩子正在停课闹革命,农村饿死人,你们忍心?”,那人就耸了耸肩,说了一句,“国际主义不该讲价钱”,最让中国专家来气的是浪费,化肥厂刚开工,阿方的工人就把一整袋一整袋的尿素直接撒地里,说是当“肥料”,机械厂领走的轴承,没用三天就扔到废料堆里,理由是“中国钢质量一般”,到了1972年,周总理当面顶回了霍查的新要求,可回国以后,还是咬着牙批了19.5亿的无息贷款,那笔钱,差不多是那年全国教育经费的一半了。

这裂痕真正摆到台面上,是1976年,那年毛主席去世了,阿尔巴尼亚劳动党的报纸《人民之声》,就在最后一版发了个小消息,紧跟着还发文章影射中国“背离马列主义”,第二年,霍查在一个秘密报告里,把中国说成是“比南斯拉夫更危险的敌人”,消息传回北京,外交部连夜就写了个《关于停止对阿尔巴尼亚经济、军事援助的请示》,邓小平就批了八个字,“断就断,干净利落”

1978年7月,撤销援助的命令就下来了,中国专家组接到命令,48小时之内必须离开,可阿方就是不给办出境证,两边就这么僵持到凌晨两点,最后还是拿“设备封存清单签字”做了交换,才算放了行,老周还记得,在地拉那机场,阿尔巴尼亚的海关人员,把每一本中国护照都狠狠地摔在桌子上,那劲头,就好像摔的是中国人最后的耐心,飞机起飞那一刻,整个机舱里没人说话,就听见发动机的轰鸣声,像一声长长的叹息。

阿尔巴尼亚很快就吃了大亏,中国的援助一停,全国三分之一的工厂因为没零件直接停产,化肥厂锈成了一堆铁疙瘩,钢铁厂的高炉也灭了火,农村又退回到了牛耕地的时代,城里头一天要停十个小时的电,到了1981年,霍查在一次内部讲话里头,很少见地承认,“我们失去了真正的朋友”,可这句话说得太晚了,中国那时候的眼睛,已经看向了改革开放,阿尔巴尼亚就像是旧抽屉里一张掉了色的照片。

这事儿还没完,1985年,中国驻阿尔巴尼亚的大使馆搬家,工人在新馆的墙里头,挖出来了35个窃听器,其中十几个上头,清清楚楚地印着“中国制造”,那还是当年中方援建时候,当成“技术交流”送的礼物,消息传回北京,外交部就回了四个字,“秘而不宣”,一直到冷战结束,阿尔巴尼亚的新政府主动给中国递了个备忘录,承认当年是“受错误路线指使”,两国关系这才悄悄恢复到代办级,但那已经是另外一个时代了。

今天你要是去地拉那郊区那条“中国友谊公路”,还能看见当年中国专家宿舍那斑驳的水泥墙,门口那句“伟大的中国万岁”的标语,让雨水冲得就剩下“伟大”两个字了,偶尔有当地的老头路过,会指着那破墙跟他孙子说,“中国人帮过我们”,至于后头为啥断了,老头摆摆手,就继续往前走了,好像要甩掉一段不想再提的往事。

历史这东西,不会简单地重来一遍,但那韵脚却总是相似的,当年中国自己勒紧裤腰带送出去的白米、钢管、飞机,最后换回来一句“背信弃义”,现在阿尔巴尼亚想回头了,却发现中国早就不再是那个能为“兄弟”掏空家底的穷国了,亚得里亚海的风吹过来,还是那股咸咸的味道,只是码头上的红旗,早就换成了欧盟的蓝旗,而当年那批中国的专家,最年轻的那个,头发也都白了。

参考文献

[1] 王洪起:《中国对阿尔巴尼亚援助始末》,《中共党史资料》2005年第2期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档案:《关于停止对阿尔巴尼亚援助的请示报告及后续处理》,1978年7月

[3] 《人民之声报》(阿尔巴尼亚)1976年10月—1978年7月相关社论与报道

来源:油管大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