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善用答案是自学能力中极为重要的部分。若老师与家长能建立统一理念,相互配合指引孩子提早培养这一能力,将对其长期学习效果的提升大有裨益。
作者:小海
先回答文章标题提出的问题:
1、答案并不是罪恶的,相反,它是极有价值、甚至不可缺少的学习资料。
2、但你也确实不该把它直接给中低年级孩子,而要慢慢教他们使用的方法。
这一点做得好不好,很大程度会决定中学学习的潜质。
善用答案是自学能力中极为重要的部分。若老师与家长能建立统一理念,相互配合指引孩子提早培养这一能力,将对其长期学习效果的提升大有裨益。
来讲讲答案使用的几重境界:
第零重:自然是直接抄答案。这里就不谈了。
第一重:认为不可以看答案
很多家长是不让孩子碰答案的,孩子自己也不敢看答案,大家都把这视作大逆不道的行为。
当然,不让低年级孩子自行使用答案,并非全无道理。答案若轻易可得,确实有不少同学会难以抵挡照抄答案的诱惑,这也是多数成人的核心顾虑。
但若始终将孩子视作毫无自控力的幼儿,答案在孩子心中也会逐渐变成邪恶的存在。
他们甚至会形成错误认知,认为自己只需完成作业即可,对错与否无关紧要,那是老师和家长该负责的事。
可真正的学习,本是不断补充新认知、调整旧认知的循环过程。
缺乏答案反馈这一关键环节,连自身的错误都无法第一时间察觉并改正,自然不可能在学习中成为高手。
这有点像闭着眼走路,因为无法实时监控与修正,就很难走出一条像模像样的轨迹。
第二重:带着孩子使用答案
对中低年级孩子来说,习题练习的价值不止于写完,更在于通过精准反馈帮他们建立“做-改-懂”的完整认知。
所以做完作业后认真批改是必须要守住的底线,尤其要把错题重点标注清楚。要让他们清晰意识到,把作业写完只是开始,要结合答案批改且改错后,才能算真正完成练习。
否则就算你早早把作业做完了,但里面隐藏了一堆错误却不自知,这距离真正掌握知识还有遥远的距离。
只是这个阶段的孩子,自主找错、纠错的能力还比较弱,单靠自己对着错题琢磨,很容易因为找不到问题、理不清思路而放弃。
所以批改后,家长或老师不妨花点时间陪孩子过错题:一起顺着题目理思路,逐步读透解题过程,引导孩子自己发现“刚才在哪一步想错了”“这一步为什么要这么做”。
比如数学题算错了,先让孩子说说“当时是怎么算的”;语文字词写错了,就一起对比 “正确的写法是什么样”。
如果孩子卡在某个环节,再轻轻点拨关键步骤,帮他们真正弄懂错题,而不是只改对一个答案。
有件重要的事情必须单独强调。查出错误、改正错误本就是学习的正常流程,既不可耻,更不该因此被训斥。孩子只有先建立这样的认知,才会愿意主动面对错题,后续的改错流程才能顺利推进。
但如果家长每次看到孩子错题,第一反应是大发雷霆,而非把精力放在帮孩子修正错误上,孩子就很难形成这种认知。
一旦他们开始躲避错误、甚至惧怕错误,后续再想引导他们以积极平和的姿态面对错误,就会变得格外困难。
第三重:批改+自助答案与习题课
进入中高年级后,孩子的认知能力、逻辑思维和自我管理意识逐渐提升,此时不必再像低年级那样手把手带着,而是要试着逐步放手,把一些环节交给他们自己去做。
这不仅能减轻家长和老师的负担,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在自主操作中,慢慢养成主动对自己的学习负责的习惯,为后续更高年级的自主学习打基础。
依然需要让孩子第一时间知道“哪道题错了”“错在哪里”,避免因模糊的反馈导致错因分析跑偏。
但与低年级不同的是,在批改标注错误之后,无需再逐题带着孩子梳理,可以尝试给孩子提供完整答案,让他们学着自己完成后续过程。
当然,如果确实看答案也搞不懂,说明题目难度可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外。这时可以鼓励他们寻求进一步的帮助。
比如某些题目有对应的录播讲解,哪题不会可以扫哪里,听听老师的视频讲解再回去自己去研究一下,应该会有很大帮助。
如果缺乏这种条件,可以单独找老师或同学请教,或者大家一起研究研究,这都是很好的学习过程。
第四重:根据答案自己批改学习
最迟到六年级,就必须要让孩子体验全程自主学习了。这是衔接初中的关键准备,若此时没养成,进入初中后面对更快的学习节奏、更多的自主任务,孩子极易陷入适应困境。
所谓“全程自主学习”,核心是让孩子独自走完“做题→懂题”的全流程,具体可拆解为四个关键步骤:
1、独立做题,根据答案来自己批改;
2、先独立改正习题中的错误;
3、不会的问题,仔细研究答案的详细步骤搞懂;
4、实在搞不懂的地方,找人请教。
能独立完成这套流程的孩子,就具备了基本的自学能力,这种能力带来两大核心优势:
一是效率更高。自主学习能让孩子精准聚焦自己的错题和漏洞,无需浪费时间听大量低效的课程(讲解内容难完全匹配个人需求)。
毕竟任何集体授课都无法像自主学习那样,只针对自己没掌握的部分发力,这能最大程度节省时间、提升学习性价比。
二是鲁棒性更强。这种“靠自己”的学习模式一旦建立起来,能有效抵御客观环境的变化带来的影响。
比如遇到老师经验不足、短期生病缺课等情况,就不用被动等待他人帮助,凭借已经掌握的“做题→批改→纠错→研析→求助” 完整自学循环,就能自主弥补落下的学习缺口,抗风险的能力得到了极大加强。
第五重:追求答案使用的细节
如果孩子已有能力自学了,想要慢慢成为自学高手,还需要关注一些自学细节。
很多同学喜欢一边对答案,一边看解析,这是很不好的习惯,会浪费掉某些特别重要的训练步骤。
正确做法应该是,第一遍对答案时只批对错,就算有详细的解析,也要刻意控制眼睛不去看它。这样,才可以得到一张只标注对错的试卷,和常规考试后老师批改的试卷很相似。
然后,我们可以结合批改结果,细致审视具体的错误。如果能一眼看出错在哪里,或是重新做一遍就能轻松做对,说明这道题本身对你而言难度并不大,出错多少有些可惜。
在一张试卷里,这类错误不该集中出现过多;否则,至少意味着你对不少题目的细节易错点把握得不清晰,或是单纯做题的稳定性欠佳,仍需进一步打磨提升。
如果修改一遍后依然出错,或是压根看不出自己错在哪里,这种题目就需要特别标注。它们很可能属于你的知识盲区,此时再去查看答案的细节解析会更有针对性。
看答案解析同样有技巧,最好用纸张将解析内容盖住,一行一行逐步下移查看,直到发现与自己原本解题思路的首个分歧点。
这时,一定要放慢速度,仔细思考究竟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是审题时遗漏了关键信息?是对核心知识点的理解存在偏差?还是解题思路本身就走了弯路?
这恰恰是提升能力的关键节点,几乎所有数学水平的突破,都是在这样深入剖析、修正偏差的过程中实现的。
一旦搞懂这个分歧点,答案就可以先放一边了,不必继续再往下看。此时应回到原题,尝试独立重做一遍,看看自己在答案提示下能否做对。
如果可以,说明这道题的核心难点只有这一个,且你已经基本搞清楚了。
要是重做时后面仍有错误,就需要重复刚才的步骤,再去定位并搞懂第二个分歧点。以此类推,直到彻底把这道题攻克为止。
没错,相比较一次性把答案看完,这样去做确实很辛苦,但它是值得的。
你需要慢慢明白,答案里再标准的过程,终究不属于你。只有那些花了力气、认真琢磨后才搞懂的知识,才能真正成为你的东西。
所以这样虽然看似慢一点,但时间都用在了最有价值的地方,远比盲目刷题、错了抄答案的方法高效得多。
总结
(一)关于使用答案的一些注意事项:
1、千万别认为答案是邪恶的,它是习题反馈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2、在中低年级时,一定带着孩子对照答案批改对错、认真改正错误细节,让他习惯这种学习流程。
3、在中高年级时,在保证独立完成习题的基础上,培养孩子自己使用答案完成改错流程。
4、在进入初中前,务必要建立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包括“独立做题+自己对答案+自己根据答案修正错题+搞不懂的找人请教”。
(二)一些答案使用的提升细节:
1、尽量购买有详细解析的教辅。
2、对答案第一遍只改对错。
3、独立修正错题,判定错误类型。
4、简单的错误,不要依赖答案,完全靠自己改正。同时要关注做题稳定性的锤炼。
5、实在改不出的错题,一步一步研究答案过程,看到第一个思路分歧点并搞懂为止,后面全部自己改。如遇到新问题,重复这个过程,直到突破所有分歧点、把整题做对为止。
6、实在搞不懂的地方,请教老师或家长。
看似需要注意的细节不少,但其背后的指导原则始终一致:要合理调控改错过程中的“阻力”,以实现最佳的训练效果。
这就像健身,只有带有适当负荷的训练,才能对肌肉产生最有效的刺激。学习也是同理,在确保方法科学的前提下,带有适当阻力的训练,才能最大限度地提升自身的学习水平。
有些同学总喜欢做容易的事情。比如天天做自己已经会的题,遇到不会的却不愿花时间研究;上课时只愿意被动听课,却懒得主动思考,做错的题目更是不想复盘反思。
他们总是选不费劲的路,但那些路往往是平的、甚至是下坡的。在这样的路上哪怕走再久,也没法抵达更高的地方。
反观很多学霸,看似在学习上花的时间并不多,可只要投入学习,就会绞尽脑汁钻研自己不懂的地方,绝不会轻易放过任何一道错题。
他们走的是陡峭的上坡路,所以即便花的时间不那么长,也能一直有显著的提升。
来源:育的儿学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