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三年前,这条主路得侧身才能挤过去,现在连滑板少年都懒得来打卡——数据说得很直白:25岁以下的观众快跑光了,几乎腰斩。
798的周末下午,阳光把红砖墙晒得发烫,可园区里却安静得能听见自己的脚步声。
三年前,这条主路得侧身才能挤过去,现在连滑板少年都懒得来打卡——数据说得很直白:25岁以下的观众快跑光了,几乎腰斩。
年轻人不是不爱艺术,他们只是不再把“去美术馆”当成约会首选,毕竟一张门票的钱够看三个月的流媒体会员,还能无限续爆米花。
木木美术馆抢先反应过来,干脆把展厅搬进手机。
三月初,他们和腾讯一起上线“虚拟艺术周”,数字门票秒空,朋友圈一时刷屏。
可线下那头的真实情况有点尴尬:实体展厅依旧空出大片座椅,工作人员比观众多。800万的新融资听着热闹,却像给老房子换了新窗帘——遮得住裂缝,挡不住穿堂风。
大家线上冲的是新鲜,线下要的是值得披外套出门的理由,两者中间差的不只是网速,还有“非得亲眼看看”的执念。
另一边,上海西岸把“亲眼看看”升级成“亲手玩玩”。
他们把展品做成可交互的AR图层,观众能在画布上“刮”出底层素描,也能让莫兰迪的瓶子在掌心旋转。
数据漂亮:人均停留时间翻了两倍多。
可热闹过后,复购率只有一成多一点——像一次惊艳的盲盒,拆完就完。
技术给了艺术一层糖衣,但糖衣化了,还是那颗略涩的药丸:内容不够粘人,再炫的投影也只是背景板。
更现实的问题写在租金单上。798里一家中型馆,去年房租一下子占到全年预算的四成二,老板苦笑:“我们给房东打了一份工,还顺带给保安公司打了一份。
”莫奈特展听起来名头响,可单日安保就要烧掉18万,卖票速度追不上花钱速度,展览结束一算账,盈余刚够给策展人发年终奖。
艺术在北京,正变成一场“谁能扛住成本”的耐力赛。
扛不住的,开始拆整为零。
龙美术馆把仓库打开,做成会员制“艺术银行”,交两万年费就能把一幅真迹租回家,三个月招了六百个“临时藏家”。
艺术仓库更狠,把两千平米切成四十个小展位,800块就能摆一天,新锐画家把作品挂上去,拍段短视频发抖音,当天就能卖出几幅小画。
抖音后台数据说,五千块以下的装饰画销量一季度翻了两倍,年轻人不爱看展,却愿意把画买回家当背景——他们不要艺术史,只要“这个色和我沙发挺配”。
高端拍行那边,画风完全不同。
苏富比刚落槌的春拍,70后买家占了六成,00后不到3%。
NFT更惨,交易额跌去八成,去年抢数字头像的那批人,今年安静得像没注册过钱包。
老藏家们还是认纸认布认签名,他们谈的是“配置”和“避险”,不是“颜值”和“出片”。
市场像被一把无形的刀切成两层:上面是金融化的深海,下面是快消品的浅滩,中间的水域越来越窄。
文旅部的新文件就在这个节骨眼下发,明确把“艺术体验场所”纳入文旅消费补贴。
消息一出,群里有人甩了张截图:小型机构申请成功,最高能拿到30%的场租返还。
数字不大,却像给快溺水的人递了块浮板——能不能上岸再说,至少先喘口气。
有馆长连夜改PPT,把“学术定位”四个字改成“城市微度假”,打算明年把展厅改成可以躺的懒人沙发,观众戴着耳机听艺术家讲八卦,出门还能顺手买份艺术盲盒。
艺术圈向来擅长造词,如今最热的词是“份额化”。
一幅当代版画被切成五千份,48小时募到200万,听起来像众筹,实则踩了证券化的红线。
支持者说“让普通人也能拥有艺术”,反对者翻白眼:“拆成股票的艺术还是艺术吗?
”监管还没发话,平台先忙着打补丁,把“预期收益”字样悄悄改成“支持艺术家创作”,求生欲满满。
玩法越来越花,核心却老套:缺钱的人想新招,有钱的人找新出口,艺术被夹在中间,一会儿是信仰,一会儿是筹码。
说到底,观众不是消失了,只是分散了。
有人去直播间抢999元的抽象喷绘,有人花两万租一幅大师摄影挂客厅,还有人继续飞香港抢拍场头牌。
每一种选择都在重新定义“艺术现场”——它可以是手机里的3D模型,可以是仓库里的分时展位,也可以是客厅里那幅“看着顺眼”的小画。798的空旷、西岸的AR、抖音的爆款、龙美的会员库,像四条岔路,通向同一个疑问:当艺术不再非得走进白墙黑字的盒子,它到底想成为什么?
答案还没写好,但风向已经悄悄调转。
下一轮展览的策划案里,有人把“观众停留时长”改成了“观众愿意发几次朋友圈”,把“学术深度”备注成“能否在15秒内讲清故事”。
这不是堕落,是求生——先让人愿意进来,再谈能不能留下。
艺术终究要回到人,回到“我愿意为它花点时间”的那个瞬间。
至于是线上、线下,还是拆成五千份,都只是通往那个瞬间的交通工具。
车可以换,目的地不变:让人心里咯噔一下,然后轻轻叹口气——原来世界比我想的大一点点。
来源:品则悠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