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句话要是放在十年前,鹤峰人自己听了都摇头——那会儿油炸蜂蛹只是土家寨子里秋后打牙祭的小零嘴,谁想到如今能变成县城快递点最吵的角落。
“200块一斤的虫子,买的人还排队。
”这句话要是放在十年前,鹤峰人自己听了都摇头——那会儿油炸蜂蛹只是土家寨子里秋后打牙祭的小零嘴,谁想到如今能变成县城快递点最吵的角落。
每天下午四点,顺丰小哥把成箱的干冰蜂蛹搬上车,收件地址清一色武汉、长沙,备注栏写着“今晚务必到,明早宴会用”。
涨价不是拍脑袋。
去年产量抬了15%,线上销量却蹿到三成,供需像两条赛跑的绳子,中间拴着一只蜂蛹,越扯越紧。
宜昌、湖南的蜂农也跟着凑热闹,把自家蜂框往鹤峰送——只要贴上“鹤峰”俩字,收价立刻加二十。
县里干脆趁热打铁,把“鹤峰蜂蛹”送去北京做地标评审,文件刚递上去,武汉餐厅已经推出蜂蛹刺身,一碟八只,卖价98元,还配一小撮柠檬泡沫,仪式感拉满。
最魔幻的是实验室。
华农的师兄师姐把蜂蛹磨成粉,塞进高效液相色谱仪,跑出来一张氨基酸谱图:支链氨基酸是牛肉的2.3倍,健身圈当场炸了锅,私信蜂农“能不能按克卖,当蛋白粉”。
蜂农听不懂“支链”是啥,只晓得自家门口突然停了挂沪牌的特斯拉,车主戴着墨镜问“有没有现货,我全包”。
可热闹背后,卫生院今年已收了七个被胡蜂亲肿的“采蜂勇士”。
最年轻那个才十九岁,脸肿成发面馒头,还在问医生“能不能别告诉我妈,我怕她不让挣这个钱”。
县里赶紧给乡镇医生开培训班,抗过敏药按箱往村里搬,可防护服一套四百八,蜂农舍不得,照旧戴个斗笠就上山,说“蜂认人,穿得像宇航员它更生气”。
十月十五,县里要办首届蜂蛹节,消息一出,民宿老板把房价从两百调到六百,还嫌订得晚。
开幕式节目单里有一栏“非遗采蜂技艺展示”,其实就是几个老汉戴草帽爬树,底下观众举着手机直播,弹幕飘得比蜂群还密。
有人留言“看着都疼”,立马被怼“疼啥,一斤两千块,换你你也爬”。
热闹归热闹,真要吃,先给自己把个脉。
过敏体质第一回尝,一粒就够,儿童别超过十克——这不是养生鸡汤,是急诊科医生拿病例换来的铁规矩。
真怕馋,就把蜂蛹当松露,偶尔犒劳,别当瓜子嗑;真怕贵,就等节后,价格掉回一百五,再让顺丰小哥给你塞保温箱。
说到底,蜂蛹的爆红像一面镜子:山里人想靠它换条路,城里人想靠它补点“野生营养”,商家想靠它讲新故事。
一条虫子,把城乡两端拴在一起,谁也没比谁清高。
下次再听到“200块一斤”,别急着咋舌,先想想——你买的到底是蛋白质,还是“我吃过你没吃过”的那点爽感。
来源:爱享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