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金秋时节,晋北黄土高原上,偏关县的万亩糜子迎来了丰收。这个有着“中国糜子之乡”美誉的晋北县城,正将这份传承千年的“乡愁味道”,通过现代化的深加工产业链,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强大动能。
金秋时节,晋北黄土高原上,偏关县的万亩糜子迎来了丰收。这个有着“中国糜子之乡”美誉的晋北县城,正将这份传承千年的“乡愁味道”,通过现代化的深加工产业链,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强大动能。
“中国糜子之乡”的产业根基
偏关县地处晋西北黄土高原,是黄河入晋第一县。这里平均海拔1377米,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加上无工业污染的优质生态环境,为糜子生长提供了绝佳环境。据史料记载,战国时期《吕氏春秋》中就有“阳山之糜”为当时最好食品的记载,糜子种植历史悠久。
偏关糜子米质以粳性为主,颗粒饱满,色泽金黄,营养价值显著。经检测,其蛋白质含量达12%-15.5%,明显高于大米、小米等谷物,还富含膳食纤维、维生素和钙、镁、磷、铁、锌等多种矿物质元素,具有低脂高钙的特点。近年来,偏关县将糜子产业确立为特色农业主导产业,通过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科研院所合作,引进“糜1号”、“晋糜2号”等高产优质品种,建立糜子品种选育及试验示范基地,推广机械化耕作和绿色防控技术,使糜子年种植面积稳定在8万-10万亩,为产业链延伸打下了坚实基础。
从“田间”到“餐桌”的产业链升级
过去,偏关糜子多以原粮或简单加工成糜子米的形式销售。为了突破产业瓶颈,偏关县大力扶持山西益生元生物科技、三关粮油加工等龙头企业,围绕糜子面粉做起了“深加工”大文章。糜子经过清理、去石、碾磨等工序,被加工成细腻的糜子面粉。这种金黄的面粉,成为了开发系列特色食品的“黄金原料”:
糜子月饼:打破了传统月饼以小麦粉为主的格局,糜子月饼外皮酥软,带有独特的谷物焦香,内馅结合红枣、核桃等特产,甜而不腻,粗纤维含量高,成为中秋节市场上的新宠。
糜子饺子/蒸饺:将糜子面与适量小麦粉混合,制成的饺子皮色泽诱人,口感软糯中带着韧劲,包裹上羊肉或素馅,风味独特,已通过速冻食品的形式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糜子系列方便食品:随着产业链不断延伸,糜子膨化小吃、饼干、面包、发糕、糜子糊等产品相继问世。这些产品,保留了糜子的原始营养和风味,适应了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需求。目前,全县糜子加工企业年产能达2万吨,年产值超8000万元,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体系。
科技创新驱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偏关县构建了“政府+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成熟产业发展模式,在品种优化、规模化种植、人才培养等方面持续发力:实施品种优化工程,建立良种培育基地,加强与中科院、国家糜子改良中心等科研单位的技术合作。在5个乡镇建成糜子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打造4个核心示范园区,推进糜子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平台,采取“菜单式培训”方式,提高科技示范户的辐射带动能力。全力推进产业园区建设,打造集科技研发、文化展示、电商营销、农文旅观光为一体的产业融合型现代农业园。
产业兴旺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糜子产业的发展实实在在地惠及了当地农民。通过订单农业、入股分红、园区务工等多种形式,农民分享到了产业链增值收益,直接参与糜子种植加工,农民收入显著提升。龙头企业通过“保底收购+利润分红”等方式,与农户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同时,产业园区建设为农村劳动力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实现了“离土不离乡”的就业增收。
品牌赋能 助力“偏关糜子”走出去
随着产品体系的丰富,偏关县积极打造“偏关糜子”区域公共品牌,已注册“西口在望”、“三关粮仓”、“羊粪糜米”、“农庄之爱”、“粮言谷香”、“万世德”、“恒堡余”、“紫塞粮倌”8个商标品牌,绿色认证面积达2万余亩。通过参加全国大型农产品交易博览会、开展电商直播等方式,“偏关糜子”的知名度不断提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销售网络,让这个曾经的“土特产”成为了代表健康、绿色、乡土情怀的知名农产品品牌。
一颗小小的糜子,在偏关县完成了从传统粮食到现代健康食品的华丽转身。这条不断延伸的产业链,不仅提升了农产品的附加值,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更让“糜子之乡”的金字招牌愈发闪亮,为偏关县的乡村振兴描绘出一幅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的金色画卷。
来源:山西画报忻州记者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