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秋风起,落叶黄,当朋友圈里满是“秋日氛围感”晒图时,另一群人却被莫名的低落缠上。40岁的互联网从业者张先生近来总提不起劲,连刷手机都没了兴趣,夜里还睡不香,忍不住怀疑自己“是不是抑郁了”;16岁的高中生小婷更常把“emo”挂在嘴边,盯着窗外发黄的落叶,被凉风吹
转自:扬子晚报
秋风起,落叶黄,当朋友圈里满是“秋日氛围感”晒图时,另一群人却被莫名的低落缠上。40岁的互联网从业者张先生近来总提不起劲,连刷手机都没了兴趣,夜里还睡不香,忍不住怀疑自己“是不是抑郁了”;16岁的高中生小婷更常把“emo”挂在嘴边,盯着窗外发黄的落叶,被凉风吹一吹,心里就堵得慌,“网上说这叫‘悲秋综合征’,是真的吗?”
这样的困惑,在南通市心理咨询中心很常见。入秋后,来咨询情绪问题的人比其他季节多了15%-20%,甚至有些原本情绪稳定的心理疾病患者,症状也会悄悄复发或加重。
“‘悲秋综合征’不算严格的医学诊断,但和‘季节性情感障碍(SAD)’原理相似,只是症状更轻。”中心主任施佳佳解释,它就像一场“情绪小感冒”,常见表现有:情绪莫名低落、浑身没力气、注意力总“跑偏”,有人会失眠到天亮,有人却总睡不够,胃口也可能跟着变差。
为什么有人一到秋天就容易变“丧”呢?其实是身体在和季节“较劲”。夏季日照长,大脑分泌的能让人心情愉悦的物质——血清素相对稳定;入秋后光照骤减,血清素失衡,情绪容易低落。同时,季节交替会打乱睡眠节律,尤其和情绪密切相关的“快速眼动睡眠”受影响后,就会表现为烦躁、低落。
此外,秋风萧瑟、落叶飘零的场景,本就容易让让人感到压抑或悲伤;对一些青少年来说,国庆长假后返校,打乱的作息遇上学习压力,情绪波动表现得更为明显。
应对“悲秋综合征”,增加日照时间是首选方法。施佳佳建议:“早上的阳光温和,这时多去晒一晒太阳,适当增加运动,让血清素分泌更加旺盛,弥补光照不足。”在心理层面,人们要慢慢接纳环境的变化,适当休息调节情绪,把注意力放在发现秋天的美好上,或专注于自己喜欢的事,用小成就感驱散心中的低落。
其实,“悲秋综合征”就像一场“情绪小感冒”,大多数人通过自我调节都能顺利度过,不必过度担忧,但如果这种状态持续两周以上,且明显影响工作、学习和生活,建议到专业机构进行评估,及时采取应对措施,才能安稳度过这个“多愁善感”的季节。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吴佳笑
校对 胡妍璐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