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据不完全统计,2025年以来,三桶油已在哈萨克斯坦、阿尔及利亚、伊拉克、巴西、印度尼西亚等多个国家,成功签署了8个油气区块合同,包括10余个油气区块。
三桶油正悄悄调整全球棋局!
石油 海外 区块
共2800字|建议阅读时间 2分钟
文 | 木兰
今年以来,三桶油在海外油气勘探开发市场可谓收获颇丰。
据不完全统计,2025年以来,三桶油已在哈萨克斯坦、阿尔及利亚、伊拉克、巴西、印度尼西亚等多个国家,成功签署了8个油气区块合同,包括10余个油气区块。
其中,不乏资源潜力突出的优质项目——如预估储量达96亿桶石油或71.8万亿立方英尺天然气的Gaea区块,以及潜在资源量达5亿桶油当量的别列佐夫斯基区块,实现了海外油气资源数量与质量的双重突破。
这些变化清晰表明,中国油气企业的海外布局正呈现出加速推进的态势。
签下众多油气区块合同
2025年,三桶油的海外油气拓展呈现出鲜明的区域集中化特征,在重点区域多点突破、收获颇丰。
其中,哈萨克斯坦成为当之无愧的签约热点,三桶油均在此落地重大合作项目。
6月,第二届中国-中亚产业与投资合作论坛期间,中国石油率先与哈方签署四项关键协议,内容涵盖奇姆肯特炼厂扩建、阿克纠宾尿素项目,以及阿克纠宾州“Northern-1”区块的地下勘探计划。
同期,中国石化与哈国国家石油天然气公司达成别列佐夫斯基区块联合作业协议。该区块位于里海盆地北翼,盐下层构造中蕴藏着地质资源量达5亿吨油当量的前景油气藏。
6月24日,中国海油也传来捷报。其全资子公司与哈萨克斯坦能源部、哈国国家石油天然气公司签署Zhylyoi区块油气勘探与生产合同。资料显示,该区域潜在石油资源量或超1.85亿吨。
作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国家,哈萨克斯坦油气资源储备丰富,全国可采储量达43亿吨,自1997年中国石油中标阿克乔宾油田开发项目起,中哈能源合作便持续深化,从单一项目延伸至全产业链,参与其中的中国企业也逐步增多。
除中亚外,三桶油在其他区域也有亮眼表现。
2025年,中国石化在北非实现了重大突破,与阿尔及利亚签订HBAN区块、GEG合作协议(Guern El Guessa II)及HOA协议(包括HBH和EB区块),其中HBAN区块未来峰值产能预计可达100万吨/年油当量。
在全球油气勘探的热点领域——深海,中国能源企业同样不甘落后,与埃克森美孚、雪佛龙等国际巨头同台竞技。
2025年4月,中国海油在内的8家企业联合体成功竞得印度尼西亚西巴布亚的Gaea和Gaea II区块。据印尼官方数据,这两个区块储量潜力巨大——Gaea区块预估储量为96亿桶石油或71.8万亿立方英尺天然气,Gaea II区块则拥有85亿桶石油或35.1万亿立方英尺天然气。
此外,中国石油于6月通过与雪佛龙组成竞标联合体,成功拿下巴西9个亚马逊河口盆地油气田区块,标志着中国能源企业在拉美油气勘探领域再获战略性重大突破。
总体来看,2025年三桶油的海外市场扩展成果丰硕,在重点区域、关键领域均实现了高质量突破。
背后的原因:模式创新+技术突破
今年以来,三桶油在海外油气市场屡创佳绩,频频拿下重要项目。这不仅源于我国油企坚定推进的走出去战略,更离不开两大核心支撑——合作模式的深度革新与勘探技术的硬核突破。
先看合作模式的升级,这成为三桶油打开海外市场的关键钥匙。
近年来,中国油气企业从单纯投资为主导的模式,转向更具话语权的联合运营。
在哈萨克斯坦的多个项目中,中方企业与当地国家石油公司采用50:50的权益结构,共同组建联合作业公司、共担风险。
这种联合作业者模式,区别于以往的单纯权益收购,标志着中国企业开始主动追求更多项目主导权。
而在合作机制上,利润分成模式开始替代传统服务合同。伊拉克2023年调整油气合约机制,将固定服务费模式改为利润分成,既提升了合作吸引力,也促使包括中国油企在内的更多国际公司重返伊拉克市场。
更值得关注的是,中国油企的角色正从资源开采者向资源与市场并重者转变。
2022年12月,中国海油成为首家在巴西实现天然气自主销售的外国公司。
下游市场的开拓,让中国石油企业在全球能源市场的影响力进一步加深。
在非洲,三桶油还探索出“油气+基础设施”的特色模式。例如,中国石油在乍得助力当地搭建完整石油工业体系。
如果说模式创新是软实力,那勘探开发技术的突破就是硬支撑,为三桶油的海外拓展筑牢了根基。
就以中国石油的海外项目为例。在海外勘探实践中,中国石油创新性构建了被动裂谷盆地、走滑反转裂谷盆地等油气勘探地质理论,以及前陆盆地斜坡带大型低幅度构造—岩性复合体勘探等六大核心技术。
这些成果不仅得到资源国与国际大型油公司的充分认可,更直接提升了中国油气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在开发方面,就以开采难度极高的巴西盐下油田为例,现今中国海油已深度参与开发,更在桑托斯盆地S-M-1813区块拥有100%作业者权益,还成为中国油气企业首次在巴西深海区域担任全权作业者的案例。
油气工程方面,今年以来海油工程、中油工程、中石化炼化工程接连拿下中东地区超大订单,更是我国油气工程力量突破国际高端市场的有力证明。
不难看出,三桶油在海外市场的亮眼成绩,绝非偶然。从合作模式的创新升级,到勘探、工程技术实力的突破,共同构成了中国油气企业走出去的核心动力,也让中国力量在全球能源市场中愈发不可忽视。
能源安全的“突围”
提到三桶油在海外频繁拿下油气大合同,最底层的逻辑始终绕不开能源安全这四个字。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口占全球的17.42%,但石油和天然气储量仅分别占世界的1.58%和4.5%,资源禀赋与能源需求之间的差距显而易见。
更具挑战的是,国内已探明油气资源中,34%属于深层、超深层资源,总量达671亿吨油当量。
这类资源的勘探开发,不仅需要理论技术的迭代升级,更是对油气工程、机械制造能力的极限考验。
以中国石油在塔里木油田的万米深井为例,钻井过程中科研人员经历超重载荷、井壁失稳、工具失效、地层井漏等一系列世界级难题。
为攻克这些难题,单口井的科研投入就超1亿元。截至目前,中国石油塔里木盆地超6000米深井已达1700多口,超8000米深井也有100多口。
除了深层油气,中国还有另一类硬骨头——页岩油,开采难度堪比在头发丝里找油气。中国还是世界第四大页岩油资源国,地质资源量达153亿吨。
受限于开发难度,国内原油年产量仅约2亿吨,而全年消费超7亿吨,超过70%的石油依赖进口。
这笔进口账并不轻松。按当前WTI原油价格58.78美元/桶计算,进口1亿吨原油需432.43亿美元,全年7亿吨进口量换算成人民币,成本高达21497亿元。
如此庞大的对外依存度,让走出去寻找更优资源成为保障能源安全的必然选择。这也是三桶油海外签约的重要意义所在。
从数据来看,中国油企的海外布局已初见成效。
2024年,中国石油在伊拉克、哈萨克斯坦、巴西等国的海外油气项目中,拥有约1.06亿吨油当量权益;中国海油在圭亚那、巴西等区域的权益达3400万吨油当量;中国石化在安哥拉、巴西等地也手握3300万吨油当量权益。
值得一提的是,走出国门的不仅有三桶油,中曼石油、安东油服、杰瑞股份、洲际油气、中国联合能源等民营企业,也纷纷在海外拿下油气区块合同,成为能源安全的重要补充力量。
这些海外布局的价值远超获取资源本身。一方面,让中国油企得以参与国际油气市场竞争,掌握优质资源;另一方面,有效降低了中国石油综合对外依存度,通过多元化的进口来源,分散了地缘政治带来的风险,为国家能源安全筑起了一道海外防线。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