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微信或支付宝平台搜索“乐游上海”小程序,能唤醒AI文旅助手“沪小游”;去参观正在敦煌当代美术馆展出的2025年“登临出世界”大展,一位有情感、懂艺术、有温度的“AI学者”全程陪伴观展;前往广富林文化遗址公园、佘山国家森林公园等松江的知名景区,可以让一位“AI
上海登顶国内最热门旅游城市
作者/ IT时报 潘少颖
编辑/ 孙妍
在微信或支付宝平台搜索“乐游上海”小程序,能唤醒AI文旅助手“沪小游”;去参观正在敦煌当代美术馆展出的2025年“登临出世界”大展,一位有情感、懂艺术、有温度的“AI学者”全程陪伴观展;前往广富林文化遗址公园、佘山国家森林公园等松江的知名景区,可以让一位“AI伴游”陪同,拍一张照片就能听到不同风格的讲解……
在刚刚过去的国庆中秋长假,这样的智慧文旅体验正在上海各大景区成为常态。据上海旅游大数据监测,八天长假本市共接待游客2548.5万人次,市区文旅部门以及各大文旅企业与线上平台通过“线上平台引流造势+线下场景沉浸体验”的模式,推出200多项文旅商体展融合活动。
这一波“泼天客流”加上200多道文旅“大餐”,让上海登顶国内游最热门城市。而智慧文旅的深度融入,不仅让海量游客在感受魔都魅力的同时,体验到科技赋能旅行的便捷与趣味,也为景区运营与产业升级提供新路径,文旅产业从“传统观光”向“深度体验”转型。
随拍随讲 走到哪听到哪
“9.9元解锁松江100多个景区点位的讲解,在14天内走到哪听到哪,性价比挺高的!”在松江广富林文化遗址公园,一位来自浙江的游客扫描了放置在景区内的“AI伴游”小程序码,选择“男导游”或“女导游”,以及解说语种和解说风格,这位“AI数字导游”就能跟随他走遍景区,拍下景区中的点位,“导游”就会用指定的语种和解说风格进行讲解,就像一个“放在口袋里的导游”。
10月11日,《IT时报》记者来到广富林文化遗址公园,在扫描了该二维码后,进入“AI伴游”小程序,解说风格有“童趣解说”“秘闻解说”和“正史解说”三种,在使用过程中可以更换解说风格、男女导游、解说语种等。
广富林文化遗址公园标志性的水下博物馆,青砖灰瓦在湖面下若隐若现,成为游客必打卡的“文化地标”。当《IT时报》记者拍下一片在水面上的“漂浮屋顶”后,系统对图片进行识别,随后AI数字导游出现在屏幕上,把广富林文化遗址的历史娓娓道来:“五千年前,我们的先民就在这片水网密布的土地上创造了灿烂的文明,您脚下踩的可不是普通泥土,而是穿越时空的文明密码……”
走进广富林文化遗址公园后,《IT时报》记者到的第一个点位是“集贤坊”,对准牌坊上的雕花与匾额拍照,经过识别后,AI数字导游又开始了讲解:这里的建筑可都是从徽州、浙江一带搬来的真家伙,一砖一瓦都是明清老手艺,听说明清时候,松江出了11位进士、19位举人,名副其实的“学霸之乡”……
在小程序里,还可以查看景区内的重要点位,比如松江广富林文化遗址公园内有骨针广场、知也禅寺、梅花井等,在这些点位都可以通过拍照得到AI讲解。据了解,目前“AI伴游”小程序覆盖了松江全区15家A级旅游景区100个点位。
现在,不少景区都准备了公众号、讲解器等基础服务,“一码游松江”的AI伴游有何差异化优势?“AI伴游”开发者集之互动的一位合伙人告诉《IT时报》记者,设计初衷是想解决传统讲解服务的痛点,比如游客不想付讲解器押金,也担心设备卫生问题,不想下载App或关注公众号。“小程序随扫随用,随拍随讲,不用学习如何操作,还可以选择不同风格的讲解,更个性化。”
不只能讲解 还能定位“最佳出片点”
广富林的水、佘山的树、辰山的花……从《IT时报》记者的实际体验看,通过“AI伴游”获取讲解服务比讲解器、景区公众号等更为方便,这也是松江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的“创新实践”。
上述集之互动合伙人向《IT时报》记者表示,“AI伴游”通过自研的文旅垂类大模型的专项训练,确保讲解内容贴合景区人文历史背景,精准覆盖游客对深度知识的需求;同时,结合多模态视觉识别技术与空间定位模型,游客无需依赖额外设备,仅通过拍照即可触发讲解,满足游客“即时听讲解”的需求。
对于游客而言,希望自己在景区里想了解的知识都能了解到。《IT时报》记者在佘山国家森林公园对着登山楼梯拍照,“AI伴游”并未能识别出景区。“‘AI伴游’目前主要针对景区内重点景物/景点进行训练,配置对应的讲解内容,拍摄这些重点目标即可得到讲解。”集之互动合伙人解释,由于需要投入极大的训练量与算力成本,无法对景区所有点位完成训练。对于非重点训练的普通场景,会为游客提供“兜底讲解”,比如景区类型、核心典故等,避免用户拍摄后无回应,后续也会继续优化。
或许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正是当前AI文旅产品普遍面临的挑战:既要满足游客对精准服务的期待,又要应对复杂场景下的技术局限。
除了讲解服务,拍照也是不少游客在游玩过程中的共性痛点,比如找不到景区“最佳出片点”、玩旅拍收费高耗时长等,让旅途留下遗憾。
“AI伴游”在解决讲解需求的同时,也针对拍照痛点进行了功能延伸,结合计算机视觉与景区地理数据,智能推荐最佳拍摄点位,辅助游客完成旅拍构图及姿势,还可以“一键变装”,让游客无需复杂妆造,就能拍出贴合景区文化氛围的特色照片。比如在临港滴水湖,“AI摄影大师”能精准推荐湖畔的“最佳出片点”;而在敦煌,面对莫高窟的壁画洞窟或鸣沙山的沙丘景观,“AI摄影大师”不仅会建议游客站在容易出片的位置,摆出有特色的姿势,还能提供敦煌特色的“一键变装”模板,生成敦煌飞天造型影像,无需额外租赁服装或请摄影师。
走向“价值落地”
智慧文旅的玩法有很多,比如为博物馆等文化空间打造沉浸式AR体验;为自然景区开发智能导览手环,实时推送沿途动植物科普信息……
这些场景的背后,是政策与市场的双重驱动。2024年5月,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等五部门联合印发的《智慧旅游创新发展行动计划》,明确推动AI等技术与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智慧旅游助手类应用,鼓励和支持线上服务应用创新,提升旅游目的地线上服务的智能化水平。
上海更是将智慧文旅作为重要抓手,2025年3月,上海市政府制定印发了《全面推动上海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提出要推动科技焕新旅游,打造智慧博物馆、智慧美术馆和智慧图书馆,增强智慧景区、智慧酒店服务能力,提高行程规划、旅游咨询、智能客服、机酒预订等智慧服务水平。
上海的实践,正是全国智慧旅游市场爆发的缩影。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智慧旅游业市场现状及前景调查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智慧旅游经济市场规模达到10382亿元,近五年年均复合增长率达24.44%,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4555亿元,保持高速增长态势。
市场繁荣的同时,行业痛点也愈发突出。一位业内人士告诉《IT时报》记者,游客对新智慧文旅产品存在“认知空白”,导致使用率与价值难以快速释放,增加了市场教育成本;尽管文旅行业对数字化升级需求普遍,但缺乏有代表性、成熟度高的产品,未形成可持续的市场化模式;高成本项目的技术投入与市场回报失衡,加重了行业对“技术落地价值”的疑虑。“智慧文旅需技术创新、内容创意、用户需求满足、商业模式创新的协同融合,仅靠技术创新或内容创意,若脱离用户需求与市场模式,难以走远;满足用户需求,缺乏商业模式创新,也易陷入‘投入高、热闹但无回报’的困境。”该业内人士认为,技术能解决“有没有”的问题,但还没完全破解“好不好”的难题。
贴合游客需求、平衡成本与体验的探索,让技术真正扎根于文旅场景的实用价值,智慧文旅才能从“痛点凸显”走向“价值落地”。
排版/ 季嘉颖
图片/ IT时报 乐游上海
来源/《IT时报》公众号vittimes
E N D
来源:IT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