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创新药企的竞技场上,东阳光药正以其清晰的战略布局和扎实的管线推进,勾勒出一幅从“研产销一体化”迈向“全球创新”的进阶蓝图。基于对东阳光药(06887)研产销一体化平台价值、三大核心领域创新管线进展以及财务改善趋势的充分看好,招商证券首次覆盖便予东阳光药“强烈
智通财经APP获悉,在创新药企的竞技场上,东阳光药正以其清晰的战略布局和扎实的管线推进,勾勒出一幅从“研产销一体化”迈向“全球创新”的进阶蓝图。基于对东阳光药(06887)研产销一体化平台价值、三大核心领域创新管线进展以及财务改善趋势的充分看好,招商证券首次覆盖便予东阳光药“强烈推荐”投资评级。
研产销一体化平台构建完成 三大核心领域创新管线进入收获期
回顾发展历程,东阳光药用二十余年的时间构筑了覆盖研发、生产与商业化的全链条能力。这一体系的价值正在加速显现,在抗感染、慢病代谢和肿瘤三大核心领域,公司建立起丰富且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研发管线。
在抗感染领域,东阳光药重点聚焦于乙肝功能性治愈这一全球性临床难题。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全球约有2.54亿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我国约占7500万。研究表明,慢乙肝患者若未接受抗病毒治疗,5年内肝癌发生率达14.9%,接受治疗可降至10.7%,实现临床治愈者风险骤降至约1%,充分凸显了实现临床治愈对阻断肝癌发生的关键意义。
而东阳光药前瞻性地布局了乙肝siRNA与ASO两条核酸技术路径,siRNA抑制相关病毒蛋白HBsAg合成,ASO高效降低HBsAg水平。目前东阳光药在临床前研究中均展现出优于国际同类在研产品的潜力,有望成为乙肝治疗领域的破局者。更值得关注的是,公司依托小核酸技术平台,将适应症拓展至感染、心血管与代谢疾病多领域。
在慢病治疗领域,东阳光药也是看点颇多,具备BD潜力。公司针对特发性肺纤维化(IPF)的伊非尼酮已推进至三期临床,并获得FDA孤儿药资格,临床数据预示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均优于同类,具有同靶点最佳潜力。在代谢疾病领域,公司通过GLP-1/GIP/GCG、GDF15等差异化产品,在减重疗效、给药便利性和安全性方面寻求突破,部分产品已通过海外授权印证了其国际创新价值,其中GLP-1/FGF21已经授权出海,后续存在二次BD机会。
在抗肿瘤领域,公司储备多个平台技术,瞄准临床未满足需求。从国产首个进入三期临床的FLT3抑制剂克立福替尼,到全球首创的4-1BB双抗HEC921,再到可口服的PD-L1小分子药物,深度布局合成致死、 PROTAC、新一代ADC、CAR-T、TCE等技术平台,显示出东阳光药深厚的技术储备和清晰的差异化策略。
技术平台与商业化能力共筑护城河 国际化战略开启新篇章
在创新研发的背后,是公司对技术平台的持续投入与迭代。东阳光药自主研发+对外合作构建的“AI+医药”平台,已成功推动由AI辅助设计的获选分子HEC169584进入临床阶段。
商业化层面,作为全球最大的奥司他韦生产企业,东阳光药的儿科产品线核心品种可威凭借强大的品牌力和供应链优势,在抗流感药物市场中占据领导地位。由于流感本身的爆发具有一定周期性,2025年春季流感季为淡季,若2025年冬季流感季流感流行程度有所恢复,则可能为可威带来销售弹性。
另外,丙肝产品线拥有唯一的基因特异型和泛基因型方案的国产组合,有望依托专业的销售网络快速放量。糖尿病管线覆盖全面,胰岛素出海可期,目的地市场包括美国、欧洲、亚非拉新兴市场等。这种内外兼修、创新与商业化并重的能力,共同构筑了东阳光药难以复制的综合护城河。
业绩增长动能明确 创新价值驱动长期成长
从财务视角来看,东阳光药的业绩增长动能清晰可见。这一判断不仅基于其丰富的研发管线,更得益于其覆盖全球的强大商业化网络。
在国内市场,公司销售网络已全面覆盖全国32个省级行政区、近300个地级市,高效渗透超过2500家三级医院、近万家二级医院以及近九万家基层医疗机构。在境外市场,经过多年深耕,销售网络已扎实布局于美国、德国、英国等八个国家和地区,为产品出海奠定坚实基础。
这一强大的商业化能力正在驱动公司收入结构的成功转型。值得关注的是,慢病治疗药物已崛起为强劲的增长引擎,收入从2022年的5.17亿元快速增长至2024年的10.68亿元,收入占比在两年内从13.6%近乎翻倍提升至26.6%,标志着公司正式进入"抗感染"与"慢病"双轮驱动的新发展阶段。与此同时,随着核心产品克立福替尼进入三期临床,肿瘤治疗管线也已蓄势待发,为未来增长储备了新的动能。
基于这一增长轨迹,招商证券预测公司业绩将保持稳健上升态势,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预计分别达到5.6亿元、11.1亿元和14.2亿元,同期收入预计实现42.95亿元、59.25亿元和69.95亿元,同比增幅分别为+7%、+38%和+18%。
这一明确的增长动能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已上市的抗感染与慢病产品在强大渠道助力下持续放量及出海贡献;另一方面,核心创新管线的巨大潜在价值正随着研发推进而逐步显现。当前市场估值尚未充分反映这一长远增长潜力,为投资者提供了宝贵的价值机会。
来源:智通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