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十月的北方农田,本应是机器轰鸣、麦苗初绿的季节,如今却异常安静。持续的“烂秋雨”让土地喝饱了水,小麦播种期一推再推。
农机在泥泞中陷住的车辙、农民望着连阴天空紧锁的眉头、田间来不及收获已经发黑的玉米秆——这便是在华北黄淮地区上演的2025年秋收秋种真实图景。
十月的北方农田,本应是机器轰鸣、麦苗初绿的季节,如今却异常安静。持续的“烂秋雨”让土地喝饱了水,小麦播种期一推再推。
“我种地三十年,没见过这么难的秋种,连阴雨不断”家公看着天气预报说。
“一根针”与“土里捂”:晚播小麦的两种命运。
“今年很可能会出现大面积的‘一根针’和‘土里捂’现象。”村里老人说
所谓 “一根针” ,是指晚播小麦在冬前只能长出一片叶子,细如针尖,勉强出土,但难以形成壮苗。
而 “土里捂” 则更为严峻——由于播种过晚,种子在土壤中完成了萌发过程,却因温度不足无法出土,整个冬季都“捂”在土里。
“土里捂的风险远大于一根针。”村里老人说,“出土的苗再弱,至少还活着;而土里捂的苗,很可能在土中就开始腐烂。”
面对可能出现的“一根针”和“土里捂”,有经验的老农提出了一系列应对措施。
品种选择是关键。晚播地块应选用半冬性偏春性品种,这类品种在低温条件下出土能力强,春季起身早,能有效减少“土里捂”风险。
适当增加播量。每晚播一天,每亩增加0.5公斤播量,通过增加基本苗来弥补单株生产力不足。
精细整地保出苗。在墒情适宜时精细整地,确保种子与土壤紧密接触,提高出苗率,避免因土壤空隙导致根系悬空。
“即使出现‘土里捂’,也不要轻易放弃。”老农表示,只要种子没有腐烂,春季温度回升后仍可出土,需要加强早春管理。
“烂秋雨”并非偶然。气象数据显示,近十年来,华北地区秋季降水呈增多趋势,9-10月降水量平均增加了15%左右。
随着气候变暖,副热带高压位置北移,导致华西秋雨出现“北扩东进”特征,北方地区需要建立起应对秋季多雨的新种植模式。
这包括培育更适合晚播的早熟品种、推广全程机械化收获技术、建设更多粮食烘干设施等。我们可能在经历一个农业种植模式的转折点。
地里的麦种正在土壤中静静等待。有的已经露出针尖般的嫩绿,有的仍在土中蓄势待发。
这个冬天,对北方麦农来说将格外漫长。但他们知道,只要种子还在,希望就在。
来源:水月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