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第一季结尾,他靠送外卖把三个弟妹供进校门;第二季刚更到成都,剧情直接跳档:200万基金、央视镜头、省里发的“最美家庭”小红本,一样不落。
“长兄如父”四个字,王晓举把它写成了连续剧,还顺手开了第二季。
第一季结尾,他靠送外卖把三个弟妹供进校门;第二季刚更到成都,剧情直接跳档:200万基金、央视镜头、省里发的“最美家庭”小红本,一样不落。
有人酸:是不是剧本?
他回得也简单:剧本敢让亲妈和养母同桌吃年夜饭吗?
就冲这修罗场,收视率也得爆。
先说钱。
去年十二月,他把手头攒下的外卖提成、直播打赏、农产品差价一股脑扔进“寻亲公益基金”。
账上数字看着像噱头,花法却抠门:一次DNA检测八百块,来回车票硬座报销,多一分都不给。
三个月,三个家庭抱着孩子哭上热搜,基金账户还剩一百七十多万。
网友算完账,沉默:原来“花小钱办大事”不是官方通稿,是真有人这么抠门地善良。
再聊家里人。
二弟以前拧螺丝都嫌手疼,现在蹲在成都汽修学校,天天跟发动机较劲,朋友圈晒出的成绩单居然有“优秀”俩字。
三弟更闷声,直接考上四川建院,录取通知书到那天,王晓举连夜去电脑城,砍价砍到老板翻白眼,抱回一台游戏本,嘴里念叨“画图不卡”。
高三的小妹最娇气,请的家教是隔壁川大研究生,一小时一百二,小姑娘噘嘴嫌贵,哥哥回她:你考不上,这一百二就变成罚款。
一句话,把“知识改变命运”翻译成家庭内部KPI。
当然,最招骂的是“双向赡养”。
生母、养母,两个女人隔着三十年恩怨,被他硬按在一张圆桌前。
年夜饭那天,他先给生母夹鸡腿,再给养母盛鱼汤,自己啃鸡脖子。
镜头扫过去,两个妈眼圈都红,却没人掀桌。
弹幕刷疯了:这操作,民政局都写不出来。
妇联同志悄悄把视频拷走,转头就写进“新时代家庭关系”调研报告,标题挺学术,叫《情感再分配与赡养义务的多中心实践》,翻译成人话:原来可以两个妈都要,还不用修罗场。
生意这边,他也没玩“悲情带货”。
蜀乡缘的店铺首页,没有眼泪,只有腊肉和羊肚菌,价格贵五块,备注写着:贵的是运费,不是眼泪。
三十多个留守妇女在他仓库打包,月初发工资,她们排队去镇上网点存钱的场景,比任何乡村振兴PPT都硬核。
有人问他怎么不找流量明星代言,他翻个白眼:明星能替我老乡打包吗?
能的话,我立马请。
看下来,王晓举把“反哺”玩成了闭环:
先寻亲,把离散的人找回来;再教育,把下一代托出去;接着创业,让留下的人有钱赚;最后公益,把多余的热量递给陌生人。
没有一步是高大上的“战略”,全是外卖骑手攒出来的土办法。
就像他自己说的:我也就会跑跑腿,跑久了,发现腿也能带人过河。
故事讲到这儿,如果你还在等“反转”,可能要失望。
最新路透是他陪小妹晚自习,蹲在教室外啃冷包子,被班主任拍下来。
照片里,走廊灯把他的影子拉得老长,像一条不肯收工的送货路线。
评论区有人写:这哥看起来,真累啊。
下一秒,他自己跟帖:累就对了,舒服是留给上一代的,这一代负责把路铲平。
铲得动铲不动另说,至少铲子已经握在手里。
来源:育儿注意的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