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又搞讹诈,威胁中国再不购买美国大豆,就下令终止一件事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15 16:05 1

摘要:2025年10月15日,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在一场公开讲话中再度释放对华贸易威胁,宣称若中国不恢复大规模采购美国大豆,将考虑下令禁止中国食用油进入美国市场。

2025年10月15日,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在一场公开讲话中再度释放对华贸易威胁,宣称若中国不恢复大规模采购美国大豆,将考虑下令禁止中国食用油进入美国市场。

这一言论迅速引发广泛关注,但究其本质就会发现,这并非基于经济逻辑的政策宣示,反而更接近于典型的政治施压与舆论讹诈。

这一威胁将中美农产品贸易争端推向新高度,同时暴露出美国农业产业链的结构性矛盾,反映出部分美国政客在中美战略博弈背景下,试图通过将民生商品武器化来谋取国内政治利益的惯用手法。

中国自2025年5月起全面暂停从美国进口大豆,导致美国大豆库存激增至700万吨,价格跌破成本线。

作为美国农产品出口的支柱品类,大豆曾长期占据中国进口市场的核心地位,2024 年美国对华大豆出口量达 2700 万吨,占其大豆出口总额的 51%,价值 126.4 亿美元。

但 2025 年以来,这一贸易格局彻底逆转,中方自 5 月起停止采购美国大豆,1 至 7 月美国对华出口量仅为 590 万吨,较去年同期暴跌 78%,进入 7 月后更是出现 “零订单” 现象。

中国主要粮食码头的数据显示,今年 1 至 9 月,美国粮食运输船靠岸艘次从去年的 72 艘降至 32 艘,降幅达 56%,其中 7 月以来靠岸艘次已降至 0,而南美国家的大豆运输船每月平均靠岸达 40 多艘。

市场调研机构预测,若中国在 11 月中旬前仍未重返美国市场,美国将损失 1400 万至 1600 万吨大豆订单,相当于失去半个核心市场。

美国农业部数据显示,2024年美国大豆出口总额245.8亿美元中,中国占比曾达52%,但2025年1-7月中国进口量骤降至590万吨,较去年同期减少58%。

与此同时,巴西和阿根廷凭借价格优势填补市场缺口,每月有40余艘货轮满载南美大豆抵达中国港口。

特朗普将此归咎于“中国经济敌对行为”,却回避了关税政策的核心影响,2024年美国对华大豆加征25%关税后,中国采购成本每吨增加120美元,而巴西大豆到岸价较美豆低90美元/吨。

这种价格倒挂促使中国转向南美供应链,美国大豆在中美贸易中的占比从2024年的31%跌至2025年9月的7%。

大豆出口的骤降已对美国农业州造成实质性冲击,艾奥瓦、伊利诺伊等中西部农业州作为共和党传统票仓,大豆种植面积占全美总量的 42%,当地豆农的收入高度依赖对华出口。

2025 年美国大豆丰收季到来后,因缺乏中国订单,市场供需失衡导致价格持续下跌至每蒲式耳 8.2 美元,跌破 8.5 美元的成本线,大量豆农面临 “财务悬崖” 风险。

艾奥瓦州大豆协会近期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该州已有 18% 的豆农出现现金流断裂,23% 的农户推迟了秋季播种计划,部分中小型农场已启动破产清算程序。

这种产业困境直接转化为政治压力,中西部农业团体多次组团赴华盛顿游说,要求政府采取强硬措施逼迫中国让步,特朗普的表态正是对这一诉求的回应。

中方之所以能顶住压力减少美国大豆采购,源于进口渠道的多元化布局,面对美方此前单方面加征关税的举动,中方自 2025 年 4 月起对美国大豆加征 34% 报复性关税,导致美国大豆进入中国市场的成本较巴西高出 20 个百分点,价格优势彻底丧失。

与此同时,中方加速与南美国家深化合作,2025 年 1 至 8 月自巴西进口大豆占比飙升至 85%,并与阿根廷签署为期三年的长期采购协议,锁定每年 1200 万吨的供应额度。

除了拓宽海外来源,中方还通过国内政策组合拳降低对外依赖,包括扩大油菜、花生等油料作物种植面积,开发棉籽蛋白、酒糟蛋白等饲料替代原料,从供需两端构建起抗风险体系。

这种结构性调整让美国大豆的不可替代性显著下降,也为中方应对贸易施压提供了底气。

特朗普威胁要禁运的中国食用油,并非普通食用植物油,而是用于生物燃料生产的废弃食用油,这一品类的贸易特性决定了禁运威胁的双重影响。

数据显示,中国是美国生物燃料用废弃食用油的最大进口来源,2024 年出口量达 127 万吨,占美国此类市场的 90%,美国市场则占中国该品类出口额的 45%,出口价值约 12 亿美元。

美方曾于数月前对中国此类食用油加征 125% 的关税,但未能彻底阻断贸易,反而促使中国企业加速开拓替代市场,目前韩国、印度等国已承接了约 30% 的原美国定向出口份额。

这意味着若实施全面禁运,美国生物燃料产业将面临原料断供风险,而中国企业的损失已通过市场转移得到部分缓冲。

而特朗普将食用油与大豆捆绑施压,本质上是国内政治需求的外溢,在美国大选中,中西部农业州的选票对共和党候选人至关重要,挽救大豆产业成为争取选民支持的核心议题。

特朗普团队试图通过极限施压逼迫中方让步,但美方自身的政策工具箱已显匮乏,一方面,美国政府因停摆两周导致财政紧张,此前计划的 100 亿美元农民补贴难以兑现,削弱了对豆农的安抚能力。

另一方面,寻找替代市场的努力成效甚微,尽管美方敦促非洲、亚洲国家增加采购,但印度等新兴市场的需求量仅能承接美国大豆出口缺口的 15%,远无法弥补中国市场的空白。

这种现实困境让特朗普不得不依赖 “讹诈式” 表态,试图通过制造贸易紧张争取谈判筹码。

面对施压,中方的立场始终与关税政策挂钩,中方明确表示,大豆采购的恢复需以美方取消对华不合理关税为前提,这一立场在多轮经贸沟通中从未动摇。

事实上,中方并非完全关闭采购大门,而是将贸易行为与公平的市场环境绑定,2025 年 8 月,中方曾对美国大豆进行价格询价,但因美方关税导致成本过高,最终未达成交易。

业内人士指出,即便中方为缓和关系进行象征性采购,供应链的结构性转移趋势也已不可逆转,巴西、阿根廷通过扩建港口、优化物流,已与中国形成稳定的贸易闭环,美国大豆重新夺回市场份额的难度极大。

结语

特朗普的威胁暴露出美国对全球产业链控制力的衰退,美国制造业空心化导致其农产品深加工能力不足,2025年美国豆油精炼产能利用率仅73%,较2023年下降9个百分点。

而中国已形成完整的农产品加工体系,2024年食用油自给率提升至89%,进口主要用于品种调剂,这种实力对比的变化,正使得特朗普的“禁运牌”沦为政治表演。

不知道您对此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下你的想法,喜欢文章的话记得点赞关注我们下期再见。

信源:

来源:铃木白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