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晨五点,沽源县闪电河乡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农民姜喜海已经弓着腰,在日光温棚内检查土壤墒情。他不用化肥,而是捻起一把黑土,在指间细细地搓。“这地,养了三年,才换来今天的劲儿。”他身后的西红柿,在经过58项农残检测后,将以最高8元/斤的价格,直供山姆、盒马等高端商
清晨五点,沽源县闪电河乡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农民姜喜海已经弓着腰,在日光温棚内检查土壤墒情。他不用化肥,而是捻起一把黑土,在指间细细地搓。“这地,养了三年,才换来今天的劲儿。”他身后的西红柿,在经过58项农残检测后,将以最高8元/斤的价格,直供山姆、盒马等高端商超。
沽源,这个曾经的贫困县,如今正以其独特的生态资本,叩响有机农业的大门。正如县委书记赵赞在《再谈打造“中国好土地,有机示范县”的意义》所言,“沽源能否把后发变为优势,实现换道超车,关键在于能否吸引更多的代表新质生产力的市场主体进行合作,能否为产业链、价值链高端的需求及时配置优质的资源,从而持之以恒地推动产业迭代升级,实现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
这是一条顺应天时的必然之路,也是一条充满挑战的破局之路。在这片土地上,政府、企业与农民,正共同演绎着一部关于选择、勇气与智慧的转型故事。
“必须要搞清楚的两个首要问题”
“和谁合作?为谁服务?这个问题是当前沽源农业发展必须要搞清楚的首要问题。”这是赵赞为有机农业转型定下的思想基石。破题的关键,在于重新审视自身的资源禀赋与市场坐标。
答案就写在得天独厚的山水之间。
作为“京津冀生态屏障”和“首都水源涵养功能区”,沽源的“生态禀赋”本身就是一种稀缺资源。这里的天,是教科书般的“沽源蓝”;这里的水,是直接补给京津的清洁水源;这里的土地,因长期“欠开发”而保留了难得的洁净。在全国范围内,寻找如此连片且未受污染的土地已非易事。发展有机农业,沽源占尽了“地利”。这正是首都“两区”建设赋予沽源的历史使命,也是其从传统农业“红海”跃入有机“蓝海”的底气所在。
长久以来,沽源已是农业版图上的重要一角:200余万亩耕地年产各类蔬菜超150万吨,年产值突破15亿元,是北京错季菜的“菜篮子”;藜麦种植更势头强劲,种植面积占全国1/5,叩开国际市场大门。
但光环之下,隐忧仍在。过去的沽源农业,多处于自发分散经营状态,“今年架豆3块钱一斤,明年就有可能1块也卖不上去。”种菜大户闫生感叹道,农民“靠天吃饭”的底色未变。
是继续在产量波动、价格沉浮中随波逐流,还是毅然转向高品质、高附加值的有机赛道?这是关乎未来的关键抉择。
“我们有的,正是高端市场渴求的;我们缺的,正是突破发展瓶颈所需的决心和智慧。”副县长陈瑞军认为,“摆脱‘路径依赖’,用生态价值赋能农业产业,是沽源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搞清这两个问题,沽源发展有机农业的方向豁然开朗——这并非跟风,而是一场立足地利、顺应天时的必然选择。
“当下比别人去更多地经历”
方向既定,如何破局?“只有经历别人所没有经历的经历,才能拥有别人所没有拥有的拥有。沽源目前的落后,缘于过去比别人经历的少;要想实现逆袭,唯有当下比别人去更多地经历。”
破局之路唯在经历。
这场“经历”,首先是一场政府角色的自我革命。破局的关键,在于从“管理者”变为“引导者”和“服务者”,用“有形之手”撬动市场“无形之手”。“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在土地这一核心资源上,政府积极推动“三权分置”改革,保障经营权有序流转,稳定投资者预期。
闪电河有机农业示范园,正是这场变革的生动注脚。面对巨额投入,县政府创新整合乡村振兴衔接资金1927万元,引入乾元农副食品加工有限公司,成功撬动5605万元投资。“这需要极大的决心和勇气。”示范园负责人管学孔感慨,“政府用真金白银表达了诚意,也设定了严格的生态门槛。他们明白,只有让投资者把这里当成自己的事业,才能实现长久发展。”
这正契合了“有恒产者有恒心”理念。政府的工作不再是简单的招商引资,而是精心“选婿”,寻找那些真正愿意扎根、与沽源共成长的企业。目前,全县已有5家主体获得6823.8亩有机认证,37个产品获得认证,8家主体进入有机转换期。政府负责搭建平台、完善基础设施、制定标准;企业带来资金、技术、市场和现代管理经验。这种“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农民参与”的模式,让各方结成了利益共同体。
于是,我们看到,土地正在加速集中连片,超十万亩农田稳步迈向有机转换;产业集群正逐步成型,蔬菜与杂粮两大基地持续优化布局;技术标准正在落地生根,绿色防控与生态施肥逐步成为新常态;监管体系不断完善,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追溯将为品质保驾护航;政策金融协同全面赋能,降解地膜推广与“有机贷”创新将持续缓解经营压力。最欣喜的还是姜喜海,他不光流转了土地,还通过培训进入园区工作,月收入超6000元,成了名副其实的“双薪农民”。
这一切转变的背后,是政府职能悄然转变的智慧,也是一场从规划到实施的艰苦“经历”。“历史把接力棒交到了我们手里,唯有主动去经历别人未曾经历的改革之艰、创新之难,才能收获别人无法拥有的发展成果。”这句话,道出了沽源破局的决心。
“多吃点儿苦不是坏事”
成绩固然可喜,但前行之路并非坦途。对于刚刚起步的沽源有机农业来说,成长中的烦恼无法回避。对此,县里的决策者有着清醒的认识:“多吃点苦不是坏事。”这份苦,既是破解当下困境必须付出的代价,也是赢得长远未来的战略投资。
“企业前期投资大,回报周期长,持续运营面临较大的资金压力。”“核心技术依赖外部专家,本土技术力量薄弱。”“基础设施不完善,部分环节尚未实现机械化……”企业和政府面临的挑战实实在在。
但沽源的回应,始终是“以更大决心攻坚克难”。
在资金上,强化政府引导,持续撬动社会资本,力求“引来一企、繁荣一链”,让资本与产业深度绑定;在人才上,积极与高等农业院校及科研机构建立战略合作,共同开展系统性、专业化的有机农业人才培育计划,同时培育本土专家与技术能手;在产业上,纵向延伸,重点发展净菜加工、中央厨房等精深加工环节,提升产品附加值;在品牌上,通过全方位叙事与透明化传播,将“沽源有机”从地理标识提升为值得信赖的商业品牌。
“有机农业发展是一场‘马拉松’,而非‘百米冲刺’。”绿拓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这样形容这场变革。
夕阳西下,姜喜海看着满载西红柿的货车驶向远方。他脚下的这片土地,承载着沽源县弯道超车的新希望,也铭刻着奋斗中的艰辛。这场以生态为底的农业变革,既是对“两个首要问题”的理性回答,也是一场“比别人更多经历”的主动实践,更需要一份“多吃点苦”的战略耐心。这条路,考验着决心,更磨砺着智慧。(王映华 赵晨阳 王晓曦 张晓磊)
来源:张家口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