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中国研制出全球首颗“二维硅基”存储芯片,Nature重磅发布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13 16:12 1

摘要:复旦大学的刘春森和周鹏带着团队,在2025年10月8日推出了叫“长缨”的芯片,这名字像武侠里的兵器,但其实是能用的电子元件,不是摆着看的样品,已经上生产线了,良品率有九十四点三四个百分点,能执行八位指令,支持三十二位并行操作,还能随机读取数据,速度比现在主流的


复旦团队造出全球首颗混合芯片,传统存储巨头慌了?这技术真能改变行业?

复旦大学的刘春森和周鹏带着团队,在2025年10月8日推出了叫“长缨”的芯片,这名字像武侠里的兵器,但其实是能用的电子元件,不是摆着看的样品,已经上生产线了,良品率有九十四点三四个百分点,能执行八位指令,支持三十二位并行操作,还能随机读取数据,速度比现在主流的NAND和NOR闪存快不少。

这颗芯片的秘密不在材料有多新,而在怎么把新材料和老工艺搭在一起,过去谁都想把二维材料直接铺在硅片上,结果怎么也铺不平,像拿张纸盖一堆楼,到处都是缝,复旦团队没硬拼,把存储层和控制层分开做,再用细小的孔洞慢慢对准,这办法叫柔性分立-微米互连,听着拗口,其实就是让薄薄的材料自己钻进电路的空隙里,不求表面平,反而更牢靠。

选存储器是因为现在电脑和手机都缺又快又省电的存储,AI和大数据天天在读写数据,传统内存太慢还容易出问题,二维材料做不了CPU,但做存储正好,薄,耗电少,响应快,复旦团队两年前做出了叫“破晓”的器件,一次读写只要400皮秒,那时候只是单个元件,这次他们直接做成了完整芯片,从材料好变成了真能用。

这个成果不只是技术上的突破,还带来了一套新方法,他们设计了一套能和现有控制器兼容的指令系统,不用改整个电脑架构就能用,以后要是推广开来,可能就不用再分缓存、内存、硬盘这三层了,一个芯片就能搞定所有存储,他们还打算三年内做到百万级的集成规模,技术可以授权给企业,不会做完就搁那儿没人管。

从2024年4月发布“破晓”器件,到2025年10月推出“长缨”芯片,中间只隔了半年多,刘春森说,传统芯片从晶体管到CPU得花二十多年,他们没从头造,而是搭在现有产线上,把时间省下来了,三星和台积电还在死磕晶体管怎么更小,复旦却换了条路,不跟硅基较劲,靠异构融合,把空间打开了。

全球那么多研究机构,没人早一点做出来,不是想不到,是太盯着老办法了,要么死磕二维材料怎么改,要么想用低温工艺去替代CMOS,复旦团队不一样,他们不逼着产业改,而是让新东西能用在现有的产线上,跟英伟达靠堆芯片算力不一样,他们是从架构上动手,一个往算上使劲,一个往存上琢磨。

这颗芯片不会立刻取代所有存储产品,但它指出了一个方向,未来的芯片性能提升,不一定非得靠把晶体管做得更小,而是可以靠更灵活的组合方式,接下来就看有没有企业愿意为这种能灵活适配的方案掏钱,再好的技术,没人用,也只是一堆放在实验室里的数据。

来源:每日科技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