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识人不清,是你人生的灾难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15 04:08 1

摘要:煤山的歪脖子树下,崇祯皇帝的白绫在风里打了个结。他临死前喊“朕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却没想起三年前,自己亲手把袁崇焕凌迟处死时,百姓争食其肉的场景;也没记起,卢象升在巨鹿被清军包围,他却听信谗言不给援兵,最终这位猛将战死时,铠甲上插满了箭矢。

煤山的歪脖子树下,崇祯皇帝的白绫在风里打了个结。他临死前喊“朕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却没想起三年前,自己亲手把袁崇焕凌迟处死时,百姓争食其肉的场景;也没记起,卢象升在巨鹿被清军包围,他却听信谗言不给援兵,最终这位猛将战死时,铠甲上插满了箭矢。

17年换19位首辅,他总说“无人可用”,实则是一次次把真心待他的人推开,又把豺狼请进了朝堂——《资治通鉴》里写满这样的悲剧,最痛的从不是战败,而是错信了该防的人。

隋文帝杨坚曾在朝堂上拍着杨素的肩说“得卿如得半壁江山”。当年杨素率水军平南陈,战船连起来能遮断长江,捷报传到长安时,杨坚亲自到城门迎接,把皇宫里的美女、黄金一股脑赏给他,连杨素家的门槛都被赏赐的车马踏平。

杨坚没看见,杨素每次入宫,都要绕到东宫去见杨广;更没察觉,他推荐的官员,要么是杨广的亲信,要么是见风使舵的小人。

直到他病重卧床,听见宫女说“太子令杨素拟遗诏”,才猛然坐起,拍着床板骂“独孤误我”——他骂皇后看错了儿子,却忘了自己把“毒蛇”当成了“猛虎将”。不过几个月,杨坚驾崩,杨广登基,大隋的江山,就这么毁在了一次错认里。

历史总爱重复相似的剧本。唐玄宗在勤政楼宴饮时,把安禄山叫到身边,亲手给他剥橘子,笑着说“朕的胖儿子,比太子还贴心”

可这个“胖儿子”回到范阳,就偷偷打造兵器、训练私兵,还把推荐的将领全换成自己的人——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写“禄山荐人,无不是叛党”,可唐玄宗眼里,只有安禄山磕头时的憨厚,和那句“臣愿为陛下死”的甜言。

直到渔阳的鼙鼓声敲碎长安的繁华,他带着杨贵妃逃向马嵬坡,才在马背上哭着明白:有些笑脸背后,藏着的是吃人的獠牙。

比敌人更可怕的,是戴着“朋友”面具的豺狼。寇准当年在朝堂上,力排众议提拔丁谓。他教丁谓写奏折,带丁谓见皇帝,甚至在丁谓被人弹劾时,拍着胸脯担保“丁谓是栋梁之才”。

可后来寇准反对刘太后干政,丁谓立刻调转枪口,在朝堂上列举他的“罪状”,把他贬到雷州——那个连饮用水都带着瘴气的地方。

寇准到了雷州,连间像样的房子都没有,只能住在破庙里。有天他望着北方,突然咳着血说“我竟没看清丁谓的脸”,一句话里,藏着半生识人不清的悔恨。他把丁谓当成接班人,丁谓却把他当成了向上爬的垫脚石。

其实识人哪有那么难?不过是看三件事:看他对弱者的态度,看他在利益前的选择,看他身边的朋友。曹操当年微服出巡,不看县令们如何摆酒迎接,只看他们有没有让百姓饿着肚子。

有个县令把自己的粮食分给灾民,自己啃树皮,曹操回去就提拔了他;而那些把粮仓锁起来,却用精米招待他的县令,全被罢了官。刘秀当年被王朗追杀,一路逃到饶阳,众人都劝他弃城而逃,只有冯异说“我愿留下断后,您若出事,这天下就没指望了”。

后来冯异犯了错,有人劝刘秀治他的罪,刘秀却摆手说“他在我最难时没弃我,这点错算什么”——真正的识人,从来不是看对方说了什么,而是看他做了什么。

唐太宗临终前,拉着李治的手,指着长孙无忌和褚遂良说“这两个人,能保大唐安稳”。可李治偏不听,他宠信武则天,还重用李义府、许敬宗这些奸臣。

最后长孙无忌被诬陷谋反,自缢而死;褚遂良被贬到爱州,连口干净的水都喝不上,死时连棺木都没有。

大唐的朝堂,就这样从清明变成了污浊——《资治通鉴》里写“人君之过,莫大于识人不明”,其实对普通人来说也一样。

职场里,你把重要的项目交给“靠谱”的同事,结果他把功劳全算在自己头上;生活中,你把心事说给“贴心”的朋友,转头就被传遍了朋友圈。

每一次识人不清,都是在给未来埋雷。就像项羽在鸿门放走刘邦,杨坚错信杨素,崇祯冤杀袁崇焕——他们不是输在能力,而是输在把信任给了不该给的人。

读《资治通鉴》,不是看古人的故事,而是学怎么在今天做人。别等刀子插进后背,才想起该看清对方的脸;别等损失惨重,才明白“识人”是一生的必修课。毕竟,你信对了人,路会越走越宽;信错了人,一步就能跌进深渊。

来源:金垚文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