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发表海湿总编文章:重思考昆蒙框架30x30外的生物多样性

B站影视 2024-12-01 08:05 2

摘要:海湿·引言《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 是一个国际协议,旨在扭转全球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危机。这个框架于2022年通过,是《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的成果,代表着全球在保护自然方面迈出的重要一步。其中,30*30目标是该框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个目标。它意味

本文来源于“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

海湿·引言

《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 是一个国际协议,旨在扭转全球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危机。这个框架于2022年通过,是《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的成果,代表着全球在保护自然方面迈出的重要一步。其中,30*30目标是该框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个目标。它意味着到2030年,全球至少要保护30%的陆地和海洋面积。这30%的保护区不仅数量要达到,而且要具有代表性、连通性和有效性。


2024年10月,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六届缔约方大会(CBD-COP16)召开期间,中国日报刊登了“海洋与湿地”总编王豁的文章:重新思考昆蒙框架30x30目标以外的生物多样性。应中国日报授权,“海洋与湿地”小编现将相关内容翻译发布,供读者参考。



上图是卡塔尔的浅水珊瑚调查中所摄,深度约5-8米。摄影:©摄影:王敏幹(John MK Wong) | 绿会融媒·“海洋与湿地”(图文无关)。

如果人们明白遥远岛屿上青蛙的灭绝与自身福祉的密切关系,他们可能会给予它与气候变化同等甚至更高的重视

今年10月,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里程碑成为头条新闻。葡萄牙亚速尔群岛地区议会正式批准建立北大西洋最大的海洋保护区。这个新指定的海洋保护区占地近299,998平方公里,将保护该地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包括深海珊瑚和热液喷口。

此前,澳大利亚环境部长Tanya Plibersek高调宣布,政府计划将赫德岛和麦克唐纳群岛周围的海洋保护区扩大30多万平方公里,并表示此举将使澳大利亚受保护海洋领土的总比例达到52%。这远远超过了到2030年有效保护和管理全球30%的陆地、内陆水域、沿海和海洋区域的全球目标,即更常见的“30x30”目标。

此外,今年10月,美国拜登政府宣布建立丘马什遗产国家海洋保护区,这是美国第一个由部落提名的海洋保护区。它横跨加州187公里的海岸线,覆盖11655多平方公里的沿海和近海水域,保护着其丰富的海洋生物多样性。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China Daily)

随着《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六届缔约方大会(CBD COP16)于2024年10月21日在哥伦比亚开幕,许多国家——无论是CBD缔约方还是非缔约方——都渴望展示他们在自然保护方面的进展。今年是“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成立两周年。取得了多少进展?据《生物多样性公约》执行秘书长阿斯特丽德·舒梅克(Astrid Schomaker)介绍,目前已有31个缔约方提交了国家生物多样性战略和行动计划,103个国家提交了国家目标,协调速度明显快于2011-2020年《生物多样性战略计划》和《爱知生物多样性目标》期间的协调速度

这无疑是一个积极的信号。在2022年举行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届缔约方大会上,各国就“30x30”目标达成了一致。然而,截至2024年8月,地球只有17.5%的陆地和内陆水域得到保护或保存,而海洋保护率仅为8.5%(其中不到3%得到充分或高度保护)。距离实现2030年目标仅剩6年时间,差距显然仍然很大,使未来的任务艰巨。

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许多国家目前的报告仍然主要关注保护区面积。然而,昆蒙框架包括4个2050年的长期目标和23个2030年的行动目标,旨在遏制和扭转生物多样性丧失。保护30%的陆地、海洋和内陆水域的目标只是这些具体目标之一。更广泛地说,2050年目标强调生态系统和物种健康,包括制止人类引起的物种灭绝、可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确保公平的惠益分享以及确保资金弥补每年7000亿美元的生物多样性融资缺口

因此,我们需要保持必要的警惕,避免对目前观察到的成就感到自满,因为我们忽视了更广泛的背景——全球生物多样性正在迅速下降,而且这种趋势正在加速,没有缓解的迹象。

首先,对保护区面积的高度关注可能会导致我们忽视保护工作的有效性,特别是在真正需要保护的地区,如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自然通讯》最近发表的一项研究探讨了全球保护区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全球保护区分布存在严重不平衡,特别是在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地区,这表明目前的保护战略可能无法有效涵盖关键的生态系统和栖息地。2023年发表在《海洋政策》上的另一项研究发现,全球评估的海洋保护区中有三分之一可能是“纸上公园”。在他们分析的184个海洋保护区中,有30%被认定为“纸上公园”,其中大部分位于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31%)、东南亚和大洋洲(25%)以及印度洋(20%)。

这就是为什么当澳大利亚10月宣布将扩大其海洋保护区,使海洋保护区面积达到其水域的52%(超过全球30%的目标)时,它遭到了科学界的猛烈批评。专家认为,政府的声明误导了公众,强调实际的保护区面积要低得多,并指出不到25%被指定为“禁捕”海洋保护区。

其次,我认为我们应该通过有效的主流化来强调生物多样性保护给人类带来的好处。事实上,与气候变化传播相比,围绕生物多样性的讨论总体上是滞后的。然而,生物多样性直接影响人类的生活和生存。许多药物、食品和生态系统服务来源——如水净化、土壤肥力和气候调节——都依赖于健康的生态系统。从历史上看,许多人认为生物多样性保护需要持续的财政投资。我们应该转变传播方式,更有效地强调这些投资的“回报”,用现实世界生动的例子来创造有说服力的叙述。例如,建立海洋保护区可以通过发展生态旅游(如观赏鲸鱼和海豚)产生重大效益,进而支持沿海社区或岛屿居民。同样,减少城市绿地单调的植物景观,尊重野生区域,保护和恢复小型湿地,可以通过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帮助减轻城市水污染和洪水风险。

在2018年的一次会议上,我向当时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总干事、现任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的英格·安德森(Inger Andersen)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人们对气候变化的关注远远超过对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关注?她的回答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人们常常很难把遥远岛屿上一只青蛙的灭绝与他们的生活联系起来,但他们深切关注自己每天是否能呼吸到清洁的空气。如果人们认识到自己的福祉与生物多样性的密切关系,人们的看法就会发生巨大变化。这强调了宣传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这就是为什么将生物多样性纳入主流是关键问题。

我的第三个建议是更多地关注物种灭绝问题。重要的是要记住,该框架是一项综合性举措,而不仅仅是30x30目标。2050年目标明确指出,必须停止人类引起的已知濒危物种灭绝,目标是将所有物种的灭绝率和风险降低十倍,同时将本土野生物种的数量提高到健康、有复原力的水平。此外,应保持野生和驯化物种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以保护它们的适应潜力。因此,我希望看到更多国家在这些关键方面提交“成绩单”,而不仅仅是关注新宣布的保护区面积。

(注:本文仅代表资讯,不代表平台观点。欢迎留言、讨论。)

资讯源 | 中国日报
编译 | YJ

编辑 | 绿茵

排版 | 绿叶
重建人与自然的平衡 | 支持绿会生态保护公益项目,请点击“阅读原文”

【参考资料】

©摄影:王敏幹(John MK Wong) | 绿会融媒·“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

【海湿·往期相关报道】

《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六次缔约方大会未完待续......

离岸油气平台的生态角色——是生物多样性热区,还是环境隐患?

为何1998年开展第三次广西涠洲岛、首次斜阳岛珊瑚调查?海湿人物访谈:王敏幹谈海洋生物多样性监测


来源:中国绿发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