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的是隋朝年间,杨素权倾天下、功盖一世,日常生活中排场也大得很。据说,他的府邸光是锦衣玉食的女子就有千人之多。这么多女子,他不可能都照顾得上,于是,家中某个春心荡漾的宠妾,竟然铤而走险偷偷与一少年私下相会。
像曹植那般,刀搁在脖子上,被别人强迫着写诗的事件,在别的古籍中亦有记载。譬如说 《隋唐嘉话》 一书,就收录了一则发生在当年的权臣杨素身上的相似故事。
说的是隋朝年间,杨素权倾天下、功盖一世,日常生活中排场也大得很。据说,他的府邸光是锦衣玉食的女子就有千人之多。这么多女子,他不可能都照顾得上,于是,家中某个春心荡漾的宠妾,竟然铤而走险偷偷与一少年私下相会。
不幸的是,事情很快就暴露了,气势汹汹的手下人将少年押于廷下,请求杨素处理。杨素本打算一斩了之,怎奈他无意中瞄了少年一眼,一观之下但见少年生得风度翩翩、丰标不凡,不禁动了爱才之意。
为了进一步考察少年,杨素令其写诗——杨素倒没有像曹丕那么“变态”,要求对方必须几步内写完,但那个叫李百药的少年,表现得如同曹植般出口成章,“授以纸笔,立就”。
除了才思敏捷,李百药和曹植二者身上还有一个共同点:他们同是生活在由分裂走向大一统的时代。
只不过,在权力的游戏之中,曹植郁郁死于壮年;李百药却以八十五岁的高龄去世,亲眼见证了贞观之治的辉煌。
李百药,谁也?
李百药小时候身体很差,为此,祖母才给他起了这样一个带着祈福色彩的名字。他从小热爱读书,幼年时就已经称得上是饱学之士了。
他还小的时候,某次父亲在家中设宴请客,众人在席间谈论起最近所读的书。父亲的某个朋友说:“近日我读南朝诗人 徐陵 写的文章,其中有这么一句: ‘将 刈 琅邪之稻 ’ (直译过来的意思是:收割琅邪的稻谷) ,徐陵为何特意提到琅邪,本人实在想不通。”
对于朋友提出的疑问,众人亦不能解答,这个时候,角落里的李百药低声说道:“《春秋》里有‘ 鄅 人 藉稻 ’的记载,‘鄅人’指的自然就是鄅国国君,而所谓的‘鄅’,魏晋时期经学家杜预注解曰,其位置是在如今之琅琊 。这大概就是‘刈琅邪之稻’ 这般掉书袋用法的来由。”
李百药解释“琅琊之稻”的故事记载于南宋笔记《嬾真子录》以及《新唐书》等正史。关于徐陵所引用的《春秋》的典故,笔者需要多说两句。“鄅人 藉稻 ”这句话的确出自《春秋左传》,其原文是:“六月,鄅人藉稻。”直译过来则是:“ (鲁昭公十八年) 六月份,琅琊国君巡视藉田察看水稻。”众所周知,北方地区六月是不可能收割水稻的,因此,徐陵绕了这么大一个弯,最后却说:“收割琅琊的水稻。”其实是用错了典故,他把“藉稻”(巡视稻田)理解成了“刈稻”(收割水稻)。
李百药出生于官宦之家 (其父亲历仕北齐、北周、隋三朝) ,加之那时的他不过七八岁的样子,想必不太懂得农耕之事。饶是如此,他的博学依旧引来父辈们的赞叹,从此之后,李百药有了“神童”的称号。
但同时需要指出的是,宴席上诸位读书人的沉默,某种程度上也是为了成全李百药的名声。笔者相信不排除有人故意放水,毕竟,参加那场宴席的博学之人是大有人在的,别人姑且不论,譬如李百药的父亲李德林,古书中对其同样赞誉有加,说李德林“幼聪敏”、“年十五,诵五经及古今文集”云云。
他们家族极其重视教育,李家祖辈墓志铭云:“礼让著称,备于史册”,在那样的环境下成长,一方面,李百药恪守规矩、勤奋好学;另一方面,由于年少成名的缘故,他难免十分自负。因此,李百药偷偷去杨素府邸和小妾私会的事情未必是真的,假设是真的,也有其合理性。
有道是“文如其人”,李百药的庄重与轻佻,亦同时体现在他的诗歌作品之中。
他庄重的风格常见于其抒情诗或者咏怀诗,而他轻佻的一面,常见于他的艳情诗。李百药是十分热衷于创作艳情诗的,这从他传世的诗歌总数即可以看得出来,他只有区区二十九首传世,但这二十九首诗中,光是“艳情诗”,就占了五六首的样子。
所谓的“艳情诗”,主要以描写闺房女性为主,大部分其实也还好,但也免不了有流于低俗的作品。现代学者余恕诚曾专门统计过唐朝初年“淫靡而可能带有色情暗示的艳情诗 ”,据他的统计,总数不过九首。但那九首诗中,李百药一人就占了三首。
譬如他写的《妾薄命》:
团扇秋风起,长门夜月明。羞闻拊背入,恨说舞腰轻。太常应已醉 ,刘君恒带 酲 。横陈每虚设,吉梦竟何成。
该诗的格调很明显是不太高的,以至于假设那就是李百药当年在杨素府邸一挥而就写成 (显然不可能) 以调侃杨素的,也会显得毫不违和。
该诗颈联着重描写两个不懂感情、大煞风景的木讷人物形象。“太常应已醉”一句中的“太常”,指的是东汉太常卿周泽,历史上此人以古板著称,某年他得病了却依旧在斋宫内保持清净的生活,妻子担心其身体于是特意前往探望。结果,周泽以妻子触犯斋禁为理由,将她送进了牢狱。从此之后,民间便有了“生世不谐,作太常妻;一岁三百六十日,三百五十九日斋”的俚语。
下一句中的“刘君”指的是“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此公平生最是钟爱美酒,一个“酲”字(酲,病酒也)字,概括了其爱酒的程度。因为嗜酒如命,他其实也挺不解风情的。
诗歌的主题是“妾薄命”,为了表现妾的孤独与薄命,李百药最后写道,在不解风情的人面前,纵使女子玉体横陈,最终也是形同虚设。李百药创作艳情诗时,最喜用“横陈”之类的字眼,这是他诗歌格调不高的最主要原因,譬如近代著名学者闻一多曾批评他们说:“除了搬出那僵尸‘横陈’二字外,他们在诗里并没有讲什么。”
无论如何,由于客观上写出了很漂亮的诗歌,杨素还是对他另眼相看的。《隋唐嘉话》里说,杨素不仅将宠妾嫁给了李百药,还转赠给他数十万钱财;正史中则明确记载,杨素等人极其欣赏其才学,最终奏请任命李百药为“礼部员外郎”。
彼时李百药的父亲早已去世,隋文帝杨坚于是让李百药继承父亲的爵位,不久之后,还任命他修订五礼、律令、阴阳等书籍。
元朝人辛文房撰写的《唐才子传》里,诸位贞观史臣之中,李百药是唯一的有传之人,可见后世人极其认可他的博学,认为他既有良史之笔,又有诗人之才。
可惜的是,在隋末的乱世之中,李百药的才学显得毫无用处。
杨广还是太子的时候,就极其嫉妒李百药的才华。于是,等杨广即位之后,不但削夺他的封爵,还将其贬斥到偏远的桂州。
杨广对李百药简直可以说恨之入骨。十年之后的大业九年,南方农民军发动叛乱,李百药前往会稽戍守,由于守城有功,照理该受到嘉奖。谁知道杨广看到他的名字却愤愤地说道:“为什么这个人还在?应该贬斥到更加偏远的地区。”
隋朝灭亡后,李百药辗转于各大起义军之间,过着朝不保夕的日子。他每天都有可能丢命,离死亡最近的一次是,农民起义军首领杜伏威为了惩罚他,强迫其饮用石灰酒。也许是天意使然,李百药信佛的祖母“百药”的祈福有了作用,他饮酒之后大泻不止,结果,昔日旧病反而都治好了。
随着隋朝和起义军的消亡,李百药的厄运并未消亡……唐高祖李渊也不怎么喜欢他,甚至几次三番动过杀害李百药的念头。李渊在位的那几年,李百药很不受待见,以至于最终被发配到偏远的 泾州 (今甘肃平凉市) 。
寂寂江山晚,苍苍原野暮。秋气怀易悲,长波淼难溯。索索风叶下,离离早鸿度。丘壑列夕阴,葭菼凝寒雾。日落亭皋远,独此怀旧慕。
传闻,这首诗歌作于诗人被贬途中,题目为《晚渡江津》,“江津”并不是指位于今天重庆的那个“江津”,而是“江边的渡口”。从诗中可知,李百药渡江的时间乃是秋天暮色浓重之时,彼时彼刻,面对萧瑟的江景,他的内心无比悲凉的。
好在李世民十分欣赏他,曾经给李百药赠诗曰:
项弃范增善,纣妒比干才。嗟此二贤没,余喜得卿来。
《册府元龟》载,李世民还是秦王的时候,曾经亲自去过 泾州 ,“召百药,因赐诗云云”。换言之,这首《赐李百药》可能是最早的一首李世民写给臣下的诗。
在李世民眼中,李百药是范增、比干式的大贤——那么,谁又是项羽或者纣王呢?似乎就有点细思极恐了。
贞观元年,初登帝位的李世民即迫不及待地将李百药从泾州召回。时年63岁、已经蹉跎大半生的李百药,终于可以为朝廷发光发热了。他做的那些被后世知识分子所津津乐道的事情,譬如编纂《北齐书》、写下《封建论》等雄文……都是63岁之后才开始的。
李世民与李百药二人还曾以京师为题,互相唱和写诗。李世民惊异地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李百药的诗风却愈加清丽,他不禁问道:“卿何身老而才之壮,齿宿而意之新乎?”
渐渐地,李百药的大名传遍了整个中国。《旧唐书》里说,不但“四海名流,莫不宗仰视”,连砍柴或者放牛的娃娃也都乐于吟诵他写的诗歌。 他晚年生活十分怡然自得。告老还乡后,他穿林筑山、作文饮酒,在谈论与玩赏之间,抒发平生之志趣。
李百药去世时,时年84岁,那是公元648年,亦是“贞观之治”的尾声。他全程参与、见证了大唐历史上第一个盛世,这实在是一件幸运的事情。
来源:左右图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