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1602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王阿姨今年52岁,最近常常半夜两三点惊醒,一醒就再也睡不着。白天眼皮沉得像铅块,脑袋昏昏沉沉,连煮个汤都能忘记放盐。
她以为是年纪大了,睡眠变浅很正常。可是邻居比她大五岁,照样一觉到天亮,精气神十足。
“是不是我身体出问题了?”她开始焦虑,跑去医院睡眠门诊检查,医生看了她的情况后说:“你这是肝郁脾虚型失眠,用两味中药调一调,或许效果比安眠药还好。”
那么,为什么年纪一大就容易失眠?吃中药真的能解决问题吗?
失眠不是老年人的“专利”,而是身体功能失调的信号。
医学上把失眠定义为:入睡困难、睡眠维持困难、早醒或睡眠质量下降,并持续影响白天功能。根据中华医学会《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我国成人失眠患病率接近38%,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中老年人更明显。
王阿姨的情况,属于典型的“半夜易醒型失眠”。这类失眠多与肝气郁结、心脾两虚有关,尤其女性在更年期前后,激素波动加情绪困扰,最易中招。
很多人觉得“失眠不是病”,熬一熬就过去了。其实不然,长期睡眠不足,对身体的伤害是悄无声息、逐步加重的:
神经系统受损:易焦虑、烦躁、记忆力下降,甚至诱发抑郁症;
免疫力下降:感冒、病毒感染频率上升;
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长期失眠会导致血压升高、心率不齐;
加速衰老:皮肤暗沉、脱发、内分泌失调频发。
研究显示,每晚睡眠不足6小时的人,心梗风险增加20%以上。
中医认为,“阳入于阴则寐,阳出于阴则寤”,意思是身体的阳气要入藏于阴,人才容易入睡。
而造成失眠的根源,往往是肝郁伤脾、心神不安。调理的关键,是疏肝解郁、养心安神。
医生推荐了两味经典中药:
1.酸枣仁:安神助眠的“天然褪黑素”
酸枣仁味甘、性平,归心、肝、脾经。它富含皂苷与黄酮类物质,能稳定中枢神经系统,改善紧张、焦虑引起的入睡困难。
现代药理研究也证实,酸枣仁提取物具有镇静、催眠、抗焦虑作用,而且没有安眠药的依赖性。
适合:入睡困难、多梦易醒、白天心神不宁者。
2.远志:清心开窍,解除“想太多”
远志味苦,性温,入心、肾经。它能“交通心肾、益智宁神”,古代医书中常用于治疗“思虑过度、心神失养”的失眠。
现代研究表明,远志可促进脑内γ-氨基丁酸(GABA)的释放,这是一种天然的镇静神经递质,有助于深度睡眠。
适合:半夜惊醒、烦躁不安、记忆减退人群。
小提醒:中药需辨证施治,上述药材应由专业医师根据个人体质开方使用,切勿自行乱服。
仅靠药物不能根除失眠,生活方式的调整才是治本之道。医生建议,从两个关键点入手:
1.先调“脑”:晚上别让大脑“超负荷”
很多人睡前刷手机、追剧、回复工作消息,大脑高度活跃。这会抑制褪黑素分泌,让人更难入睡。
建议:
睡前1小时停止使用电子设备;
进行冥想、泡脚或听轻音乐,帮助大脑“降速”。
2.再调“胃”:别让肠胃影响心神
《黄帝内经》有言:“胃不和则卧不安”。晚餐吃得太饱、太油会加重肠胃负担,影响入睡质量。
建议:
晚饭时间控制在睡前3小时;
少吃重口味、油腻和刺激性食物;
适当饮用百合莲子粥,养胃安神。
很多人对失眠束手无策,要么忍着,要么依赖安眠药。但其实,只要找对方法,身体是可以被“调回来”的。
像王阿姨这样的问题,通过中医调理+生活改善,一个月后就已经能自然入睡,夜里也不容易醒了。
失眠,是身体在提醒你:该慢下来,重视自己了。
参考资料: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 成人失眠症诊断与治疗指南(2023年版)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医药防治睡眠障碍专家共识(2022年)》
中国药典委员会. 《中国药典》2020年版
来源:花猫健康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