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刚刷到一条热搜:#罗马浴场手铐#,点进去一看,好家伙,2023年挖出来的青铜铐环还套在少女腕骨上,旁边陶片记着标价——“金发女奴,七第纳尔,浴场专用”。
“开放”俩字,听着像拥抱全世界,其实背后全是血淋淋的账本。
刚刷到一条热搜:#罗马浴场手铐#,点进去一看,好家伙,2023年挖出来的青铜铐环还套在少女腕骨上,旁边陶片记着标价——“金发女奴,七第纳尔,浴场专用”。
评论区一水儿“震撼”,可真正该震撼的是:同一时期,长安西市胡姬酒肆也在挖,人家出土的是雇佣契约,粟特姑娘按手印领月薪,还盖了县衙红章。
都是外国人扎堆,一边是锁链,一边是合同,差距咋就这么大?
先说人口构成。
去年《自然》发了一篇DNA测序,把长安和罗马的外来居民捋得明明白白:唐朝68%的“老外”是粟特、波斯这些会种地的,来了就分宅基地,能考翻译科;罗马82%的“外来人口”是日耳曼、高卢俘虏,身份只有两个字——奴隶。
会种地的和会打仗的,谁更容易闹事,一目了然。
再说结婚。
今年洛阳挖到《户婚律》残卷,异族通婚得先“合籍”,跟今天民政局排号一个流程,政府还送你两石麦子当安家费。
罗马那边,《十二铜表法》直接写死:奴隶婚姻不算数,生出来娃还是奴隶。
想靠联姻融合?
门儿都没有。
更扎心的是吃饭。
新疆克孜尔去年出土了唐代军城账本,边镇兵自己种地,自给率70%,剩下的30%走大运河,三年一换防,士兵带着长安户籍口粮上路。
罗马边境堡垒呢?
同位素检测骨骼,驻军90%的口粮来自地中海长途海运,一旦海盗掐线,堡垒秒变孤岛。536年火山冬天,一粒麦子运不到莱茵河,前线直接哗变,西罗马就这么饿散了。
有人杠:罗马不是给公民权了吗?212年卡拉卡拉敕令,一口气把帝国境内所有人都变成“罗马公民”。
听着豪爽,其实是皇帝缺钱了——多一个公民就多一个纳税人。
结果呢?
公民权泛滥,责任稀释,谁还替帝国卖命?
牛津统计过,235年到284年,皇帝平均在位2.3年,基本都是亲卫队一刀换一届。
唐朝那边,三省六部把决策切成三瓣,宰相、皇帝、门下省互相扯皮,反而没人能一手遮天。
文化层面,唐朝把佛教撸成禅宗,吃肉喝酒也能成佛,老百姓听着就亲切;罗马同时期密特拉教、基督教、朱庇特一家亲,斗得鸡飞狗跳。
塞浦路斯去年挖出4世纪教堂,祭台底下还埋着密特拉神像,神父白天讲耶稣,晚上拜太阳,精神分裂都没这么卷。
最黑色幽默的是学历。
唐代科举,再浪的胡商子弟也得背《论语》,背不下来就滚回去卖骆驼;罗马后期,元老院文盲率飙到40%,皇帝瓦伦提尼安三世干脆签名都让别人代笔。
文化底线没了,开放就成了脱缰的野狗。
所以,开放不是敞开大门那么简单,得先装好三道安全门:
1. 身份能升能降,让外来者看到“考公”通道,而不是锁链;
2. 饭碗里得有自己种的粮,饿不死才懒得造反;
3. 价值观可以吵架,但得有个最大公约数,比如“都得认字”。
今天全球治理指数给出一个数:0.6-0.8,文化开放度除以社会控制力,在这个区间最稳。
巧了,大唐正好0.72,罗马后期0.23——一个在天一个在地。
看完这些,再刷到“开放”俩字,别急着感动。
先问三句:户口给不给?
地分不分?
考试背不背书?
答不上来,那“开放”可能就是新版手铐,只是镀了层金。
来源:历史记录大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