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灵枢・经脉》中提到:“脾足太阴之脉…… 连舌本,散舌下”“肾足少阴之脉…… 挟舌本” ,这些论述明确了舌与脏腑之间的密切联系,为中医舌诊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代医家的不断实践与总结,舌诊逐渐发展成为一套系统、完整的诊断方法。
《灵枢・经脉》中提到:“脾足太阴之脉…… 连舌本,散舌下”“肾足少阴之脉…… 挟舌本” ,这些论述明确了舌与脏腑之间的密切联系,为中医舌诊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代医家的不断实践与总结,舌诊逐渐发展成为一套系统、完整的诊断方法。
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巧妙地运用舌诊来判断疾病的性质、病位以及病情的发展变化,为后世医家提供了极为宝贵的临床经验。例如,书中记载的 “舌上苔滑者,不可攻也”,精准地指出了通过观察舌苔的润燥来判断是否可以使用攻下之法,充分体现了舌诊在临床治疗中的重要指导意义。
到了明清时期,中医舌诊迎来了蓬勃发展的黄金阶段。众多医家对舌诊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细致的总结,涌现出了一大批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舌诊专著。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医舌诊不仅在国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传承,还逐渐传播到了日本、韩国、越南等周边国家,对这些国家的医学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1、舌色
舌色,作为舌象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精准地反映出人体内部的气血状况和疾病信息。在中医舌诊中,常见的舌色包括淡白舌、红舌、绛舌、紫舌等,每一种舌色都蕴含着独特的健康密码。
淡白舌,色泽浅淡,明显比正常人的舌色要浅。这种舌色往往与气血不足或阳气亏虚紧密相连,是身体发出的警示信号。气血不足,意味着人体的血液和精气无法充分滋养舌体,使得舌色变得淡白无华;阳气亏虚,则导致身体的温煦功能下降,血液运行迟缓,同样会使舌色呈现出淡白的状态。这类人常常会感到身体乏力,稍微活动一下就气喘吁吁;面色苍白,毫无血色;还可能伴有畏寒肢冷的症状,即使在温暖的季节里,手脚也总是冰凉的,仿佛置身于冰窖之中。
红舌,较正常舌色明显加深。主要与热证相关,又可细分为实热证和虚热证。当人体外感温热之邪,或是体内脏腑阳热过盛时,就会出现实热证。此时,红舌常常伴有舌苔黄厚、干燥的表现,舌苔就像一层厚厚的黄垢,紧紧地附着在舌面上,舌体也显得干燥缺水,甚至可能出现芒刺。患者还会出现高热、口渴难耐、大便干结如羊屎、小便短赤如浓茶等症状。虚热证则多是由于体内阴液亏虚,虚火内生所致。此时的红舌,往往红而无苔,舌体如同失去了润泽的美玉,干燥而瘦弱。患者常伴有低热,体温虽然不高,但却持续不退;颧红,脸颊两侧泛着淡淡的红晕,如同酒后的微醺;盗汗,在睡梦中不知不觉地出汗,醒来后汗湿衣衫;五心烦热,自觉手心、脚心和胸口发热,难以忍受。
绛舌,其颜色比红舌更深,如同熟透的樱桃,鲜艳欲滴却又透着几分凝重。这种舌色通常提示热盛伤阴,病情较为深重。常见于温热病的后期,热邪深入营血,犹如凶猛的野兽在体内肆意横行,大量消耗阴液,使得舌色由红转绛。此时,患者可能会出现神昏谵语,意识模糊,胡言乱语;抽搐,肢体不由自主地抽搐抖动。
紫舌,颜色青紫,仿佛被瘀血笼罩,多与气滞血瘀或寒凝血瘀有关。当舌紫干燥时,犹如干涸的河床,是热盛伤津的表现,热邪灼伤津液,导致血液黏稠,运行不畅,形成瘀血;而舌紫湿润,则如同被寒水浸泡,多为寒凝血瘀,寒邪凝滞,使得血液凝结成块,无法正常流动。紫舌的出现,往往提示人体内部的气血运行出现了严重的障碍,需要及时进行活血化瘀的治疗,以疏通经络,恢复气血的正常流通。
2、舌苔
舌苔,它由脾胃之气蒸化胃中食浊而产生,其质地和颜色的变化,蕴含着丰富的健康信息。在中医舌诊中,常见的舌苔包括薄苔、厚苔、白苔、黄苔、黑苔等。
正常情况下,人体的舌苔应该是薄白苔,它就像一层薄薄的轻纱,轻柔地覆盖在舌面上,透过舌苔可以清晰地看到舌体。薄白苔是脾胃功能正常的表现,说明人体的胃气充足,能够正常地运化水谷,消化吸收营养物质,体内的气血阴阳处于平衡状态,身体充满了活力。
厚苔,就像是舌面上堆积了一层厚厚的污垢,舌苔明显变厚,甚至完全遮盖住了舌体。这种舌苔通常提示体内痰湿或食积内停。痰湿的形成,与脾胃的运化功能失常密切相关。当脾胃无法正常运化水液时,水湿就会在体内停滞,凝聚成痰,阻滞于经络脏腑之间,导致身体出现各种不适症状。而食积则是由于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或者食用了过多不易消化的食物,使得食物在胃肠内停滞不化,脾胃的运化功能受到严重影响。厚苔的出现,常常伴随着食欲不振,看到食物就没有胃口;腹胀,腹部胀满不适,仿佛有一股气在里面乱窜;恶心、呕吐等消化系统症状,让人感到十分难受。
白苔,是最常见的舌苔颜色之一,它既可以是正常舌象的表现,也可能与多种疾病相关。薄白苔是正常的,而厚白苔则可能提示体内有寒证、湿证或食积。当人体感受寒邪,或者脾胃虚寒时,寒邪凝滞,会导致舌苔变白变厚;湿证则是由于体内水湿过多,湿气困阻脾胃,使得舌苔呈现出白腻的状态,就像舌面上涂了一层厚厚的油脂。此外,食积也会导致舌苔白厚,食物在胃肠内停留时间过长,发酵变质,产生的浊气上泛于舌面,从而形成白厚苔。
黄苔,通常与热证有关,它就像是舌面上燃起的一团火焰,颜色越黄,说明热邪越盛。浅黄苔为热轻,就像刚刚点燃的小火苗,热势较轻;深黄苔为热重,如同熊熊燃烧的大火,热势较为严重;焦黄苔则为热结,仿佛火焰已经将物体烧焦,热邪已经深入脏腑,导致津液干涸,大便干结,病情较为危急。黄苔还常常伴有其他症状,如发热、口渴、咽干、大便干结、小便短赤等,这些都是热证的典型表现。
黑苔,是一种较为少见但却不容忽视的舌苔。它多由白苔或黄苔转化而成,往往提示病情较重。黑苔的出现,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如长期使用抗生素、患有慢性疾病、体内热盛伤阴或寒盛阳虚等。在一些严重的疾病中,如败血症、恶性肿瘤等,患者可能会出现黑苔,这是身体的一种严重反应,需要引起高度重视。此外,一些食物和药物也可能导致舌苔染黑,如食用了桑葚、黑芝麻等黑色食物,或者服用了某些含有黑色素的药物,这种情况下的黑苔通常是暂时的,在停止食用或服用相关食物和药物后,舌苔颜色会逐渐恢复正常。
3、舌形
舌形,即舌体的形状,它就像是人体健康的一面镜子,能够直观地反映出人体内部的生理病理状态。在中医舌诊中,常见的舌形有胖大舌、瘦小舌、裂纹舌、齿痕舌等,每一种舌形都蕴含着独特的健康密码,为我们了解身体状况提供了重要线索。
胖大舌,舌体明显比正常人大而厚,仿佛一个被吹胀的气球,充满了整个口腔。这种舌形多与水湿内停或阳虚有关。当人体脾肾阳虚时,阳气不足,无法正常运化水液,水湿就会在体内停滞,泛滥于舌体,导致舌体胖大。此外,一些患有甲状腺功能减退等疾病的患者,也可能出现胖大舌,这是由于疾病导致身体代谢功能下降,水液代谢紊乱,从而引起舌体水肿。胖大舌的人常常伴有身体困倦,四肢沉重,仿佛被灌了铅一样;腹胀便溏,腹部胀满不适,大便稀溏不成形;小便不利,排尿不畅,尿液量少等症状,这些都是水湿内停的表现。
瘦小舌,与胖大舌相反,舌体明显瘦小,如同一个干瘪的果实,缺乏生机与活力。这种舌形多提示气血两虚或阴虚火旺。气血两虚时,人体的气血无法充分滋养舌体,使得舌体得不到足够的营养,从而变得瘦小。而阴虚火旺则是由于体内阴液亏虚,虚火内生,灼伤津液,导致舌体失于滋润,逐渐萎缩变小。瘦小舌的人常常伴有面色苍白或萎黄,缺乏血色;头晕目眩,眼前时常发黑;心悸失眠,心慌意乱,难以入睡等症状,这些都是气血不足的表现。此外,还可能伴有低热、颧红、盗汗、五心烦热等阴虚火旺的症状,让人感到十分不适。
裂纹舌,舌面上出现各种形状的裂纹,就像干涸的土地上裂开的缝隙,深浅不一,纵横交错。裂纹舌的形成原因较为复杂,可能与阴液亏损、血虚或脾虚有关。阴液亏损时,体内的津液不足,无法滋润舌体,导致舌面干燥,出现裂纹;血虚则是由于血液不足,不能濡养舌体,使得舌体失养,产生裂纹;脾虚则是因为脾胃功能虚弱,无法运化水谷,导致营养物质无法充分吸收,舌体得不到足够的滋养,从而出现裂纹。裂纹舌的人可能没有明显的不适症状,但也有些人会感到口干舌燥,舌头疼痛,尤其是在进食辛辣、刺激性食物时,疼痛会更加明显。
齿痕舌,舌边有牙齿压迫的痕迹,就像被牙齿咬过一样,呈现出一排整齐的齿印。这种舌形多见于脾虚或气虚。脾主运化,当脾虚时,脾胃的运化功能失常,水湿不能正常代谢,积聚在体内,导致舌体胖大,受到牙齿的挤压,从而形成齿痕。此外,气虚的人也容易出现齿痕舌,因为气具有推动和固摄的作用,气虚则推动无力,固摄失常,使得水液代谢紊乱,舌体胖大,出现齿痕。齿痕舌的人常常伴有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吃一点东西就感到胃胀;腹胀便溏,腹部胀满不适,大便稀溏不成形;肢体倦怠,全身乏力,没有精神等症状,这些都是脾虚或气虚的表现。
4、舌态
舌态,即舌体的动态,在正常情况下,舌体应该是柔软灵活、伸缩自如的,这表明人体的气血充沛、经脉通畅,身体处于健康状态。然而,当舌体出现异常的动态时,就可能是身体在向我们发出警报,提示我们可能患有某些疾病。在中医舌诊中,常见的异常舌态有强硬舌、痿软舌、颤动舌、歪斜舌等。
强硬舌,舌体强硬,活动不灵活,屈伸不利,就像一块僵硬的木板,难以自由转动。这种舌态常常是中风或中风先兆的重要表现之一。当人体气血逆乱,痰浊瘀血阻滞经络时,会导致舌体脉络不畅,失去正常的濡养,从而变得强硬。强硬舌的患者在说话时往往会出现言语謇涩,发音不清,就像嘴里含着东西一样;严重时甚至可能出现失语,无法表达自己的意思。此外,还可能伴有头晕头痛、肢体麻木、半身不遂等症状,这些都是中风的典型表现,需要及时就医,进行紧急治疗。
痿软舌,舌体软弱无力,不能随意伸缩,就像一根失去了弹性的橡皮筋,瘫软在口腔内。这种舌态多见于热盛伤阴或气血俱虚。热盛伤阴时,体内的热邪炽盛,灼伤阴液,使得舌体失去滋润,变得痿软;气血俱虚则是由于人体的气血不足,无法充分滋养舌体,导致舌体肌肉松弛,软弱无力。痿软舌的患者常常伴有精神萎靡,身体极度虚弱,仿佛被抽去了力气;口干舌燥,口渴难耐,喝水也无法缓解;低热盗汗,在睡梦中不知不觉地出汗,醒来后汗湿衣衫等症状。
颤动舌,舌体不由自主地颤动,就像一片在风中摇曳的树叶,颤抖不停。这种舌态可能与多种疾病有关,如甲状腺功能亢进、重度神经衰弱、脑动脉硬化、脑神经损伤等。甲状腺功能亢进时,人体的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导致身体代谢亢进,神经兴奋性增高,从而引起舌体颤动;重度神经衰弱的患者由于长期精神紧张、焦虑,导致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也可能出现舌体颤动的症状;脑动脉硬化和脑神经损伤则会影响脑部的血液供应和神经传导,导致舌体失去控制,出现颤动。颤动舌的患者常常伴有心慌心悸,心跳加快,仿佛心脏要跳出嗓子眼;失眠多梦,难以入睡,即使睡着了也容易惊醒;头晕目眩,眼前时常发黑等症状。
歪斜舌,舌头伸出时偏向一侧,就像一个失去平衡的天平,左右不对称。这种舌态多见于中风先兆、中风后遗症或面瘫等疾病。当人体脑部血管发生病变,如脑出血、脑梗死等,导致一侧脑部神经受损时,会影响舌体的运动功能,使得舌头伸出时偏向一侧。此外,面瘫患者由于面部神经受损,也可能出现歪斜舌的症状,同时还会伴有口角歪斜、闭眼不全、面部表情肌瘫痪等表现。
舌诊并非一蹴而就的技能,它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和实践,积累经验,才能准确地解读舌象所传达的信息。同时,舌诊也不是孤立的诊断方法,它需要与中医的其他诊断方法相结合,才能为我们提供更全面、更准确的健康评估。
来源:小青谈养生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