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石还是稀土?巴铁背刺谣言惊动外交部!中方罕见言辞通告宵小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14 18:53 1

摘要:10月初,盘踞在阿富汗境内的巴基斯坦塔利班武装分子突然越境袭击巴方哨所,巴安全部队随即展开强力反击。冲突迅速升级,演变为巴阿两国之间规模罕见的直接交火。硝烟弥漫之际,一则关于“巴基斯坦利用中国技术向美国赠送稀土”的消息在国际舆论场疯狂传播。

10月初,盘踞在阿富汗境内的巴基斯坦塔利班武装分子突然越境袭击巴方哨所,巴安全部队随即展开强力反击。冲突迅速升级,演变为巴阿两国之间规模罕见的直接交火。硝烟弥漫之际,一则关于“巴基斯坦利用中国技术向美国赠送稀土”的消息在国际舆论场疯狂传播。

一边是巴基斯坦因经济困境寻求外部合作,一边是中国为维护技术安全出台新规,再加上一些不实传言的干扰,让不少人对事件走向产生了好奇,而背后的事实其实比传言更值得理性看待。

巴阿战火未熄,另一场针对中巴友谊的“舆论战”也在同步上演。

从公开信息来看,巴基斯坦近期面临着不小的经济压力——外债规模达到1300亿美元,外汇储备也处于紧张状态。在这样的背景下,今年9月,巴基斯坦与美国USSM矿产公司签署了一份价值5亿美元的矿产勘探合作备忘录,计划向美方出口稀土原矿以及锑、铜等初级矿产。

紧接着在9月28日,巴基斯坦总理夏巴兹和陆军元帅兼参谋长穆尼尔到访白宫,并向特朗普赠送了一盒巴基斯坦“土”特产。

正是这一盒“土”特产,10月4日英国《金融时报》立刻脑补出“中国技术输出+巴基斯坦资源输送”的大戏“《Pakistan courts US with pitch for new Arabian Sea port》”。

事实上这件发生在上个月底的新闻最初并没有大肆发酵起来,直到近期中国于10月9日连续发布两道加强稀土资源出口管制的命令(61号、62号令)之后,都能立刻被网上某些别有用心者大肆炒作,歪曲解读解读成中国是在“敲打”巴基斯坦。

提一个冷知识,有英国最有故事的媒体之一的《金融时报》,其实早在2015年就以13亿美元价格卖给了日本经济新闻(简称日经),这些年英国《金融时报》和日本《经济新闻》一直都站在诋毁中国的第一线,多次编造抹黑中国的新闻。

近期巴基斯坦可谓处在舆论的风口浪尖,各种关于“巴铁不铁,利用中国技术开采稀土转赠美国”“巴方“倒戈”邀请美方参与另一个战略港口”“巴基斯坦将中国战机核心武器转交别国”等充满恶意的谣言甚嚣尘上。

这样大规模的舆论战,目的就是在巴方深陷边境冲突之际,强行制造对巴不利的国际舆论,试图破坏中巴关系,模糊中国稀土管控能力,为后续中美贸易战,美国不惧中国稀土制裁做铺垫。

然而事实是到目前为止,关于邀请美国参与港口建设,并没什么官方媒体确认巴方正式发出了合作的文件,反倒是美国智库CSIS的报告里提到一句“南亚港口的地缘价值会不断上升。”相比之下,谁更在意已经不言而喻。

10月13日,中国外交部记者会上,发言人林剑用罕见的直白言辞给这场闹剧画上了休止符——“这些报道捕风捉影,甚至是挑拨离间,完全缺乏事实依据,所谓“向美方赠送稀土”的说法更是不实,巴方领导人展示的矿石,其实是工作人员购买的巴基斯坦宝石原矿样品,与稀土无关”。

同时林剑也再次说明,中国出台稀土出口管制措施,与巴基斯坦没有任何关联,这是中国依据法律法规完善自身出口管制体系的正当做法,目的是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与地区稳定,履行防扩散等国际义务。

中方的澄清干净利落地斩断了那些编织谣言的蛛丝,有力回击了离间中巴友谊的图谋,为处于战火与舆论双重压力下的巴基斯坦提供了关键支持。

这场由稀土引发的舆论风暴,这就好比把路边捡的鹅卵石说成“月球陨石”,但凡有点常识的人都不会信,但西方媒体“集体失明”的背后其实是某些势力精心策划的地缘博弈,不过是一场试图离间中巴“铁杆友谊”的低劣剧本。

谣言发酵的同时,恰好是中国宣布完善稀土出口管制体系的关键节点。这种刻意的时间关联,已经是某些势力玩了几十年的老套路了——先制造恐慌,再嫁祸于人。

为啥偏偏挑稀土下手?因为稀土这东西太重要了。小到手机屏幕、新能源汽车,大到导弹、战斗机,都离不开它。而中国不仅占了全球90%以上的稀土分离提纯产能,还掌握着最核心的技术。

西方这些年凭借各种专利“长臂管辖”躺着赚钱,现在突然发现不仅“脖子”被卡住了还没有办法躲得开,于是现在中国稀土管制新规的出台,在西方某些政客和媒体眼中成了“破坏全球供应链”“稀土武器化威胁”的罪证。

中国的稀土管制真的像他们说的“破坏供应链”吗?恰恰相反,中国一直是全球稀土市场最可靠的供应者,如今他们不是反对“管制”,而是反对“中国主导的管制”,是想在中美贸易战中,让美国依然能俯视中国,不能轻易让中国掌握话语权。

中方手里最好用的牌是稀土牌没错,但是稀土并不“稀”,“稀”的是提纯稀土的技术,美国本土也有很多稀土,包括缅甸、乌克兰、加拿大境内都有很多稀土,但是光有稀土没有技术还是不行,这些稀土还是要放到中国这里进行提纯。

最后

在这场围绕稀土的博弈中,最令人深思的不是技术之争,而是国际关系中的信任考验。

为中巴友谊为啥这么铁?正是因为中国与巴基斯坦从来不是“利益交换”,而是“相互尊重”,两国经历过地震救灾的生死考验,扛过西方制裁的压力,是才经受了时间和实践的考验的“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

中巴之间的合作最大的痛点在哪里?正是在于巴基斯坦境内的恐怖组织和反政府武装力量,例如俾路支武装,要知道中巴经济走廊最重要的一段路程就在巴基斯坦的俾路支省。

近年来,中国一直在投资建设巴基斯坦的瓜达尔港,想要将该港口作为中国的战略性港口,但是由于俾路支地区的武装力量屡屡对中国公民发动袭击,导致该项目几十年都没有大的发展。

而巴基斯坦与美国打算勘探的油田就在俾路支省,而俾路支武装力量背后力量不仅有美国还有印度等国家的支持的,所以巴基斯坦这一招就叫“釜底抽薪”。而巴基斯坦将开伯尔-普什图省等安全风险较高地区的勘探权交给美国企业,既引进了外部资金技术,合约设定勘探期满后开采权归巴政府所有,更能保证项目安全。

此外,巴基斯坦矿业发展委员会主席早已和中方沟通,明确承诺不会损害中国利益,这种事先沟通的做法,为双方互信奠定了坚实基础。

随着世界多极化趋势深入发展,类似的博弈还将继续。但有一点是确定的:任何试图通过造谣生事来破坏国际关系的行为,最终都会在事实面前原形毕露。

稀土之所以珍贵,在于它经过千锤百炼后展现出的独特性能;国家间的友谊之所以牢固,在于它历经风雨考验后依然坚如磐石。当舆论的尘埃落定,留下的必将是更加清晰的地缘政治图景——真正的伙伴关系,从来不会被几句谣言所撼动。

来源:百态追踪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