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吉林省博物馆的珍藏中,有一幅徐渭的行书作品,以其沉郁顿挫的笔力,道尽了一位天才文人的孤愤与倔强。这幅《行书录杜甫七律诗轴》,绫本,纵162.5厘米,横54厘米,是徐渭晚年行书的代表作之一。他所录杜甫的《官阁邀宾》,本是一首描绘春日宴游的七律,却在徐渭的笔下,
在吉林省博物馆的珍藏中,有一幅徐渭的行书作品,以其沉郁顿挫的笔力,道尽了一位天才文人的孤愤与倔强。这幅《行书录杜甫七律诗轴》,绫本,纵162.5厘米,横54厘米,是徐渭晚年行书的代表作之一。他所录杜甫的《官阁邀宾》,本是一首描绘春日宴游的七律,却在徐渭的笔下,被注入了强烈的个人情感,成为一曲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的慷慨悲歌。
观此轴,最先感受到的是一股扑面而来的雄强气势。这幅作品尺寸高大,徐渭的笔触如刀劈斧削,力道千钧。“官阁邀宾许马迎”起笔即不凡,“官”字首笔竖画如长剑出鞘,挺拔有力,奠定了整幅作品刚健的基调。他的行书,不像王羲之那般飘逸潇洒,也不似赵孟頫那般温润秀美,而是充满了一种生涩、苍劲的力量感。线条时而厚重沉郁,时而细劲如丝,墨色的浓淡干湿对比强烈,仿佛是他内心情绪的跌宕起伏。
徐渭在结字上极具匠心,却又显得“无法无天”。他打破了常规的字形结构,大胆地进行夸张和变形。比如“午”字,竖画拉长,几乎占据了字的一半高度,显得孤高而独立。“城”字的右边部分则写得极为紧凑,与左边的“土”形成鲜明对比,有种风雨飘摇中坚守的意味。这种看似不合常理的结字,恰恰是徐渭艺术个性的极致体现——他不愿受任何束缚,只想在笔墨间释放最真实的自我。
值得玩味的是,徐渭选择书写杜甫这首诗,并非偶然。杜甫的诗歌沉郁顿挫,饱含忧国忧民之情,而徐渭的一生,才华横溢却命运多舛,八次乡试不中,精神几近崩溃。他在诗中所写“虚疑皓首冲泥怯,实少银鞍傍险行”,既是对诗中情境的描绘,更是对自己一生困顿、壮志未酬的感慨。徐渭以苍劲的笔墨,将这份沉郁与不甘表现得淋漓尽致。他的书写,不是简单的抄录,而是与古人的隔空对话,是将自己的生命体验融入到诗歌的意境之中。
这幅作品上钤印“天池山人”和“青藤道士”,都是徐渭的常用印。这两方白文印章,线条刚硬,与他的书法风格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这幅作品完整的艺术风貌。
总而言之,徐渭的《行书录杜甫七律诗轴》是一幅充满力量与情感的杰作。它不仅仅是一件书法作品,更是一位伟大艺术家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在这幅作品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精湛的技艺,更是一种不屈的精神和对艺术自由的执着追求。
附:徐渭《行书录杜甫七律诗轴》释文
官阁邀宾许马迎,午时起坐自天明。
浮云不负青春色,细雨何孤白帝城。
身过花间沾湿好,醉于马上往来轻。
虚疑皓首冲泥怯,实少银鞍傍险行。
徐渭。
钤印:天池山人(白文)、青藤道士(白文)
壮士留步!编辑不易,恳请点赞、评论、转发,不胜感激!(图片来自网络,只为传播艺术)
来源:牧之堂弘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