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被苹果驱逐后,他带着一群老部下孤注一掷,花3年时间、烧光700万美元打造所谓的“完美电脑”,结果上市后每月只卖400台,连比尔・盖茨都毫不留情地公开嘲讽“这就是垃圾”。
提起乔布斯,多数人第一反应都是他站在苹果发布会上,手举iPhone或Mac掀起行业革命的高光时刻。
可很少有人知道,这位站在“产品神坛”上的人物,也曾有过一段近乎“翻车”的创业经历。
被苹果驱逐后,他带着一群老部下孤注一掷,花3年时间、烧光700万美元打造所谓的“完美电脑”,结果上市后每月只卖400台,连比尔・盖茨都毫不留情地公开嘲讽“这就是垃圾”。
明明手握能颠覆行业的产品思维,为什么偏偏在这场“复仇之战”里摔得这么狼狈?
乔布斯离开苹果时的处境,远比外界看到的更憋屈,他不是主动退场,而是被自己一手参与创办的公司“踢”了出去。
这种巨大的落差感,让他没歇多久就火速启动了NeXT电脑研发项目。
说穿了,这哪儿是一次全新创业啊,更像一场“赌气式证明”,他就是要造一台远超当时行业水准的电脑,让苹果的那些决策者们亲眼看看,“放弃我乔布斯,是你们多大的错误”。
可就是这份“证明心态”,从一开始就给NeXT埋下了隐患。
咱们都知道,常规企业研发电脑,都是先敲定硬件方案,再根据硬件微调外观,毕竟修改电路板成本又高、难度又大,相比之下,造型上稍微妥协下要容易得多。
但乔布斯偏不按常理出牌,他先把“完美立方体机身”的标准定死,每条边长必须精确到1英尺,每个角都得是标准的90°,然后才让工程师去修改电路板和配件尺寸,硬生生往固定的壳子里塞。
懂点工业生产的人都清楚,模具要是做绝对的90°角,脱模的时候会特别困难,行业里的传统做法都是预留一点微小斜度来解决这个问题。
但NeXT为了追求“完美直角”,压根不接受任何妥协,最后花65万美元在芝加哥定制了专用模具。
更夸张的是,有一次乔布斯发现电脑底板上有一条特别细微的划痕,当场就放下手头所有事,直接飞到千里之外的芝加哥压铸厂,逼着工厂重新修改模具。
后来工厂的工人回忆起来还说,“我们见过对品质要求高的客户,但真没见过身价上亿的企业家,会为了一条几乎看不见的划痕,专门跑这么远过来盯着改。”
这种对“瑕疵零容忍”的态度,表面看是对产品负责,实际上却是把“个人审美”凌驾于“商业成本”之上。
那时候的乔布斯,更像个追求极致艺术的设计师,完全没拿出创业者该有的权衡利弊的理性,他根本没意识到,这种“为了细节不计成本”的投入,正在一点点啃噬公司的资金储备,也让项目离真正“落地”越来越远。
NeXT整个研发过程,几乎就是乔布斯“个人执念”的全程输出,不光硬件要“完美”,连软件、工厂甚至工程进度,都得围着他的“理想标准”转,半点不肯妥协。
先说说软件方面,NeXT一开始就把目标市场定在了教育领域,可乔布斯偏要坚持把硬件、软件和内容高度整合,甚至异想天开要在电脑里内置各类词典和文献资源。
为了拿到《莎士比亚作品集》的电子版权,他专门飞到牛津大学出版社去谈判,还提出了一个听起来挺诱人的合作模式,先付2000美元定金,之后每卖出一台NeXT电脑,就分给出版社74美分提成。
谈判的时候,他还跟出版社负责人说,“对你们来讲,这不光是一笔意外之财,更能让你们走在时代前列,做一件以前没人做过的事。”
这番话还真打动了对方,最后NeXT成了全球第一台能搜索电子书的电脑。
可问题是,教育市场的核心需求从来都是“性价比”和“实用性”,根本不是“内置莎士比亚全集”这种锦上添花的功能。
乔布斯一门心思沉迷于“打造独一无二的体验”,却完全忽略了目标用户的真实痛点,高校采购电脑时,更看重的是价格实惠、基础性能够用,哪会为了“能搜电子书”这种小众功能多花钱?
比软件问题更致命的,是他对工程进度的“漠视”。
为了追求所谓的“专属感”,他死活不肯用市面上现成的芯片,非要让工程师专门为NeXT量身定制,研发过程中还总临时变卦改需求,今天觉得这个功能不够好要调整,明天又觉得那个设计不够完美得重做,结果项目出货时间一延再延。
当时团队里的工程师还劝过他,“现成的芯片性能已经够用了,定制不仅费钱,还特别耗时间。”
可乔布斯根本听不进去,他就认一个理,“只有专属定制,才能体现出产品的独特性。
就因为这份固执,原本计划18个月就能出货的电脑,硬生生拖到3年后才勉强上市。
更让人没法理解的是他在工厂管理上的“艺术执念”。
他非要把NeXT的工厂涂得五颜六色,弄得跟艺术馆似的,还专门搭了个玻璃观景台,动不动就邀请客户和媒体来参观,就为了展示他引以为傲的“工业美学”。
要知道,之前他在苹果负责Mac工厂的时候,就因为过分追求外观而忽略了生产效率,导致工厂成本一直居高不下。
结果这次他不光没吸取教训,反而变本加厉,工厂的墙面涂了又改、改了又涂,光花在油漆上的钱就不是个小数目。
有员工私下里吐槽,“咱们是来做电脑的,又不是来开艺术展的,折腾这些有啥用?”
再说说他的管理风格,那更是把“高压”拉满了。
心情好的时候,他能用一场激情演讲把团队的斗志全点燃,可一旦发现员工做得不符合他的预期,就会在公开场合毫不留情地指责。
甚至用所谓的“现实扭曲力场”强迫员工接受他的想法,说白了,就是用极具煽动性的话,让员工相信“那些看起来不可能的目标,其实都能实现”。
这种管理方式虽然能让团队在短期内爆发出战斗力,但长期下来,不少工程师因为扛不住高压和频繁的羞辱,悄悄离开了团队,这又进一步拖慢了研发进度。
时间来到1986年9月,NeXT的资金已经快撑不住了,这时候乔布斯已经砸进去近700万美元,可产品连个影子都还没见着。
为了让公司活下去,他只能开始找风投融资,还定了个近乎“离谱”的估值,投资方只要掏300万美元,就能拿到10%的股份,换句话说,当时NeXT在他眼里,估值已经到了3000万美元。
懂行的人一看就明白,这个估值纯属空中楼阁,那时候的NeXT,除了一处装修得挺精致的办公场地,既没有成型的产品,也没有任何收入,连盈利前景都看不见。
可偏偏就有人愿意当这个“冤大头”,他就是罗斯・佩罗。
罗斯・佩罗可不是普通的投资人,他之前把自己创办的EDS公司以24亿美元卖给了通用汽车,手里根本不缺资金。
不过他愿意投资NeXT,多少还带着点“弥补遗憾”的心思,1979年的时候,年轻的比尔・盖茨曾找过他融资,结果他当时没看上,后来微软上市后市值一路飙升到10亿美元,每次想起这事,他都后悔得不行。
所以当他在纪录片里看到乔布斯和NeXT的介绍时,立马觉得“这说不定就是下一个微软”,当场就给乔布斯打了电话,表达了投资意愿。
乔布斯一看有“土豪”主动上门,立马改了主意,之前定的估值不算数了,反而把价格抬高了3倍。
最后,罗斯・佩罗花了2000万美元,只买到了NeXT16%的股份,这意味着NeXT的估值一下子涨到了1.26亿美元。
这事在当时的硅谷成了不小的笑谈,一级市场的估值哪儿有什么固定标准啊,只要故事讲得够动听,总有人愿意为这份“情怀”买单。
拿到投资后,乔布斯把目光投向了微软,他知道,想让NeXT站稳脚跟,必须得让微软为其开发应用软件,毕竟那时候微软在软件领域的地位,没人能撼动。
虽说这时候他和比尔・盖茨的实力已经差了一大截,但在“心理战”上,乔布斯依旧不肯服软。
1987年夏天,盖茨第一次去NeXT总部拜访,乔布斯故意让他在大厅等了半个小时,见面后还当着盖茨的面跟其他人闲聊,明摆着就是要故意打压盖茨的气势。
可盖茨根本不吃这一套,看完NeXT电脑的演示后,他冷冷地丢了句,“这台机器就是垃圾,光驱反应慢,机箱还贵得离谱,绝对没前途,我可不想浪费时间。”
乔布斯当场就火了,冲着盖茨大喊大叫,可盖茨依旧很冷静,“等你们真的在市场上站稳脚跟了,我再考虑做软件的事。”
之后双方又谈了好几次,盖茨始终是这个态度,甚至还在公开场合多次说NeXT的坏话,这一下,其他软件开发商也不敢跟NeXT合作了,毕竟没人愿意得罪微软。
被逼到绝境的乔布斯,想出了一个“釜底抽薪”的办法,既然微软是靠IBM电脑起家的,那他就去跟IBM合作,让IBM用NeXT的系统,相当于断了微软的“后路”。
1987年6月,乔布斯在一次活动上偶遇了IBM董事长约翰・艾克斯,一上来就吐槽微软,“你们把所有软件都交给微软,这也太危险了,说实话,他们的技术真没那么好。”
约翰・艾克斯反问他,“那你能帮我们解决这个问题吗?”乔布斯立马接话,“我这儿正好有套合适的系统。”
几周后,他带着NeXT的系统去了IBM总部演示,IBM的工程师一看就被吸引了,这套系统的流畅度和功能,比当时市面上的其他系统强太多了,当场就表示想把它装在IBM的电脑里。
盖茨得知这个消息后,当场就急了,立马警告IBM的高管,“NeXT的系统跟其他任何软件都不兼容,你们要是真用了,后续肯定会有大麻烦。”
可那时候IBM已经被NeXT的系统打动了,根本没听盖茨的警告。
更让盖茨紧张的是,康柏、戴尔这些大公司也主动找上门,希望能获得NeXT系统的授权,甚至有行业大佬劝乔布斯,“别再做硬件了,专心做软件吧,只要解决了兼容性问题,我们愿意付更多钱。”
现在回头看,要是乔布斯当时真听了这个建议,NeXT说不定就是另一个结局了,毕竟那时候软件授权的市场空间远比硬件大,还能避开硬件生产的高成本陷阱。
可乔布斯骨子里的“控制欲”根本不允许他这么做,他没办法忍受自己精心打造的“完美软件”,运行在他眼里“丑陋不堪”的硬件上,让他为了适配别人的产品而妥协,更是比杀了他还难受。
后来他自己也反思过,“我做NeXT,就是为了打造一款从头到尾都完美的产品,要是开放系统授权,不就违背我最初的初衷了吗?”慢慢地,他对系统授权这事没了兴趣,IBM的合作合同到期后,也没再续约。
就这么着,盖茨原本担心的“麻烦”,被乔布斯自己亲手化解了。
1988年10月,耗时3年的NeXT电脑终于迎来了发布会。
对乔布斯来说,这场发布会太重要了,他就是要通过这场发布会,向所有人证明自己没错,更要向苹果证明,“放弃我是你们最大的错误”。
为了把控好现场效果,他几乎做到了事无巨细,场馆选在了旧金山的一座礼堂,现场播放的交响乐、提供的矿泉水和点心,都经过他反复确认,就连演讲,他都提前演练了十几次,就为了确保每个环节都完美无缺。
发布会当天,3000人挤爆了现场,座无虚席。
乔布斯穿着他标志性的黑色高领衫,在台上滔滔不绝地介绍这台“为高等教育量身定制”的电脑,他逐一展示配置,把每个功能都说得又惊艳又高端,还不停强调“这是前所未有的神奇产品,未来肯定能颠覆你们的想象”。
可当他报出6500美元的售价时,全场瞬间安静了,要知道,之前不少有意向采购的高校都明确说过,他们能接受的价格只有2000到3000美元。
更让大家失望的是,乔布斯只说1989年初会推出0.9测试版,至于正式的1.0版本,连个大致时间都没给出来。
这场发布会之后,市场对NeXT的关注度很快就冷了下来,没人愿意为一款价格虚高、连上市时间都不确定的产品买单。
一直拖到1989年年中,NeXT电脑才正式量产。
工厂原本计划每月生产1万台,可实际月销量只有400台。
那些设计得跟博物馆展品一样精美的电脑,大部分时间都堆在仓库里,成了没人要的“摆设”。
比尔・盖茨更是没放过这个嘲讽的机会,公开说,“当初拒绝为NeXT开发软件,是我做过最明智的决定。”
硅谷的其他精英也跟着凑热闹,把NeXT当成“失败案例”反复讨论。
这时候的乔布斯,不光产品卖不出去,公司资金也快耗尽了。
有人可能会疑惑,他离开苹果的时候抛售了股票,足足拿到了1亿美元,NeXT就算烧了几千万,怎么会这么快就没钱了?
答案其实很简单,那时候他还创办了另一家公司,同样在疯狂投资。
回头看NeXT的失败,其实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乔布斯把“产品完美”看得比什么都重,却完全忽略了市场的真实需求和商业的基本逻辑。
他总觉得,只要设计够极致、技术够先进,消费者就愿意为高价买单,可他忘了最关键的一点,“再好的产品,要是不符合市场需求,到头来也只是设计师的自嗨”。
这场以“复仇”为名的创业,最终让乔布斯明白一个道理,伟大的产品,从来不是“设计师眼中的完美作品”,而是“能解决市场和用户需求的解决方案”。
后来他回归苹果,推出iPhone的时候,虽然依旧追求极致设计,但始终把“用户体验”和“市场需求”放在首位,或许,这就是NeXT的失败留给乔布斯最珍贵的教训,也成了后来苹果能再创神话的关键原因。
来源:沧海梦想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