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50年6月10日,台北马场町刑场,枪声响了。吴石将军倒下了。你可能不知道,这个表面上的国民党国防部参谋次长,其实是中共潜伏在台湾最高级别的“密使一号”。
“七尺之躯已许国,再难许卿”……说起来啊,吴石和陈诚这对关系特殊的兄弟,这辈子好像就被这句话给说中了,这大概就是人们常说的宿命吧。
1950年6月10日,台北马场町刑场,枪声响了。吴石将军倒下了。你可能不知道,这个表面上的国民党国防部参谋次长,其实是中共潜伏在台湾最高级别的“密使一号”。
最让人唏嘘的是,据说在最后时刻,他的目光在人群里扫过,却唯独没有寻找那个人的身影——那个他曾经救过一命,如今却在台湾政坛叱咤风云的兄弟,陈诚。
此时此刻,陈诚正坐在他的办公室里,手里死死攥着一枚北伐时期的纪念章,攥得太用力,手指关节都发白了。你想想那是什么滋味?刚刚,就是他亲自签字同意处决自己救命恩人的。一边是政治立场的铁律,一边是过命的交情,这心啊,真是跟被撕成两半一样疼。
吴石和陈诚的缘分,得追溯到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吴石在那是出了名的学霸,他的战术作业连日本教官都服气,直接当范本发给其他学生看。陈诚是他学弟,对这位学长佩服得五体投地,私下里都管吴石叫“学精”。
但真正让两个人成了过命之交的,是1926年北伐路上的一场恶仗。在江西境内的一次激烈战斗中,当时陈诚还是个团长,仗打得正凶,他突然就染上了疟疾,在战场上发起了高烧,烧得人都糊涂了,直接昏迷不醒。您想啊,炮火连天的,子弹都不长眼,谁还能顾得上一个昏迷的人呢?
这时已经是作战科长的吴石听说后,二话不说,带着警卫连就冲进了火线,在死人堆里找到了昏迷不醒的陈诚。你想想那场景,炮弹就在身边炸,吴石硬是把陈诚从战场上背了出来,一口气背到三里地外的一个破庙里。那天特别冷,吴石还把自己身上的大衣脱下来,裹在了陈诚身上。
这份恩情,陈诚记了一辈子。后来他跟身边人提起这事,就说了四个字:“再造之恩”——这等于说是吴石给了他第二条命啊。
可是,这世道变得快,曾经背靠背的兄弟,最后还是走上了不同的路。
吴石虽然官越做越大,但他眼睁睁看着国民党内部的腐败,心里越来越不是滋味。1946年,他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了潜伏在国民党最高层的“密使一号”。
到了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吴石本来可以留在大陆,但他选了最危险的路:奉命去台湾继续潜伏。临走前,他把大儿子吴韶成留在南京,就给了孩子二十块美钞。谁想得到啊,这一别,就是永别。
另一边的陈诚呢,官运亨通,成了蒋介石最信任的人,在台湾那是数一数二的人物。
在台湾那段时间,吴石通过秘密渠道,给大陆传了好多重要情报,包括台湾的防御部署、美军援助的武器数据这些,真是立了大功。
可是天不遂人愿,1950年3月,因为叛徒出卖,吴石暴露了,被抓了起来。
吴石被抓后,军事法庭原本判的是死缓。可报告送到蒋介石那儿,老头子大发雷霆,直接把三个审判官给撤了职,亲笔把判决改成了“死刑,立即执行”。
陈诚知道这个消息后,在自己日记里就写了四个字:“不胜骇异”。在那种白色恐怖的氛围下,他连公开表示惊讶都不敢。
他不是不想救,是实在救不了。在蒋介石亲自定的案子上,要是他这个“行政院长”敢站出来为吴石说话,不仅人救不下来,连他自己都得搭进去。
后来有狱警回忆,行刑前一晚,他问吴石:“要不要再见陈诚一面?”吴石沉默了一会儿,轻轻摇了摇头:“他有他的难处,算了,别让他来了。”
这话后来传到陈诚耳朵里,比任何骂他的话都让他难受。吴石到死都理解他,这种理解,成了陈诚心里最沉的担子。
吴石一走,他家可就惨了。妻子王碧奎被关进大牢,十六岁的女儿和才七岁的小儿子,直接被赶出家门,流落台北街头,连口饱饭都吃不上。
姐姐吴学成,为了养活弟弟,只好去街上给人擦皮鞋,赚几毛钱买碗稀粥。有一次,警察说她“影响市容”,二话不说就把她的鞋油盒子没收了。瘦弱的姐姐跪在地上哭着求:“叔叔,那是我弟弟的饭钱啊……”结果呢?换来的却是当胸一脚。
就在两个孩子快活不下去的时候,陈诚,在暗地里悄悄伸出了援手。他当然不敢明目张胆地帮忙,那会引火烧身,但他通过手下人,做了几件关键的事:吴石的妻子王碧奎,原本被判了9年。陈诚暗中运作,先把判决暂缓执行,然后又以“妇人无知,可能只是被牵连”为由,把刑期从9年减到3年,最后又通过军法系统施压,最终只关了7个月就把人放出来了。
对吴石的小儿子吴健成,陈诚给他弄了个化名“陈明德”,亲自安排他进台北最好的建国中学读书。姐姐吴学成,则被送到一所教会学校,学费、校服所有费用,都由陈诚的夫人谭祥悄悄搞定。
不仅如此,陈诚还让副官每个月给吴家送去200块新台币。这在当时,顶得上一个普通工人小半年的工资,彻底保证了姐弟俩的生活。
所有这些事,陈诚自己从没露过面,全是靠副官和信得过的朋友去办,做得特别隐秘。这种默默的帮助,从吴石牺牲开始,一直持续到1965年陈诚自己去世,整整十五年,从没断过。
外头没人知道这些事,直到2000年以后,随着一些历史档案的解密,还有吴家小儿子的回忆录出版,“陈明德”这个名字背后的故事才浮出水面。
国防部的拨款记录、学校的入学档案,所有证据都对得上,这段被埋藏了半个世纪的故事,总算完整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在整理陈诚的遗物时,人们还发现了他写给吴石的一封信,信没封口,似乎他也没打算寄出去。信上就寥寥数语:“北伐那年,你背着我躲炮弹;一九五零年,我没能背着你躲子弹。咱们,地下再见。”
这封信,还有那枚被他摸得边角都光滑了的北伐纪念章,最后都随着陈诚一起下了葬。
而在吴石留下的狱中字条上,人们也发现了这样一句:“周逆避我如疫,陈公救我妻儿。”短短十二字,写尽了世态炎凉,也写下了他对陈诚那份至深的感激。
2000年,这段往事被公之于众的时候,不知道多少人看得眼圈发红。
陈诚不是吴石那样的英雄,没有那种为信仰献出生命的壮烈;但他也绝不是懦夫,他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顶着天大的政治风险,守护了心中的道义,用另一种方式,偿还了那份“再造之恩”。
吴石坚守了他的信仰,慷慨赴死;陈诚则在政治的夹缝中,用后半生的沉默和暗中庇护,守护了恩人的血脉。
1994年,吴石和夫人的骨灰被合葬在北京福田公墓,他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来源:宏小哥智语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