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48年7月21日,文华影片公司厂长陆洁约桑弧谈《哀乐中年》剧本大纲;11月8日,桑弧交剧本给陆洁;桑弧表示剧本构思源于吴性栽先生朋友的故事,他将听到的正剧故事,用喜剧笔触改写,融入悲剧色彩,让“笑”中带苦涩。
1948年7月21日,文华影片公司厂长陆洁约桑弧谈《哀乐中年》剧本大纲;11月8日,桑弧交剧本给陆洁;桑弧表示剧本构思源于吴性栽先生朋友的故事,他将听到的正剧故事,用喜剧笔触改写,融入悲剧色彩,让“笑”中带苦涩。
12月23日,陆洁做出拍戏日程表。1949年1月3日,拍摄电台部分镜头;1月4日,拍摄新居部分镜头;3月14日,内景拍完;3月31日,在青浦拍摄外景;4月,全片拍摄制作完成并上映。
当时上海形势严峻,张爱玲即使参与创作也只好不具名,以免给桑弧和自己带来麻烦。桑弧改拍《哀乐中年》,有张爱玲参与也不敢冒险公开。
桑弧曾在《拍戏随笔》中提到,当时“徐家汇华联摄影场”的两个摄影棚年久失修,下雨天屋顶漏雨,摄影时要用许多铅桶承漏,而录音的困难却无法解决,遇到暴雨天只能停拍。
《哀乐中年》的主演是石挥(饰演陈绍常)和朱嘉琛(饰演刘敏华)。石挥为贴近中年教师形象,主动减重并学习粉笔板书的细节,让角色更显真实,在片中精准塑造了从鳏夫到再婚的中年教师形象,其表演细腻且充满生活质感,成为影片的核心亮点;朱嘉琛则成功演绎了与主角年龄差距较大的妻子,两人对手戏自然真挚。
影片中“陈绍常的家”并非搭建的布景,而是租用了上海一处老式民宅。道具组特意收集1940年代的旧家具、挂历和课本,甚至在墙上贴满真实的老上海广告画,最大化还原时代氛围。
1949年4月影片上映后,因上海局势变化,仅在少数影院短暂放映便下架。直到1980年代,影片才被重新发掘,港台张爱玲研究者提出《哀乐中年》剧本是桑弧构思、张爱玲执笔。1990年台北《联合报》副刊连载剧本时,编剧栏直接署名张爱玲。但桑弧坚持剧本从构思到完成都是他一人所为。本片被影评人赞为“中国现代电影史上被低估的杰作”。
来源:陇东漫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