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海子(1964年3月24日—1989年3月26日),原名查海生,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当代诗人。海子在农村长大,15岁时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1982年大学期间开始诗歌创作,1983年自北大毕业后分配至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工作,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关附
中国/海子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此诗为何被移出高中语文教材?请移目下方“布衣艺谈”栏目,看小编有没有跟你想到一起)
【诗人简介】海子(1964年3月24日—1989年3月26日),原名查海生,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当代诗人。海子在农村长大,15岁时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1982年大学期间开始诗歌创作,1983年自北大毕业后分配至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工作,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关附近卧轨离世,年仅25岁。海子1984年创作成名作《亚洲铜》和《阿尔的太阳》,第一次使用“海子”作为笔名。从1982年至1989年不到7年的时间里,海子创作了近200万字的作品,出版了《土地》《海子、骆一禾作品集》《海子的诗》和《海子诗全编》等。
【布衣艺谈】
面朝大海到底是个什么地方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表面上是一首温暖明快、洋溢着幸福光辉的诗歌,然而当我们注意到它的创作背景时,这首诗便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面貌:它不是对生活的礼赞,而是一曲精心编织的诀别歌。
华东师大中文系倪文尖教授讲语文课的视频中,在对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进行深度解析时,表达了上述观点。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写于1989年1月13日,距离海子3月26日在山海关卧轨辞世,仅相隔两个多月。这一时间节点,赋予了诗歌中反复出现的“从明天起”一种令人心碎的紧迫感。
海子,原名查海生,1964年生于安徽怀宁。15岁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19岁任教于中国政法大学,这位早慧的诗人却在25岁的盛年,选择了自我终结。他的生命轨迹仿佛一颗划过夜空的流星,短暂而耀眼。在创作这首诗时,海子已历经多次情感挫折,处于精神极度困顿的时期,他的日记和信件中频繁出现对死亡的思考和讨论。
诗歌开篇的“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暗含深意。对于真正拥抱生活的人,“幸福”是当下体验而非未来期盼。海子将幸福推向“明天”,暗示了他对“今天”的弃绝。这种时间错位,显露了诗人内心无法在现实世界获得安宁的困境。
诗中所列举的幸福要素,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关心粮食和蔬菜,都是最为质朴的生活片段,却需要特意“从明天起”才能实现,恰恰证明了海子在“今天”已丧失了体验这些简单快乐的愿望。
诗歌第二节中,海子渴望与“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这种突如其来的沟通欲望,很像一个人在离开世界前,想要做的最后交代。更为关键的是,他将自己的幸福定义为“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幸福如闪电般短暂易逝,这一意象揭示了诗人对幸福本质的认知:它不可持续,只是一瞬间的照亮。
而诗歌的转折点出现在最后一节,诗人写道:“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两行诗构建了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你”与“我”、“尘世”与“大海”、“获得幸福”与“只愿”之间形成了尖锐对立。
当诗人说“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时,他已将自己排除在这个“尘世”之外;当他强调“我只愿面朝大海”时,那个“春暖花开”的地方已不再是此岸的风景。
面朝大海的房子,在现实层面是理想居所,在隐喻层面却可被视为面朝永恒的安息之地。春暖花开本是大自然复苏的象征,在这里却成了生命静止的静谧图景。
海子曾深受海德格尔死亡哲学的影响,他认为真正的诗人应该勇于面对死亡这一终极问题。在他的诗学体系中,死亡不是生命的对立面,而是生命最极致的完成。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中,我们看到了这种诗学观念的实践,那便是,通过对彼岸世界的诗意构建,完成对此岸世界的彻底超脱。
当海子写下“我只愿面朝大海”时,他已将大海岸边视为最终的归宿,那里有永恒的春暖花开,没有尘世的牵绊与痛苦。
基于以上剖析,倪文尖教授倾向于判断海子这首经典诗作,实则是他写给“尘世”的诀别书。
网络上有一则消息称,有位高中生,平时最爱读海子的作品,特别是这首《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天,她又拿着这首诗来朗读,正好被同样是文学爱好者的老爸听到了。老爸将她好一顿斥责,说:海子写完这首诗不久就自S了,你个小姑娘家家,别读这样的作品!
女生父亲对女儿的阅读喜好,可能有点过度敏感了。但后来海子这首诗被移除了高中语文教材,说明其多元解读特性,已引发教材编写部门的顾虑。
海子的诗歌虽蕴含深沉的个人痛苦,但其艺术价值与文学史地位仍是不容否定。作为中国当代诗歌的重要文本,这首诗反映了特定时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学研究价值。
诗无达诂。笔者认为,诗歌传播的关键,在于引导读者建立正确的解读方式,而非像上面那位父亲只做简单禁止。为此,希望有更多平台,通过专业导读,帮助公众理解一些诗歌作品背后的文化语境与生命哲思,使之成为启迪思考而非导向消极的精神资源。
【小编简介】陈本布衣,首届全国青年电影工作者创作高级研修班学员,公众号“好诗享”主编。出身行伍,当过记者编辑,曾在《星星诗刊》《解放军文艺》《解放军报》《前卫文学》等报刊发表文学作品三百余首(篇),诗文入选多种文集。现为重庆市新闻媒体作家协会会员、重庆新诗学会会员、永川区作家协会会员,著有诗集《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
来源:大国故事小哥